馬沁麗
(青海省海東市循化縣人民醫院,青海 海東)
普通內科患者的疾病多具有病程長,且極易復發等特點,因此,內科患者多表現為精神負擔較重,存在較大的情緒變化[1],而患者的這些擔憂、焦慮、恐懼等不良情緒會對其臨床治療產生直接影響,所以,在給予患者治療的同時,需再輔以相應的護理干預,尤其是心理護理干預措施[2]。本文探討分析給予內科患者施以心理護理干預模式,對患者臨床心理狀況改善的影響及應用意義。
抽取的臨床研究對象84 例為本院內科2019 年10 月至2020 年9 月收診的需行治療的患者,將其以每組42 例均分為對照護理組與探討護理組。所選患者中,男女比例為51 ∶33;年齡均為16-89 歲,平均年齡為(37.29±4.91)歲;病程均為2d-5 年,平均病程為(2.37±0.42)年。兩組患者臨床資料基本情況對比,P>0.05,無統計學差異,表明存在可比性。
給予對照護理組患者行常規護理干預措施,探討護理組患者行常規護理聯合心理護理干預措施。
對照護理組:針對患者病情,給予其常規健康教育指導、心理護理及用藥指導等護理干預措施[3]。
探討護理組:給予患者臨床常規護理干預基礎上,著重給予患者心理護理干預。主要措施:一是針對患者心理狀況進行評估,并據此制定個性化的心理干預措施,且有效落實,以助力患者學會自我調整與控制情緒[4]。二是護理人員通過采取有效的心理護理干預措施,以實現患者心理狀況改善。通過主動與患者溝通,以了解患者心理壓力;通過認真傾聽,引導患者將內心情緒釋放出來;通過給予患者理解與關心,拉近與患者關系;通過指導患者做放松訓練,如深呼吸、頭部放松及四肢放松訓練,疏解患者心理不良情緒;通過引導患者聽自己喜歡的音樂及看相關書籍等方式,轉移患者對疾病的注意力,從而增強患者對治療的信心[5]。三是給予患者疾病恢復期以相應的指導干預。當患者病情處于恢復期時,其機體與組織器質的病變已基本清除,且臨床癥狀基本消失,這時候護理人員需通過恢復期指導,助力患者快速康復。護理人員需針對不同患者采取不同措施,如對于好動內科患者,則需視其恢復情況,重點要消除其急于工作或者參加活動等心理,而對于好靜患者而言,則需鼓勵其參與適度的活動,以增強其體能[6]。
(1)觀察分析護理干預前后對兩組患者心理狀況的影響。主要指標:焦慮評分、抑郁評分。
(2)觀察分析護理干預后兩組患者對臨床護理的滿意程度。主要指標:非常滿意、基本滿意、不滿意。
本次分析中,所有觀察指標均通過SPSS21.0 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 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行χ2檢驗,若組間對比結果P<0.05,表明存在統計學差異[7]。
兩組患者心理狀況對比,見表1,護理干預前,組間對比結果P>0.05,無統計學差異;護理干預后,探討護理組優于對照護理組,且組間對比結果P<0.05,表明心理狀況各指標對比存在統計學差異。
表1 護理干預前后對兩組患者心理狀況的影響對比(±s,分)

表1 護理干預前后對兩組患者心理狀況的影響對比(±s,分)
組別 例數 焦慮評分 抑郁評分護理干預前 護理干預后 護理干預前 護理干預后對照護理組探討護理組P 42 42-58.45±6.75 61.51±6.41>0.05 49.78±4.05 32.55±2.08<0.05 54.37±7.81 56.58±5.19>0.05 45.48±5.64 27.59±3.38<0.05
患者對臨床護理的滿意程度對比,見表2,探討護理組高于對照護理組,且組間對比結果P<0.05,表明護理滿意度指標對比存在統計學差異。

表2 護理干預后兩組患者對臨床護理的滿意程度對比[n(%)]
對于內科患者而言,大多數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因此,需要引起臨床醫護人員的高度關注,臨床研究顯示,患者臨床治療效果與其心理狀況有著密切的聯系[8]。
本次分析結果表明,接受心理護理干預的內科患者,其護理干預后,心理狀況改善情況及對護理滿意程度均更優。分析結果提示:一是影響內科患者心理出現負面情緒的主要原因有對自身疾病的了解程度不夠;對相關疾病知識知曉率較低;來自于家庭經濟的壓力等,對于老年內科患者尤其如此[9]。二是內科心理護理干預措施能夠以患者病情及心理狀況為護理干預出發點,以構建良好的護患關系為依托,通過積極有效的心理干預措施,引導患者樹立面對疾病治療的信心,同時學會自我心理調節的方法,將由于心理因素對臨床療效的影響降至最低[10]。三是內科有針對的心理護理干預,需要臨床護理人員提高護理專業技能與職業操守,增強工作責任心,為患者提供最優質的心理護理服務,以此促進臨床療效的提高,同時確?;颊咧委煱踩玔11]。
綜上所述,給予內科患者施以心理護理干預模式,獲得良好的臨床護理效果,該護理干預模式更利于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知,有效緩解或消除患者負面心理情緒,促進和諧護患關系構建[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