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麗麗
(內蒙古林業總醫院 內蒙古民族大學附屬第二臨床醫學院,內蒙古 牙克石)
慢性心力衰竭在臨床屬于常見疾病之一,患者多為老年人群,且老年患者一旦患病后,其運動耐受力即出現降低,嚴重影響老年患者日常生活[1]。因此,在予以老年患者臨床治療的同時,再輔以有效的運動康復護理干預,對其肢體功能障礙快速恢復,心功能指標有效改善,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2]。本文探討分析給予老年慢性心衰患者施以臨床運動康復護理干預,對其臨床療效的影響及應用意義。
選取的64 例臨床研究對象為本院2019 年1 月至2020 年6 月收治的老年慢性心衰患者,以每組32 例隨機均分為參照護理組與觀察護理組。兩組患者臨床資料基本情況,見表1,無統計學差異(P>0.05)。

表1 兩組患者臨床資料基本情況
參照護理組給予患者行常規護理模式干預方案,觀察護理組給予患者行常規護理聯合運動康復護理模式干預方案。
參照護理組:患者入院后,護理人員即對其行作息安排、環境護理、對癥護理及飲食護理等常規護理方案[3]。
觀察護理組:一是患者所接受的常規護理干預同參照護理組患者一致。二是給予患者運動康復護理指導。以每位患者心功能等級為依據,予其有針對性的護理干預措施:①心功能Ⅱ級患者護理措施[4]:護理人員需待患者入院后,根據其身體狀況為其制定與安排有規律的作息時間,同時,提倡與鼓勵患者日常穿衣與洗漱活動自主完成,每日指導患者進行適量的散步、慢跑、爬樓梯等室外運動,其中,患者的步行距離需控制在1000m 之內,爬樓梯高度控制在2 層之內,以促使患者盡早恢復自主生活能力。②心功能Ⅲ級患者護理措施[5]:同上述一樣,安排合理的患者作息時間,視患者治療進展及其身體恢復狀況,指導患者進行適量的室內運動,如剛開始練習時,護理人員讓患者從床邊簡單的站立,再協助其逐步進行緩慢移動腳步練習,每日運動3 次,每次控制在15min。待患者進行一段時間適量運動后,再指導其自主完成床邊行走,直至自主完成室內行走;鼓勵患者自主飲食,自主完成大小便。③心功能Ⅳ級患者[6]:護理人員需囑咐與督促患者務必臥床休息,并協助其完成翻身動作;同時,每日定時為患者按摩關節與肌肉,并每天2 次讓患者嘗試抬高肢體,每次運動10min;待患者身體逐步好轉后,可鼓勵讓其進行適當的床上屈膝運動,如果條件允許,可協助其逐步下床運動。
觀察分析護理干預對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的影響。主要指標:顯效、有效、無效。顯效是指患者經護理干預后,其心功能已恢復至Ⅰ-Ⅱ級,且日常生活已完全自理;有效指患者經護理干預后,其心功能僅部分恢復,且日常生活僅部分能夠自理;無效指患者經護理干預后,其心功能無任何改善與好轉[7]。
觀察分析護理干預前后對兩組患者臨床癥狀的影響。主要指標:血壓指標、心率指標及射血分數指標。
通過軟件SPSS21.0 對所涉及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 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行χ2檢驗,若組間對比結果P<0.05 時,則表明存在統計學差異。
見表2,參照護理組臨床護理總有效率明顯低于觀察護理組,且組間對比結果P<0.05,表明臨床護理總有效率對比存在有統計學差異。

表2 護理干預對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的影響[n(%)]
見表3,護理前,P>0.05,兩組指標無統計學差異;護理后,參照護理組患者各指標均差于觀察護理組患者,且組間對比結果P<0.05,表明存在統計學差異。
表3 護理干預前后對兩組患者臨床癥狀的影響(±s)

表3 護理干預前后對兩組患者臨床癥狀的影響(±s)
組別 例數 心率(次/min) 平均動脈壓(mmHg) 射血分數(%)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參照護理組觀察護理組P 32 32-107.38±2.93 104.55±3.45>0.05 101.61±1.78 80.17±2.33<0.05 114.43±5.89 113.39±5.46>0.05 102.43±3.48 91.42±5.56<0.05 26.91±5.13 25.33±6.45>0.05 31.43±2.90 45.17±1.56<0.05
由于老年慢性心衰患者發病率較高,且因其年齡與相關基礎病的影響,臨床治療面臨諸多挑戰[8]。
本次探討分析結果表明,在對老年慢性心衰患者實施相應治療的同時,再輔以有效且有針對性的臨床護理干預,對改善其臨床癥狀,促其康復具有積極的作用。結果提示,臨床常規護理僅能在發現與杜絕相關疾病問題方面發揮作用,但對于患者治療后其肢體功能作用不大;而臨床運動康復護理干預,則能很好的彌補常規護理這一缺陷,極大的縮短患者康復時間[9-11]。
綜上所述,將常規護理聯合運動康復護理模式干預方案應用于老年慢性心衰患者臨床護理干預后,獲得良好的臨床護理效果,利于患者臨床癥狀的改善,促使患者心功能恢復速度加快,利于患者早日康復[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