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偉慧
(江蘇民政康復醫院,江蘇 南京)
溶血是臨床血液標本發生率較高的一種現象,是指血液紅細胞在各種因素影響下破裂,致使血清內產生大量血紅蛋白,而血清中血紅蛋白過多便會對臨床生化檢驗項目產生影響,不利于后續治療工作的開展[1,2]。標本之所以會產生溶血現象,是由于溶血性疾病、穿刺或分離操作不當等,其典型表現為血清呈紅色[3,4]。基于此,本文對部分臨床生化指標溶血現象進行觀察和對比,現將具體結果總結如下。
于2018 年9 月 至2019 年10 月,本 院 選 擇52 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包括30 例男性患者和22 例女性患者,最大年齡者80 歲,最小年齡者20 歲,平均年齡為(48.28±2.18)歲。將其按照是否進行人工溶血處理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納入標準:(1)所有患者均自愿參與本次研究,且已在知情同意書上簽字;(2)所有入組患者均是成年人。排除標準:(1)排除患有血液疾病患者;(2)排除患有感染性疾病患者;(3)排除精神異常者。
于患者晨起空腹狀態下抽取靜脈血,用含分離膠/促凝劑的真空采血管采集每人2 管血,1 管為對照組,1 管為試驗組。對照組試管中不存在溶血現象,試驗組試管標本需對其進行人工溶血處理,-20℃冷凍2h 后37℃恒溫箱水浴復溫。兩組標本均于相同條件下放入離心機中離心,3000r/min 離心10min,后用貝克曼AU680 全自動生化分析儀進行檢測[5]。
分析對比試驗組和對照組患者生化檢驗指標,主要包括血鉀(K+)、血鈣(Ca2+)、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總蛋白(TP)、白蛋白(ALB)、乳酸脫氫酶(LDH)、肌酸激酶(CK)。
兩 組 患 者Ca2+、ALB、ALT 對 比 并 無 較 大 差 異,P>0.05。試驗組患者K+、TP、AST、LDH、CK 均高于對照組,數據對比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1。
生化檢驗對疾病診斷有著非常重要的輔助作用。但是由于標本易受到采血不暢、強力震蕩、分離血細胞操作不當等因素的影響,從而導致標本發生溶血,降低部分生化檢驗結果的準確性和真實性,不利于疾病的診斷和治療[6,7]。本實驗研究結果顯示溶血后顯著升高的生化指標有K+、TP、AST、LDH、CK,原因可從以下幾點考慮:首先,溶血時紅細胞破碎血紅蛋白逸出影響血清中的各種物質的含量[8,9];再而,紅細胞存在細胞內外離子濃度差及酶活性差,K+紅細胞內外離子濃度相差20 倍,AST 細胞內外活性相差15 倍,LDH 細胞內外活性相差150 倍[10],紅細胞內含量較高的離子和酶(AST、LDH 等)釋放到血清中,從而使血清中這些離子濃度升高和酶活性升高。此外,還存在血紅蛋白本身吸光度的干擾和某些紅細胞成分對化學反應的干擾。
表1 試驗組和對照組患者生化檢驗項目結果對比(±s,n=52)

表1 試驗組和對照組患者生化檢驗項目結果對比(±s,n=52)
檢驗項目 試驗組 對照組 T P K+(mmol/L) 5.04±0.43 3.98±0.24 15.5221 0.000 Ca2+(mmol/L) 2.32±0.27 2.38±0.33 1.0147 0.3126 TP(g/L) 80.31±4.95 68.19±7.24 9.9652 0.000 ALB(g/L) 46.33±2.76 45.26±5.38 1.2761 0.2048 ALT(U/L) 28.18±10.45 25.27±12.10 1.3125 0.1923 AST(U/L) 49.13±6.96 24.74±8.53 15.9756 0.000 LDH(U/L) 198.79±23.44 172.35±34.90 4.5351 0.000 CK(U/L) 123.54±41.92 72.98±56.19 5.2007 0.000
臨床上標本出現溶血多為穿刺操作不當造成:1.采血者將止血帶扎得太緊,時間過長;2.采血時進針不準,針尖在靜脈中反復進出,造成血腫和標本溶血;3.靜脈穿刺時消毒液涂抹過多,未干即開始采血;4.標本混勻時被劇烈震蕩[11]。其次,分離操作不當也常常發生在日常檢驗工作中,離心時轉速太快或提速太快導致細胞破裂,標本溶血[12]。采血后血清分離不及時也會造成標本溶血。
綜上所述,溶血是臨床生化檢驗中最常見的一種干擾和影響因素,應規范操作,避免標本發生溶血。在進行臨床生化檢驗過程中發生溶血現象,應盡量重新采集血液標本,以確保生化檢驗結果的準確性,減少對患者疾病診斷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