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燕
(江蘇省徐州市賈汪區人民醫院中醫科,江蘇 徐州)
腰椎間盤突出癥為我國各大醫院中醫科和骨科常見疾患[1]。該疾病發生的主要臨床表現為腰部疼痛、雙下肢麻木疼痛,對患者生活、學習和工作產生的負面影響均較明顯,發病后及時接受診治具有必要性。現階段,我國臨床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方案可分為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兩大類,應用均較廣泛。保守治療中,非藥物治療療法較受關注,包括中醫針刺、推拿、雷火灸、現代牽引療法、封閉療法等[2]。本研究主要評價針刺療法和雷火灸療法聯合應用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療效,具體內容見下文。
目標疾病: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入選研究時間段:2018 年1 月至2020 年9 月;最終樣本量:120 例。本研究設置試驗組和一般組兩個組別,應用抽簽法將研究對象隨機、平均分入兩組中。對比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資料,結果顯示組間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本人及其家屬均事先對研究知情,患者為自愿參與研究。
一般組:本組患者接受針刺治療,針刺腰夾脊穴、腰部阿是穴、委中穴、承山穴、腰痛點、大腸腧穴、血海穴。治療過程:患者仰臥于針刺治療床上,常規消毒針刺部位的皮膚,醫師針刺時押手拇指健抵在穴位上,針刺手將毫針刺入徐徐進針,進針深度不固定,根據患者體質確定,偏胖的患者略深。刺入得氣后,施捻轉補法,捻轉角度保持在60°-90°,時間為1min,頻率為60 轉/min,留針30min。每日針刺治療1 次,10d 為1 個療程,第1 個療程結束后休息2d 再繼續下一個療程的治療,共治療2 個療程。
試驗組:本組患者在一般組的基礎上配合雷火灸療法,在阿是穴處施以溫灸法,將雷火灸藥條點燃,在距離阿是穴2-3cm 高度處進行灸治,以患者局部皮膚潮紅為宜,每個阿是穴灸治10min。針刺治療療程同一般組,雷火灸治療療程同針刺療法。
腰椎功能:評價時間為治療前和治療1 個療程后,評價工具為腰椎功能JOA 評分量表,該量表由主觀癥狀、臨床體征、日常活動受限度、膀胱功能四個評價維度組成,各維度的評分范圍依次為0-9 分、0-14 分、0-6 分、-6-0 分,總分范圍0-29 分,評分越低表示腰椎功能障礙越明顯。
生活質量:評價時間為治療前和治療療程全部結束后,評價工具為SF-36 量表,該量表的36 個條目分屬于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兩個大類中,生理健康的評價維度分別為生理功能、生理職能、軀體疼痛、總體健康、活力,心理健康的評價維度分別為社會功能、情感職能、精神健康,總分100 分,評分越低表示生活質量越差。
整體療效[3]:判定依據為臨床癥狀和腰椎功能的變化情況。基本治愈:各項臨床癥狀基本消失,腰椎活動基本不受限;改善:主要臨床癥狀明顯減輕,腰椎功能有所改善,但仍明顯受限;無效:主要臨床癥狀無明顯減輕或進一步加重,腰椎功能無明顯改善或進一步惡化。
應用軟件:SPSS21.0;計數資料的表示采用(%)的形式,組間差異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的表示采用(±s)的形式,組間差異進行t 檢驗;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的判定依據為P<0.05。
見表1 中數據,兩組在治療前的腰椎JOA 評分上差異并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在治療1 個療程后明顯為試驗組的該評分更高,且統計學檢驗組間差異顯示P<0.05。
表1 腰椎JOA 評分治療前、治療后1 個療程的組間對比(±s,分)

表1 腰椎JOA 評分治療前、治療后1 個療程的組間對比(±s,分)
組別 腰椎JOA 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1 個療程試驗組(n=60) 14.11±2.34 23.68±1.76一般組(n=60) 14.17±2.36 19.05±2.11 t 0.303 5.156 P 0.691 0.000
見表2 中數據,試驗組治療前的SF-36 評分與一般組比較的差異經統計學檢驗顯示P>0.05,而在治療療程全部結束后與一般組比較,則顯示組間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明顯高于一般組。
表2 SF-36評分治療前、治療療程全部結束后的組間對比(±s,分)

表2 SF-36評分治療前、治療療程全部結束后的組間對比(±s,分)
組別 SF-36 評分治療前 治療療程全部結束后試驗組(n=60) 45.94±3.21 68.18±4.39一般組(n=60) 46.01±3.65 62.25±4.55 t 0.136 7.842 P 0.851 0.000
見表3 中數據,試驗組的臨床總有效率明顯高于一般組,兩組之間的差異在統計學中有意義,P<0.05。

表3 臨床總有效率組間對比
中醫療法配合應用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為現階段我國醫療領域進行腰椎間盤突出癥治療研究的新思路之一[4]。針刺和雷火灸均為祖國傳統醫學中的特色療法,經臨床實踐證實在改善多種疾病患者的預后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查閱資料發現,上述兩種中醫療法在腰椎間盤突出癥臨床治療中的應用以單一應用或與西醫結合應用為主,較少有關于兩者配合應用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課題研究。基于上述研究現狀,本研究將單純針刺治療作為對照,評價針刺與雷火灸配合應用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療效。由上文結果部分數據可知,試驗組治療1 個療程后的腰椎功能恢復情況更好,治療療程全部結束后的生活質量優于一般組,臨床總有效率明顯更高。由此得出,針刺和雷火灸配合應用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療效優于單純針刺治療。
腰椎間盤突出癥在祖國傳統醫學中屬于“腰痛”、“痹癥”、“腰腿痛”的范疇,具體病因較多,可歸納為腎虛、外邪、勞傷三個方面[5]。腎精虧虛可致骨髓筋脈失于濡養,產生腰痛。外邪主要指風、寒、濕之邪氣,風、寒、濕侵襲機體,可致經脈運行受阻,發為腰痛[6]。勞傷指劇烈運動、撲倒損傷等,可致血脈淤滯,氣血運行不暢,發為腰痛[7]。本研究中,針刺療法可發揮調節陰陽、扶正卻邪、疏通經絡、止痛的功效,配合雷火灸可發揮“虛則補之”的作用。兩種療法配合應用能夠發揮溫腎、補虛、通經絡的功效,有效消除患者腎虛、外邪、勞傷三方面的具體病因,在現代醫學中具有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抗炎的功效[8]。因此,能夠使患者獲得更理想的臨床療效。
綜上所述,針刺療法與雷火灸療法配合應用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療效肯定,可作為現階段我國臨床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常用中醫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