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良娥
(崇左市人民醫院,廣西 崇左)
藥品不良反應(adverse drug reaction,ADR)是指合格藥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現的與用藥目的無關或意外的有害反應[1]。開展ADR 監測工作,可及時有效地分析和控制藥品給患者帶來的風險,為進一步促進臨床合理用藥[2]。本文對2019 年至2020 年桂西南某三甲醫院上報的293 例ADR 情況進行匯總與分析,旨在為醫院臨床合理用藥提供參考依據。
數據來源于桂西南某三甲醫院2019 年至2020 年上報不良反應系統記錄293 例ADR 病例資料(已上報國家ADR 監測網)。
采取系統回顧性研究分析[3],方法采用Excel 電子表格,統計2019 年至2020 年293 例ADR 發生情況, 按照發生ADR 科室、患者年齡、性別、藥品種類、給藥途徑、涉及系統、臨床表現等情況進行統計、匯總、分析、評價[4]。
所選293 例患者中,腫瘤科發生ADR 最高,分別為124 例(占總例數的42.32%),其次是神經內科、老年病科一區為31 例(占總例數10.58%),兒科、呼吸內科分別為20 例(占總例數的6.83%)。發生ADR 科室分布及構成比見表1。
293 例ADR 發 生 患 者 中, 男175 例(占 總 例 數 的59.73%),女118 例(占總例數的40.27%),男女之比為3 ∶2, 男性略高于女性;發生ADR 年齡分布中51-60歲患者121 例最多(41.30%), 其次是61-70 歲患者77例(26.28%)。中老年人ADR 的發生率高于青少年,見表2。
按藥品種類分分8 大類,其中抗腫瘤藥物174例(59.39%),發生例數最多,其次是抗感染藥物62例(21.16%),心血管系統用藥21 例(7.17%),各類藥品種類及構成比見表3。
按臨床主要給藥途徑主要分為6 大類[5],其中靜脈滴注發生例數為237 例(80.89%),發生例數最多;口服給藥為36 例(12.29%),泵內注射14 例(4.78%),發生ADR 給藥途徑分布見表4。

表1 293 例藥品不良反應發生科室分布

表2 患者發生ADR 性別與年齡分布

表3 發生ADR 的藥品種類及其構成比
統計發生ADR 涉及的系統主要為8 大類[6],其中血液系統174 例(59.39%),發生例數為最多,其次循環系統54例(18.43%),消化系統21 例(7.17%),ADR 涉及的系統、器官及臨床表現見表5。
本次統計分析桂西南某三甲醫院2019 年至2020 年藥品不良反應系統中上報的293 例ADR 發生患者中,男女比例約為3 ∶2,男性高于女性;其中51-60 歲年齡段患者出現的ADR 反應最多(41.30%),其次是61-70 歲的患者(26.28%),說明本地區中老年人ADR 的發生率高于青少年[7],這一年齡段屬于高發人群,主要原因可能與中老年人組織器官老化和生理功能減退、藥物在體內的代謝與排泄功能減退、藥物在體內蓄積時間延長有關,針對中老年人用藥我們需要加強用藥監測,結合實驗室檢查結果適當調整用藥劑量,遵循個體化給藥原則,減少ADR 的發生[8]。
293 例ADR 發生中,發生科室最高的是腫瘤科124例(占總發生科室42.32%),其次是神經內科、老年病科31例(占10.58%)。發生ADR 藥品種類中,抗腫瘤藥物發生例數為174 例(占總例數的59.39%),抗感染藥物62 例(占總例數的21.16%),心血管系統用藥21 例(占總例數的7.17%)。腫瘤科患者發生ADR 最多的。主要原因可能與區域環境、飲食習慣、生活習慣等因素影響,需要腫瘤科醫務人員高度重視,嚴密監測抗腫瘤藥物的使用方式、方法、劑量、個體化給藥方法等[9]。

表5 ADR 涉及的系統、器官及臨床表現
在293 例ADR 患者中共涉及6 種給藥途徑,其中靜脈滴注237 例(占總例數的80.89%),口服給藥36 例(占例數的12.29%),從統計數據中可看出靜脈滴注給藥發生率最高。分析其主要原因可能是靜脈給藥后直接進入血液循環,無肝臟首過效應,吸收快,血藥濃度達峰時間短、血藥濃度高,對機體應激反應強;另外,因滴注藥物溶液與pH 值、滲透壓、內毒素、微粒、雜質、滴速等均可能誘發ADR[10]。為此,醫院臨床藥學部需培訓并指導臨床醫務人員正確配置藥物、滴注方式、滴注時間、滴注速度、配伍禁忌、規范操作等,已減少不良反應發生。
在293 例發生ADR 患者率中主要涉及系統、器官8 類,其中血液系統174 例(占總例數的59.39%),循環系統54例(占例數的18.43%),其他為消化、皮膚、神經、肌肉骨骼、呼吸、泌尿系統等,臨床表現主要為白細胞、中性粒細胞嚴重減少,骨髓抑制,這可能是與抗腫瘤藥物化療產生的不良反應有關。
以上分析,一定程度上反映桂西南某三甲醫院藥品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為了更規范臨床安全、合理用藥,臨床藥師應到一線科室指導臨床醫務人員合理用藥[11],醫院層面應加強ADR 培訓、監測、上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