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家琪
摘要:當前我國逐步邁入知識經濟時代,由于網絡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普及,網絡信息的公開性及共享性使得大量的知識成果呈現在社會公眾面前。近年來,隨著國家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使得知識產權這一概念開始被更多人所關注。然而,隨著國家公權力對知識產權制度的干預,知識產權的私權屬性公權化問題為學界所熱議,部分學者認為國家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力度的行為會導致知識產權的私權屬性發生改變。在面對社會與法律的發展變化時,無論是何種學術觀點或看法,我們都應保持法學研究所必備的嚴謹的思維方式,在集大成之理論中守護自己的一片“田地”,筆者認為,知識產權的私權屬性作為其本質屬性不會因國家公權力干預而被改變。
關鍵詞:私權屬性 國家干預 利益平衡
一、知識產權私權屬性的概述
在知識產權的歷史進程中,其產生與發展只經歷了短短幾百年的時間,其首先是作為一種封建社會中的“特權”而產生的,這種“特權”的本質是一種“私有權”,在當時知識產權是為特定的人所設置的絕對的壟斷性權利。因此,此種被稱為封建“特權”的知識產權并不屬于我們如今所講的私權范疇。封建社會的“特許”形式,由于不適應新的生產關系的出現而逐漸土崩瓦解。
(一)知識產權私利屬性的概念
在17、18世紀,自然法學認為,人人生而平等,自然權利也被譯作“天賦人權”。洛克基于自然權利的理論,闡述了勞動是獲得私人財產權的重要途徑以及勞動使人們獲得私人財產權的合理性。洛克的理論研究認為,知識產權作為一種自然權利,可以通過權利人付出勞動而獲得。馬克思所創立的“勞動價值學說”,向世人宣稱勞動者自己創造的一切價值,創造的一切權利,都歸其本人所有。由馬克思的“勞動價值學說”可得出創造知識產品的智力勞動者也可以獲得對該產品的專有權利,因為智力勞動亦是勞動的一種。
《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于1994年向世界宣稱知識產權為“私權”,該協議明確了私權屬性是知識產權的本質屬性。在20世紀80年代,出現知識產權權利屬性的“一體兩權”理論,該理論一直沿用至今,“兩權”指其包括兩種權利屬性,一種是財產權屬性,一種是人身權屬性。知識產權源于其客體知識產品的無形性、無體性,使其區別于對物的所有權而屬于一種特殊的權利范疇。知識產權還是民事權利的一種,私權屬性是它與所有權等其他民事權利所共同具有的權利屬性,但其與所有權又存在不同的地方,比如,所有物的權利人對所有物享有絕對的支配權與排他權,而知識產權的權利人對知識產品沒有絕對永久的排他占有的權利,此種區別源于知識產權具有時間性的特點,權利人對其權利的占有一般只在一定期間內有效,此期間一旦屆滿,權利人便不再享有對知識產品的專有權利。如知識產權權利人的專利權,商標權,著作權的保護都是有一定期限的,當權利的保護期限屆滿,知識產品便會流入公共領域,權利人便失去對其的專有權。此舉是為了實現知識成果社會共享,充分發揮知識促進社會文明進步、文化繁榮的積極作用。
(二)知識產權私權屬性的特征
知識產權具有專有性、時間性和地域性的特點,專有性,指獨占性或壟斷性;地域性,即只在所確認和保護的地域內有效;時間性,即只在規定期限保護。
此外,部分學者將“國家授予性”與“法律確認性”作為知識產權的基本特征之一。筆者認為,此種看法是不全面的,知識產權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依法申請獲準的,如專利權,商標權都是以法定的程序和標準提出申請,經法定的主管機關審查、批準并授予。另一類則是依法自動產生的知識產權,如著作權,此類知識產權不需要經過國家授權,而是自作品一經完成,權利人便享有該權利。由于“國家授予性”和“法律確認性”在著作權領域找不到理論依據,籠統地將“國家授予性”和“法律確認性”認為是知識產權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缺陷及不合理性。
二、知識產權的私權公權化問題
探討私權與公權的劃分問題,不得不提及私法與公法的相關內容。私權與公權的劃分,最早可追溯至古羅馬法學家烏爾比安在《學說匯纂》中對私法與公法的劃分,其認為,公法是關于羅馬國家穩定的法,而私法則是涉及個人利益的法。學界關于私權與公權的劃分主要存在三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私權與公權都是一種個人權利,公民在政治生活中所享有的權利為公權,公民在市民生活中所享有的權利為私權,第二種觀點認為公權指在公法上確認由公民享有的權利,包括國家的公權與人民的公權,國家的公權指命令權、強制權等,人民的公權指參政權、生存權等,私權是指私法上確認的由公民或私人團體享有的權利,第三種觀點認為公權指國家權力,私權指個體權利,國家權力一般指國家的立法權、司法權、行政權,個體權利主要指私人或私人團體在社會生活中所享有的權利。
(一)知識產權私權公權化趨向
由于國家公權力對知識產權制度的干預,部分學者認為知識產權的私權屬性已發生改變。以馮曉青教授為代表的學者認為,知識產權兼具私權與公權的屬性,私權屬性是知識產權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著知識產權的性質,而公權屬性是知識產權的矛盾的次要方面,影響著知識產權的發展。筆者認為,此種變化趨勢還得從國家層面去剖析。眾所周知,2008年國家制定知識產權戰略,知識產權已上升至國家戰略地位,知識產權對國家、對社會的重要性越發明顯。如,專利對應技術,是“國家硬實力”;著作對應國家藝術,是“國家軟實力”,商標對應國家品牌形象和聲譽。實質上,知識產權戰略是一種經濟發展戰略,對知識產權的保護程度成為衡量國際競爭力的必然趨勢,當今時代不重視保護知識產權、掌握知識產權的行為,必定會付出慘痛的代價,具體實例可參考“2018年美國制裁中興”事件,因此,國家公權力對知識產權制度的干預是國內外局勢發展變化所致。
知識產權制度中,國家公權力干預主要體現在權利人想要獲得知識產權保護需要通過行政審批、授權程序,如專利權、商標權的取得。但國家公權力的介入在知識產權制度以外的領域也有所體現,如國家通過干預經濟,干預雇員與雇主的關系,干預消費者與生產經營者的關系從而產生了《經濟法》,《勞動合同法》,《產品責任法》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可見,我國許多法律制度中都存在國家公權力的干預,如果通過權利的產生方式來劃分權利屬性,就不會存在真正意義上的私權,任何民事權利的權利屬性就得不到明確的區分。如果認為在制度架構層面介入公權力就會使權利屬性發生改變,其實是對國家公權力在知識產權領域作用的一種夸大和誤讀。此外,在我國同時具有私權屬性和公權屬性的權利尚不存在,正如吳漢東教授所言,溶政治性和民事性為一體的權利在各國立法中并無先例。
(二)社會公益與利益平衡
知識產權法是一種典型的利益平衡機制,一方面,知識產權法需要有合理的激勵機制和權利保障機制,保障權利人對知識產品的專有權利,達到激勵知識和技術創新、促進知識產品創造和傳播的目的,另一方面,知識產權法需要在合理范圍內最大程度地實現知識的廣泛傳播,以發揮其推動社會文明進步的作用。
社會公共利益與個人利益的平衡,表明了在適度保護權利人專有權的同時應兼顧促進社會持續發展。知識產權制度中的利益平衡理論涵蓋兩個方面的內容:第一個方面,是指本權與他權,權利人與利用人兩者間的關系為有償互惠,兼顧各方利益,以促進知識的傳播,第二個方面,指私益與公益,個人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兩者間的關系為兩方利益共存,以達到利益均衡的目的。這本就是人權公約的要求。持知識產權公權化理論的學者認為,基于利益平衡理論,知識產權應該是一種公權,因為公權除了具有國家授予性之外,還追求實現社會公共利益最大化。正巧,知識產權都符合上述兩點要求。學界所熱議的知識產權私權公權化問題,興許是大勢所趨。但依筆者愚見,利益平衡理論不能充分證明知識產權是公權。利益平衡是知識產權制度所特有的原則,取決于知識產權客體的重要性,知識產品既對權利人非常重要,也對整個社會非常重要,對權利人的重要性體現在,知識產品是權利人進行腦力活動付出汗水的成果,是權利人智慧的結晶,保護知識產權就是保護智力勞動者的合法權利,對社會的重要性體現在,當全社會共同享有權利人的知識成果時,不僅能夠豐富他人的知識結構,而且能夠促社會文明的發展進步。利益平衡理論表明了社會公益與個人利益的平衡,以致學者認為知識產權存在私權與公權的交叉,單憑這一點并不足以支撐知識產權私權公權化理論,因為利益平衡理論更為重要的作用在于闡述保護知識產權的重要性,而不是強調知識產權權利屬性。
三、結語
近年來,知識產權公權化理論可謂是研究知識產權權利屬性方面的新動向,其在利益平衡原則、國家公權力的干預、知識產權的保護與權利限制等諸多方面都可找到理論依托,為進一步研究知識產權的權利屬性提供了全新的視角。誠然,該理論不是憑空產生,自然有其合理的一面。但筆者認為,該理論合理的一面并不能從根本上動搖知識產權私權屬性的根基,盡管知識產權的私權屬性與國家公權力有著“剪不斷,理還亂”此等復雜關系,且在利益平衡理論中也能找到些許有關知識產權追求私益與公益平衡,涉及私權與公權交叉的支撐點,但筆者始終認為知識產權的私權屬性作為其本質屬性不應被改變。
參考文獻:
[1]許進思.公權與私權關系理論建構之反思--以人權為視角[D].西南政法大學碩士畢業論文,2011:8-9.
[2]于楠.論公權與私權之間的平衡[D].山東.山東大學,2010:11-13.
[3]馮曉青.劉淑華.試論知識產權的私權屬性及其公權化趨向(J),中國法學,2004(01):61-62.
[4]吳漢東.知識產權的私權與人權屬性——以《知識產權協議》與《世界人權公約》為對象[J].法學研究,2003(03):67-79.
[5]張玉勇.從專利權限制角度看利益平衡機制[J].中國發明與專利,2011(02):9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