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姚玲

使用麻醉藥會讓孩子記性變差、影響智力發育?小兒麻醉比成人麻醉更危險?碰到孩子需要手術,家長難免對麻醉感到不安,既希望麻醉能減輕孩子痛苦,又擔心對孩子生長發育不利。甚至有不少家長因為對麻醉的擔心,一直下不了決心給孩子手術,耽誤孩子病情。另外,無痛分娩可以大大減少媽媽的痛苦,但是卻因為擔心對新生兒不好而困擾很多家庭。

藥物包括麻醉藥都有雙重屬性:能治病,但使用不當會有副作用。因此,麻醉醫生們都很理解家長的擔心。是否用藥,包括麻醉藥的使用標準是:在沒有更好藥品(或治療方法)替代的前提下,看用了以后病人受益是不是大于危險,如果是的,那么就應使用。
顯然,如果孩子要手術,麻醉是必須的。研究表明,童年疼痛會對人造成一輩子的陰影,麻醉的最大目的就是讓孩子感覺只是睡了一個好覺,就做好了手術。
現代麻醉醫療水平和使用麻醉藥物都比較安全,麻醉對大腦的抑制作用是短暫且可控的。2019年,一項大樣本臨床研究發現嬰兒期(0~1歲)接受短時間麻醉(<1小時)后5年內神經發育沒有影響。
但是,目前有研究顯示,多次暴露于全身麻醉,孩子大腦的發育可能會受到一定程度影響。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以下簡稱浙大兒院)麻醉科副主任黃瑾瑾表示:“如果一個孩子需要接受反復多次麻醉,那他一定有比較復雜的基礎疾病;反復多次麻醉肯定也就有過反復多次住院和手術。”
盡管目前研究不認為少次、短時間全身麻醉會影響孩子智力和大腦發育,但是也不建議孩子過早實施不必要的整形等手術。因此,在手術時機的選擇上需要權衡手術帶來的益處與潛在的各種因素帶來的患兒生理和心理影響。
需要特別提醒的是,在危急生命必須手術的情況下,都應該先行麻醉手術,生命安全是第一位。動物實驗發現,麻醉藥物會使發育期動物的腦細胞受到傷害,但同時也發現手術的傷害更大,麻醉反而可以減輕手術的傷害。
哪些是必須的手術呢?浙大兒院副主任醫師胡瑤琴表示,如意外受傷、腸梗阻、疝氣嵌頓等,不馬上做手術會危及孩子性命;如隱睪、腺樣體肥大、病理性包莖等保守治療無效,繼續拖著會給孩子造成更大的傷害。另外,有些孩子做胃鏡、B超等檢查,沒法做到像成人那么安靜配合的情況,醫生也會給予短時間的麻醉。
每次給孩子做手術前,醫生都會遇到差不多的情況:要求禁食、禁飲,家長就會擔心孩子會挨餓。也有些家長認為既然不能吃飯不能喝水,那就吃點水果零食、喝點牛奶果汁。事實上,沒有嚴格遵循禁食禁飲原則的病人,麻醉風險會急劇增加。
浙大兒院麻醉科副主任黃瑾瑾表示,手術前禁食禁飲主要是為了防止在麻醉或手術過程中出現嘔吐反應而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這種嘔吐反應在麻醉過程中,特別在氣管插管、吸痰管吸痰及拔出導管時可能隨時發生,因為麻醉狀態下人體正常的保護性反射減弱或消失。嘔吐的胃內容物可能阻塞氣道,引起窒息缺氧;一旦胃酸進入肺,可引發吸入性肺炎,導致呼吸衰竭,影響生命。
因此,進食或大量飲水后進行麻醉手術,胃內容物還沒有消化進入腸道可能反嘔出來,不僅會影響手術的正常進行,還可能造成嚴重的并發癥,威脅病人的生命安全。
分娩的痛是女性孕育生命時最大的痛。遠古時代,人類就開始用念咒掛符等方式緩解產痛,并為此作出不懈努力。

無痛分娩是一種通俗的說法,醫學上稱為分娩鎮痛,目前國際醫學界應用最廣泛的方式為硬膜外麻醉。20世紀80年代后期,無痛分娩開始在世界范圍普遍推廣。國內不少醫院也從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進行硬膜外麻醉的臨床試驗,并取得了不錯效果。2001年8月,北大醫院在全國率先規模化開展無痛分娩服務。中華醫學會一項統計顯示,6400多位產婦在沒有任何鎮痛措施的情況下,因難產轉為剖腹產的發生率為28%,而無痛分娩的對照組僅為8%。現在無痛分娩已在全國推廣,但是很多家庭卻非常擔心會不會對寶寶智力有不利,會不會對寶寶的母乳喂養有影響。
中華醫學會麻醉學分會常委、中國醫師協會麻醉學醫師分會副會長、浙江省女醫師協會會長、浙江大學醫學院副院長方向明表示:無痛分娩的原則和初衷是維護母親的舒適與胎兒的安全。首先,藥物直接注入椎管內,而不是通過靜脈進入母親血液,經過胎盤進入寶寶身體的情況基本可以忽略,對寶寶的健康和成長沒有什么影響。隨著鎮痛技術和藥品發展,無痛分娩只是減輕了疼痛感覺,并不會影響運動功能(如宮縮、屏氣用力等),所以生寶寶的過程不會延長也不會沒有力氣。其次,關于母乳喂養,隨乳汁分泌的藥物劑量微乎其微,對寶寶不會有什么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