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巧珍
摘要:俄國十月革命之后,建立了蘇維埃政權,但各方反動勢力聯合對蘇俄政府進行反抗,為了捍衛新生的蘇維埃政權,列寧結合俄國具體實踐,提出了一系列維護國家安全的思想。在此,我們僅就經濟方面的國家安全思想進行分析,希望通過對列寧國家經濟安全思想的探析,給我國國家經濟安全一些建議。
關鍵詞:列寧 國家經濟安全 探析
俄國十月革命成功后,蘇維埃政權在俄國正式建立,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誕生。新生的蘇俄政權不僅面臨國內外勢力的聯合絞殺,而且還陷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泥潭,蘇俄國家安全面臨著很大挑戰。針對此種情況,列寧帶領俄國人民進行了進行了艱苦卓絕的三年國內戰爭,并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啟了和平建設時期。列寧曾在《慶祝十月革命三周年的講話》中說過:“來消滅我們經濟生活中一切渙散狀態……拯救國民經濟……我們獲得勝利會比以前在一切血戰中獲得更鞏固更可靠。”在這過程中,列寧提出了很多國家經濟安全方面的思想:
一、實行租讓制,引進外資,刺激本國經濟,擴大對外開放
列寧為了鞏固國家經濟安全,提出租讓制。列寧曾經提出了兩種租讓合同草案即包括一種是勘察加為期10年的租讓制和第二種是出租阿爾漢格爾斯克省的數百萬俄畝森林。列寧《在俄共(布)莫斯科組織支部書記會議上的講話》明確了租讓制的性質,即“租讓并不是和平,它也是戰爭,不過是用另外一種、對我們比較有利的形式進行的戰爭……現在這場戰爭將在經濟戰線上進行……租讓是戰爭在經濟方面的繼續,不過在這場戰爭中我們已經不是在破壞而是在發展我們的生產力。”列寧認為租讓制在經濟方面的重大意義即“在中歐,這是一個有著強大的經濟和技術實力的最大的聯盟。從經濟觀點看來,恢復世界經濟是需要它們的……蘇維埃在這個時期鞏固了,不僅本身鞏固了,并且還提出了恢復全世界經濟的計劃。”租讓制的實施使得俄國的經濟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俄國經濟在此階段得到了快速的發展,為國家的穩定發展提供了巨大的支撐。
受列寧主義的影響,我國在國家經濟安全方面進行了不斷的探索。1978年我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國家的經濟形勢整體向好。新時代以來我國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維護國家的經濟安全。中國歷史上的慘痛教訓告訴我們,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行的,因此對外開放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項基本國策。我們對外開放是對世界上所有國家的開放,是多領域的開放,但我們在對外開放中要有國家經濟安全意識,要正確對待資本主義社會創造的現代文明成果,要高度珍惜并堅決維護中國人民經過長期奮斗得來的獨立自主權利。
二、與社會制度不同的國家開展國際貿易
從“因為我國的經濟危機十分深重,沒有外國的裝備和技術援助,我們單靠自己的力量就無法恢復被破壞了的經濟。只輸入裝備是不夠的,我們或許可以用更廣泛的方式把企業租給最大的帝國主義辛迪加。…… 當然,這樣做我們要付出十分昂貴的代價。”從中可以看出,列寧主張與社會制度不同的國家開展國際貿易,在資本主義國家包圍的國際環境中,蘇維埃政權要想發展自己的經濟,維護國家的安全,必須突破意識形態的限制,同資本主義國家進行貿易。此外,列寧認為在與社會制度不同的國家進行交往要基于共同的經濟利益,只有基于共同的經濟利益進行經濟交往才能長久。在《全俄蘇維埃第九次代表大會文獻》中“但是我們知道,封鎖我們的那些國家的經濟狀況很脆弱。有一種力量勝過任何一個跟我們敵對的政府或階級的愿望、意志和決定,這種力量就是世界共同的經濟關系。正是這種關系迫使他們走上這條路同我們往來的道路。”最后,列寧在《給契切林的信》中講“我們甚至同意內容極為狹窄的綱領,只是決不接受任何對我們不利的東西。我們決不屈服于最后通牒……而且不把“要價”一分一厘都算清楚我們也絕不成交。” 這指出了與社會制度不同的國家進行經濟貿易,要堅決維護國家的經濟利益,堅決捍衛俄國國家經濟安全。
我國與世界上其他國家在進行經濟交往中一直堅持積極融入經濟全球化,例如我國提倡“一帶一路”、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等措施表明我國積極融入國際社會的經濟合作。2020年我國與社會制度不同的國家進行經濟貿易也出現了一些新狀況新問題,例如中美貿易戰等,這說明我國在融入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必然會出現一些曲折。列寧的國家安全思想啟示我們,我國在積極進行與社會制度不同的國家進行經濟貿易中,要堅決捍衛我們國家的經濟安全,堅定維護我國的經濟利益,堅決維護我國企業的合法權益和利益。
三、不同時期實行不同的經濟政策
1918年蘇俄遭到國內外反對勢力的聯合絞殺進入了艱難困苦的國內戰爭時期,此時蘇俄迫于現實情況,為了捍衛國家安全,集中全國的物力、財力來為國內戰爭提供保障,經濟上采取了“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為國家經濟安全提供了保障。列寧在《俄共(布)綱領草案》中指出在經濟方面蘇維埃政權當前的任務:“在分配方面……最迅速、最有計劃、最節省、用最少的勞動來分配一切必需品。”這反映了戰時共產主義時期的某些思想,蘇維埃國家安全得到了鞏固。隨著國內戰爭的結束,蘇俄繼續實施戰時共產主義經濟政策不符合國家形勢,并引發了嚴重的經濟危機。1921年2月,蘇俄一個海軍基地發生兵變。這一事件引起列寧等人的高度重視,他們決定調整政策。蘇俄政府實行了“新經濟政策”,即以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規定農民在交納糧食稅后,剩下的糧食可以自由支配;允許私人開辦小企業;恢復貨幣流通和商品交換;廢除實物分配制。自此之后俄國經濟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的時期。針對不同的時期列寧及時調整經濟政策,不僅鞏固了蘇俄的國家政權,而且還保障了蘇俄國家的經濟安全。
受列寧國家安全思想的啟示,我國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也實行了不同的經濟政策。從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過渡時期的新民主主義社會的五種經濟成分,在這些經濟成分中,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掌握了主要的經濟命脈,居于領導地位,個體經濟在國民經濟中占絕對優勢。我國通過不斷擴大國營經濟,同時逐步將資本主義經濟和個體經濟改變為社會主義經濟,使社會主義經濟逐步成為我國的經濟基礎,切實維護了我國的經濟安全。鄧小平針提出了社會主義本質理論,并隨后進行了改革開放,并提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為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經濟政策的支撐,維護了我國的經濟安全,沉重打擊了個別國家針對我國的經濟封鎖。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時期,針對我國經濟發展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我國積極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在進行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過程中,我們要有國家經濟安全的意識,在實踐中做到努力維護國家經濟安全,因為這和我們每個人的利益相關。
通過對列寧國家經濟安全思想三個方面的分析,我們了解到列寧為維護俄國國家經濟安全所做的種種努力,這對新時代我國國家經濟安全有重大的啟示。在新時代的中國,我們在進行國家的經濟建設實踐過程中,本著和平獨立的原則與各國進行經濟交往,在交往中要堅決維護國家的經濟利益,堅決捍衛國家的經濟安全。此外,我們在與社會制度不同的國家進行國際貿易的時候可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困難與問題,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全球化是不可逆的,在遇到暫時的困難,我們應積極同別國進行解決,積極融入全球化,切實保障我國的經濟利益,維護我國的經濟安全與經濟穩定。最后,社會在不斷地向前發展,時代也在不停地發展,針對不同的歷史時期提出符合特定時期物質生活條件的經濟政策,這在我國的不同歷史時期也都有體現,但是我們的國家經濟安全意識也應加強,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的經濟交往貿易等都應堅決捍衛國家經濟利益和國家經濟安全。
參考文獻:
[1].《列寧全集》(第4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6-7頁
[2]《.列寧全集》(第4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3頁
[3]《.列寧全集》(第4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1-72頁
[4]《.列寧全集》(第4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7-18頁
[5]《.列寧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32頁
[6]《.列寧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13頁
[7]《.列寧全集》(第3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9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