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波 司馬義·阿不都熱依木
【摘要】近年來,“上頭”表達情感類的用法在日常生活交流以及網絡媒體中頻頻出現,主要利用“CCL語料庫”、國家語委語料庫的語料用共時與歷時的研究方法探討“上頭”的語法化過程。“上頭”的語法化演變路徑為:具體義>較少的抽象義>更多的抽象義。其語法化機制則為:語義虛化和使用頻率逐漸增多。
【關鍵詞】上頭;語法化;語法化機制
【中圖分類號】H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1)05-129-03
【本文著錄格式】王波,司馬義·阿不都熱依木.古今“上頭”的語法化[J].中國民族博覽,2021,03(05):129-131.
“上頭”本義指上邊;上面,是方位名詞的用法。近年來,“上頭”更加生活化,語義更加廣泛,能產性較強大。“上頭”一詞出自競技游戲“Dota玩家”中。某人在游戲中擊殺一定數量的敵人后,本應回去充電或補充裝備,但是他一時沖動,此時強行繼續戰斗,并未返回,設法在此期間進行防御戰,結局肯定是被人強殺。這種做法就叫“上頭”。2019年7月自此風靡一時的影視作品《親愛的熱愛的》當中炙手可熱的男演員李現在微博發了兩張自己手拿扇子的特寫,扇子上寫的是“太上頭了!”,從而使得這句話成了熱門的調侃用語,用來表達某一事物讓人產生沖動、驚訝、激動等情緒這一意思。此時“上頭”具有形容詞的用法,請看下面的例子:
(1)長得太上頭了。
(2)賬單太上頭了。
以上例句“上頭”都是受程度副詞“太”修飾,例(1)形容某人長得好看,例(2)形容賬單開銷比較大,從以上兩個例句的含義來看,都表示某人的主觀情感態度。并且后面沒有帶賓語。因此“上頭”是形容詞。
漢語中有許多關于“上頭”一詞的先行研究。容易見到的是1988年尾崎實著。毛茂臣譯的《“上”“上頭”為什么有了表原因、理由的用法》中指出方位詞“上”“上頭”,由于受蒙古語法的影響,以及在近古漢語中“上”和“因此”繼承了“因此上”的固定形式,開始有了表原因、理由的意義。此外借“上頭”來表示時間的一點或時間的一段和靠“上”表示假定條件的用法。在元代直譯中繼承“因X(的)上頭”句式具有表原因、理由的用法,那“上頭”一詞在古代何時使用?前輩學者討論了“上頭”的特殊用法,隨著時代的變遷,語言也逐漸處于變化發展過程之中。對于“上頭”的語法化的研究幾乎沒有,本文在前輩學者的基礎之上,提出自己的看法。從本義“上面,上邊”演變為表示情感類詞匯,“上頭”經歷了語法化過程。為何從方位名詞演變為情感類詞匯,為什么不是實詞演變為虛詞呢?這與一般的演化路徑背道而馳,是否不同呢?本文將系統梳理“上頭”的語法化過程和動因。
一、“上頭”的語法化過程
(一)古代漢語“上頭”的考察
1.“上”和“頭”的詞義演變
“上”和“頭”早在周朝時期就已經出現,“上”為指事字,在《說文解字》[2]中的解釋為:“高也。此古文上,指事也。凡丄之屬皆從丄。時掌切。(上)篆文丄。” 由此看來,“上”本義原指上邊,高處,與“下”相對,為方位名詞。例如:
(3)無曰高高在上,陟降厥土,日監在茲。(《詩·周頌·敬之》)
在使用的過程中,引申則可指“上天;天帝”,例如:
(4)禱爾于上下神祇。(《論語·述而》)
又引申則可指“君主;皇帝”,例如:
(5)于子之鄉,有不慈于父母……不用上令者,有則以告。(《國語·齊語》)
又引申則泛指“尊長,地位高的人”,例如:
(6)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論語·學而》)
又引申則可指“側畔”,例如:
(7)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論語·子罕》)
又引申則可指“……的時候,表示時間”,例如:
(8)五旬上因病身亡。(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二折)
又引申則可指“上報;呈報”,例如:
(9)去年秋麥入少,恐民食不足。其上尤貧不能自給者戶口人數。(《后漢書·和帝紀》)
又虛化成助詞,主要用以強化句子語氣,例如:
(10)博著個甚功名,教俺做浮萍浪梗。因此上意懶出豫章城。(元·喬吉《揚州夢》)
而“頭”為形聲兼會意字。“頭”在《說文解字》中的解釋為:“頭,首也。從頁豆聲。度矦切。”本義為“腦袋,人體的最上部或動物體的最前部長五官之處”,為名詞,例如:
(11)荀偃癉疽,生瘍于頭。(《左傳·襄公十九年》)
在使用的過程中,引申則可指“物體的頂部、末端或兩端”,例如:
(12)叢頭鞋子紅編細,裙窣金絲,無事顰眉,春思翻教阿母疑。(五代和凝《采桑子》詞)
又引申則可指“物品的殘余部分”,例如:
(13)俗不種桑,無蠶、織、絲、麻之利,類皆以麻枲頭貯衣。(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序》)
又引申則可指“次序在先的”,例如:
(14)酒乃僧家頭一戒,貧僧自為人,不會飲酒。(《西游記》第十二回)
又引申則可指“方言用在兩個數字之間,表示約數,或數目不大”,例如:
(15)向來知道他常放個三頭五百的帳。(《兒女英雄傳》第三回)
又引申則可指“虛化用作后綴”,例如:
(16)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唐·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贈》)
又引申則可指“量詞。用于人。猶個”,例如:
(17)難道兩頭人命,了不得他一分人家?(清李漁《奈何天·巧怖》)
2.短語“上頭”的組成
“上頭”由“上”和“頭”“名詞 + 名詞”的組合形式兩個單音節詞組成的短語首次連用最早的書面記錄可以追溯到西漢時期的《史記》中,共有1例:
(18)花鹽,池中雨下,隨而大小成鹽,其下方微空,上頭隨雨下池中,其滴高起若塔子形處曰花鹽,亦曰即成鹽焉。
例句(18)中“上頭 ”為方位名詞,其含義為“上面,上半部分”意思,是“上頭”的原始義,與“下方”成反義詞,在這里做主語,只有詞根“上”的含義。一直到隋唐五代時期,“上頭”的用法才由最初的“上面,上邊”引申為其他的義項,比如“高處、上位、主子”等。為了厘清其演變過程,將從歷時角度對其進行考察。
根據對國家語委語料庫在線網站古代漢語語料庫的檢索得知,魏晉六朝時期也沿用了“上頭”的本義,如例句(19)“若待上頭總黑半,已下黑子盡落矣”語意為:假如等候最上一層的白子黑一半再收刈,下兩層的黑子就會早已落光了。我們可以看出來,“上頭”為方位名詞,做主語,指代最上一層的白子,即也是蕎麥上半部分,和“上面”的意思基本一樣。到了隋唐五代時期,“上頭”一詞開始廣泛使用。根據國家語委語料庫在線網站古代漢語語料庫的檢索統計結果,這一時期共出現76次,而主要在《全唐詩》中運用較多,“上頭 ”一詞的語義開始泛化,語義較豐富,脫離了空間層面的方向語義。因此由本義“上面”衍生出各種各樣的含義,出現了表面意義和抽象的意義,詞類也發生了多種變化。例如(20)“上頭”指高處,名詞做賓語;例如(21)此時“上頭”是登上高位的意思,動詞做賓語;例句(22)整句話的意思為春天,鮮紅的野桃花開滿山頭,蜀江的江水拍打著山崖向東流去。可以看出“上頭”是山上,山巔之處,名詞做賓語;例句(23)“上頭”為謂排列在前,序次在先。形容詞做賓語;例句(24)“上頭”為桿子的表面,名詞做主語。綜合(20)至(24)筆者經過考察,認為此時“上頭”的意義開始虛化,從表示“上面”的具體意義發展為表示“某物表面”的抽象意義,是語法化的開端。而到了兩宋時期,“上頭”的意義和用法與之前的基本一樣。根據國家語委語料庫在線網站古代漢語語料庫的檢索統計結果,這一時期共出現20次,“上頭”一詞的使用頻率逐漸減少。而到元朝“上頭”有了表示某種緣故的用法,如例(25)方位名詞“上頭”與“因”相結合表示原因用法,而到明清時期,“上頭”一詞在作品中使用更加廣泛,根據國家語委語料庫在線平臺檢索共出現200多次,比唐宋時期語義更加抽象化,在《兒女英雄傳》《紅樓夢》《金瓶梅》等文學名著中都有充分體現,例如:例(26)“上頭” 指主子,上司,名詞做主語;例(27)“上頭”指上級官署、上級部門,名詞做狀語。
(19)《齊民要術》:凡蕎麥,五月耕;經二十五日,草爛,得轉;并種,耕三遍。立秋前后,皆十日內種之。假如耕地三遍,即三重著子。下兩重子黑,上一重子白,皆是白汁,滿似如濃,即須收刈之。但對梢苔鋪之,其白者,日漸盡變為黑。如此,乃為得所。若待上頭總黑半,已下黑子盡落矣。(《齊民要術》六朝)
(20)我來登上頭,下臨不測淵。(《游悟真寺詩》唐白居易)
(21)還家白筆未上頭,使我清聲落人后。(《李賀詩》隋唐五代)
(22)山桃紅花滿上頭,蜀江春水拍江流。(《全唐詩》隋唐五代)
(23)他時麟閣圖勛業,更合何人居上頭。(《河陽石尚書破回鶻以詩美之》唐白居易)
(24)見說仙臺高百五十尺,上頭周圓,與七間殿基齊,上起五峰樓,中外之人盡得遙見。(《入唐求法》隋唐五代)
(25)因你與我父契交的上頭,我差人迎接你來我營內。(《元朝秘史》卷七)
(26)上頭能出了幾日門,你們就無法無天的,眼睛里沒了我們,再兩天你們就該打我們了。(《紅樓夢》清)
(27)哦,還有件事,前日我在上頭遇見咱們旗人卜德成——卜三爺,趕著給玉格提親。(《兒女英雄傳》)
(二)現代漢語“上頭”的考察
到了民國時期“上頭”一詞以前的語義依然被大量使用,同時又出現了新的含義,而此時“上頭”的語義更加虛化,意義也更加抽象化,語法化程度進一步加深。如例(28)“上頭”指文章或講話中前面已敘述過的部分;例(29)“上頭”指事情的某一個方面。而此時,“上頭”已經與最初的本義“上面,上邊”幾乎沒有任何聯系,已經虛化為語法詞匯。
(28)就上頭所舉的功效和損失比較起來,實在是損失的分量突過功效。(蔡元培《去年五月四日以來的回顧與今后的希望》)
(29)關于財政上頭,她自信她有她的經驗——或者‘天才。(茅盾《無題》)
隨著現代社會發展,網絡語言的傳播也愈發迅速,“上頭”一詞在網絡媒體的傳播之下提供了新的語用環境,進一步的推動了“上頭”的語法化進程。“上頭”作為網絡流行語,與西漢到近代以來的含義具有天壤之別,其主要含義從空間域轉移到感情域。例如:
(30)讓張雨綺淚奔的“跟團游”真的有點上頭!(新華網2019-07-27)
(31)上頭姐妹(央視網2019-07-28)
(32)我已經想你想你想你想到上頭(網易云音樂2019-10-29)
例句(30)意思是4條路線,18個城市,47天,而且還是和明星一起同吃同行同住的跟團游,讓網友慨嘆,非常羨慕。“上頭 ”做形容詞被狀語“有點”修飾;例句(31)意思是追劇或者小說,沉迷其中、難以自拔的女生。每當出現這種情況,過度興奮,一直停不下來,這些女孩子的語句都比較簡單,像“我不行了,我不行了”“啊啊啊啊啊啊啊”“捂住嘴忍住尖叫”。“上頭”是形容詞,做定語修飾姐妹;例句(32)來源于跟風超人最新專輯《上頭》中的一句歌詞,通過歡快的曲調,表達了男主被女主人公深深所吸引,非常喜歡女主角的甜膩情感。“上頭”的意思是男主想女主心花怒放的心情,形容詞在這里做賓語。
二、“上頭”語法化機制
(一)語義虛化
“上頭”本義為方位名詞上面、上邊, 從唐到元明清引申為“高處、排列在前、上位、主子、上級官署、某物的表面”,到民國時期進一步虛化為“事情的某一方面、前面所提到的部分”、再到現代網絡用語用來表達情感的表述。我們可以看出來,“上頭”一詞意義逐漸抽象化,語法化程度進一步加深。通過轉喻從空間這個認知域變化為情感認知域。語義上,從具體實在的意義到抽象空洞化。因此語義演變的機制還是轉喻。
(二)使用頻率
實詞的應用頻率越高,就更容易虛化,虛化的結果又提高了使用頻率。(沈家煊 1994)“上頭”一詞首次連用便是在西漢時期的《史記》中,只有1例。而隋唐五代時期用例隨之有所增加,根據國家語委語料庫在線網站古代漢語語料庫的檢索統計結果,這一時期共出現76次,而主要在《全唐詩》中運用較多,隨著使用頻率的提高,隋唐五代時期“上頭”出現了表面意義和抽象的意義。到了元明清時期,使用用例相比較之下更多,根據國家語委語料庫在線網站檢索中共293例。隨著網絡媒體的傳播,2019年“上頭”成為熱搜中的網絡用語,只要和心情、情感等主觀性態度表述有關的我們基本上都可以用“上頭”一詞來表達,也完全符合人們語用表達經濟效益準則,在現代社會地發展,用最簡單的詞匯表達最復雜的含義,例如(30)“上頭”表示電視劇中的女主角演得非常完美,演技到位令觀看者贊嘆不已。
例(30)美嘉在第六集的結尾,演技爆棚!比珍珠還真!再也不是那個傻白甜了!循環了十次!!上頭!!!
根據以上的分析,著重研究了 “上頭”雙音復合詞的語法化過程及其動因。“上頭”一詞在西漢時期為方位名詞,表“上面,上半部分”的意義;隋唐五代時期,語義開始虛化,到民國時期語義更加虛化,意義也更加抽象化;隨著人們在日常生活交流中普遍的使用以及網絡媒體頻繁出現,也逐漸加快了語法化程度。 “上頭”的語法化演變路徑為:具體義--較少的抽象義--更多的抽象義。其語法化機制則為:語義虛化和使用頻率。
參考文獻:
[1]尾崎實,毛茂臣.“上”“上頭”為什么有了表原因、理由的用法[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1988(2):47-49.
[2]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2009.
[3]張慶娟.方位詞“上”“上頭”“上面”“上邊”的歷時共考察[D].鄭州大學,2008:22.
[4]沈家煊.“語法化”研究綜觀[J].外語教學研究,1994(4):20
作者簡介:王波(1996-),男,回族,新疆烏魯木齊人,新疆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語言類型學;司馬義·阿不都熱依木(1978-),男,維吾爾族,新疆喀什人,博士,新疆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院教師,研究方向為語言類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