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潮州箏派是中國九大琴派之一。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文化環境和潮州古箏音樂風格。文章從文化地理的角度,分析了潮州箏派的起源,潮州箏派音樂風格教育和民間潮政活動所營造的良好的文化景觀,并對潮州箏派的產生、發展及其音樂風格形成的原因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音樂藝術;風格;潮州箏派;文化;地域
【中圖分類號】J63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1)05-153-03
【本文著錄格式】楊秀麗.基于文化地理學視域下潮州箏派音樂風格形成原因分析[J].中國民族博覽,2021,03(05):153-155.
“文化空間”是指地球上具有特定文化特征或文化特征的人們所擁有的空間。正式的文化區是指有一個或多個具有相同文化特征的人在其中進行宣傳的地域,廣東省潮州、汕頭、揭陽等地被稱為“潮汕”。因為人杰地靈,潮州音樂、潮劇遍布潮州市、汕頭市和揭陽市,被稱為“潮汕文化之鄉”,在潮汕因人杰地靈而成為“潮汕海岸”,經濟貿易發展迅速,同時也帶來唐至元時期人文文化的繁榮與發展,“武陵”,潮州箏派系,以其柔情蜜意而聞名,是中國古箏九派中的重要一支。
一、潮州箏派音樂藝術在潮汕地區產生的緣由
(一)中原人民的遷入帶來了秦箏
文化史家們認為,文化傳播的一部分來自“遷移與傳播”,即擁有某種思想和技術的個人或群體從一個地區向另一個地區遷移,并最終形成新的區域。一統天下后,一小撮中原人不斷南下,帶來百越文化。鄭和下西洋以前也在陜西潮汕。據史書記載,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大將軍石魯率五十萬大軍出征攻百越,建立南海、桂林、襄陽、交州四郡。潮汕逐漸融入秦國版圖,并逐漸受到北方文化的影響。從中原和江南地區逃往商、揚、陜。從江浙一直到福建東南的漳浦,江西贛州,終于來到了潮汕,融入當地居民的生活,推動中原地區北方傳統文化藝術傳入潮汕,西秦戲、秦箏等被引進。
陳遠光統治潮州、漳州等地二十年,推行樂占天下的政策,推廣當時流行于中原的歌舞伎樂音樂形式,與地方民樂融為一體,讓地方民樂追隨而上,使管理思想透過歌舞音樂滲透民心,產生效果,其實就是現在潮州音樂的樂式游戲唱。
(二)潮汕一帶的地理、人文環境孕育了潮州箏派音樂藝術
春秋時期,鄭文化由潮汕地區南遷至中心城市,與之相關的地域、地貌、山川河流等地理因素,影響著人的社會現象、人的社會活動的分布、變化與傳播及空間結構。在地理環境和人文文化的影響下,在潮汕地區,秦箏已成為一種獨特的樂器。潮汕坐落在中國東南沿海,是廣東省和福建省的交界處。類似閩南的地理特征是“有亭臺、有漳平、無山無水”。潮汕一面臨海,三面環山,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橫跨北回歸線,因地處平原,土質肥沃,文教用地集中,因土地貧瘠,人口眾多,成為全省最適宜農耕的地區之一,但人均土地利用率低,人口多,環境壓力大,獨特、典雅、精致的文化產品,在當地有限的農業自然資源中,被當地居民稱為“農耕繡花”,當地居民使用集約農業。到目前為止,潮汕地區是全省旅游合同數量最多的。制作潮汕地區精美的木雕作品,如潮汕木雕工藝等等。溫和宜人的自然環境、寬廣嚴謹的人文環境,使鄉土音樂藝術也具有了這種環境特色。潮州箏派以其雅致、柔美、獨特的風韻而聞名。
二、潮州箏派風格形成的緣由
人與自然隨著文化的不斷發展而變化,相互影響,相互融合。教育形式多種多樣,既有南北朝時期的地域、氣候環境,又有獨特的思想文化、風土人情、辯證文化,還有一些獨特的民間音樂藝術。
(一)從潮州弦詩樂中脫胎而成
潮州箏源于潮汕地區的民間音樂,同時又吸收了戲曲等其他題材。在眾多的樂器組合中,弦樂詩屬于一個小空鼓的樂隊,由箏、熊三仙、琵琶等樂器組成,稱為“西岳”。“潮州箏”派,以婉約韻律為特色,繼續延續潮州弦樂風格。至于譜子,潮州箏派及其惡作劇詩的譜子,同潮汕特有的二四鋪譜子一樣,都以“二、三、四、五、六、七、八”為譜子符號,其名叫“5、6、1、2、3、4”,簡化了譜子,就是將二胡樂曲分成五聲,潮州箏派的譜子形式是“輕、重、活”和“反”。
(二)彈奏風格沿用潮州音樂特點
“潮州樂”是指潮州中青年潮汕人在惡作劇中所創作的詩歌、樂曲中所產生的各式各樣的地方特色音樂。它的表演形式和音樂風格多延續了潮州惡作劇音樂的傳統表演形式和音樂風格。潮州箏派也是由潮劇教授以前,因潮州琴曲曲調多變,故有“變奏”之說。就是這樣,才有了右手行刑的手法,頗具潮州正派特色,如“反拍”“沙音”“花枝”“巴杜”等。為了體現這種細膩多變的樂感,左手彈奏時要用“雙按”,即同時或連續地按3、6、4、7;用右手彈奏時要用左手在琴弦上“搓”“抖”為“韻”。
(三)地理位置和儒家文化影響產生潮州箏派音
由于潮汕地區地處臨海,人們的生產活動主要集中在海上。據《朝陽縣志》所載,朝陽縣鹽業自給自足。大商人的嗜好是海上漂流,所以在燕、祁、吳、越之間有許多富人漂流。因此,潮汕漁業規模不斷擴大,沿海漁港眾多,漁村眾多,漁船眾多,水產品眾多。海運業發達的潮汕,有不少人到海外做生意,把潮汕的海洋環境、海洋文化當作棲身之所,潮州風箏派就以本地水景為題材,如“寒鴉戲水”,整個音調由慢到快,由低到高。它獨具的魅力,清新的風姿,展現了鴨子不畏嚴寒,在水中覓食嬉戲的愜意與滿足感。
潮州箏派也受儒學影響。儒家進入潮汕地區,是由于唐代經濟落后、官吏分散,造成了具有儒學色彩的唐人。“韓愈52歲(唐咸宗十四年),被貶為潮州知府。雖然只持續了七八個月,但他對佛教、儒學和創易的影響卻是深遠的”。因此,自唐代以來,地方文化不斷受到儒學的影響。該文以潮州民歌《平沙落雁》為例,描繪了一群雁在寂靜無邊的秋江黃昏中翱翔的情景。它優美的曲調,表現了自然風光,也表現了當地人民對自然萬物的贊頌和贊美,以及儒家提倡的“禮”與“和”的美學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