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強
廣州,這座位于中國南部的商業古城,坐落于珠江下游、瀕臨南海,是我國近代最早開放通商口岸的城市之一,這里匯集了多元化的產業集群,數量龐大的商船云集在繁華港口,架起了一座座通向世界各地的橋梁,為這座城市的現代化發展不斷輸送新鮮血液。
除了發達的商業貿易外,廣州也是首批國家歷史名城、廣府文化發源地。千年來,時光的海風延綿不絕地從這里吹拂而過,晃動著古城的枝葉,吹落一地斑駁的歷史剪影。我們在探索這座古城歷史文化脈絡的同時,也應著眼關于人才培養的教育領域,試著透過歲月的縫隙,去觀察那些偉大人物在城市教育文化的傳承過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康有為:重精神,貴德育
在廣州近代教育史上,應該有著康有為的一席之地。
康有為出生在廣州府一個官僚地主家庭。1891年,康有為在廣州長興里萬木草堂講學,先后寫出《新學偽經考》和《孔子改制考》兩部著作,其中《新學偽經考》力圖從根源上改變人們的傳統觀念,解放人們的思想,對后世的思想文化教育產生了深遠影響。
康有為認為,欲任天下之事,開中國之新世界,莫亟于教育。當時的八股取士已經嚴重束縛了讀書人的思想,不能夠再適應時代的需要,應當予以廢除。發展教育、開辦新學乃當務之急。《大同書》中,康有為還提出每個社會成員都有權在公費條件下接受教育、男女教育平等、重視德智體美方面的發展等觀點。
康有為的教育思想,對廣州乃至中國的教育發展有著重大的借鑒意義,同時,還催生出了北京大學和北京師范大學的前身——京師大學堂。雖然后人對他的評價褒貶不一,但在教育方面,他仍然有著一些超前于時代的見解。
現如今,當你穿行在廣州的街巷之中,無意間路過中山四路長興里3號的萬木草堂時,不妨靜下心來,閉上眼睛,駐足感受一番,說不定,就能隱約聽到一陣陣從時光長河深處傳出的瑯瑯書聲。
孫中山:努力向學,蔚為國用
提起廣州教育史當中的關鍵人物,繞不開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孫中山先生。他在日本領導同盟會期間,曾贈給當時年僅16歲的李四光八個字:“努力向學,蔚為國用”,令其受用一生。
孫中山先生深知教育對國計民生的重要性。他認為,任何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要重視科學,努力發展教育,培養出具有知識和崇高人格的新式人才。他還與蔡元培等人提出“新八德”,將“國家”和“民族”置于個人和家族之前,號召青年們樹立報國之志,關心國家大事,“要做大事,不可要做大官”,使國人立志為改良國家、實現國家的富強而奮斗。
1924年,孫中山先生在廣州親手創立“國立廣東大學”(今中山大學),并題寫校訓:“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此后,陳寅恪、馮友蘭、魯迅、郁達夫、郭沫若、傅斯年等多位文學大家都曾在此執教,為中大以及廣州的教育史更增添了一抹抹亮色。
現在,中山大學主張以“德才兼備、領袖氣質、家國情懷”為人才培養目標。時隔近百年,我們依然能從其校園文化之中,感受到孫中山先生當初推行的教育理念,以及他心系國家的廣闊胸襟。
中山大學前校長李岳生老先生曾說:學子們要理解自己身上的歷史責任和自己的夢想,找到自己的方向,成為德才兼備、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為國家做出更多貢獻的人才。
此間種種,皆能窺見逸仙先生昔年的影子。
的確,偉人雖已離去,但他的思想和理念,卻永久留在了我們心中,影響著一代代的中大學子,更激勵著一代代華夏兒女,從過去一直延伸到未來。
正如中山大學的校歌中所唱的那樣:“發揚光大,貫徹主張;振興中華,永志勿忘”。
關山月:教學相長辟新途
如果歷數民國時期一直到新中國成立后這段歲月里出現的藝術大師,關山月的名字一定會被提及。
他的大幅山水氣勢磅礴,小幅梅花清新簡練,引得觀賞者駐足流連。
關山月先生是嶺南畫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廣州美術學院當了多年的院長和教授。解放初期,美術教育思想還比較混亂,關山月便決心通過教學實踐,與學生們一起進行研究和探討。在他的教學過程中,“教學相長”是一個很重要的核心思想。
關山月先生認為,首先,師生是各有所能的,取長補短之下,便形成一個無形的“集體老師”,這個“老師”又可以說由兩個對立面組成,在教與學都要創新的共同目標下,大家通過共同的探索與各自的實踐,再經過大家的爭鳴及總結,才會取得一致的認識和共同的提高。
其次,當老師的不能人云亦云,必須要有自己的見解,提出教學主張時,首先要有理論作指導,又要有政策為依據,再根據自己的閱歷將之加以比較、分析之后,才能將主張運用到教學之中。
再者,要堅持在“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方針指引下,認真著手于“古為今用,洋為中用”這兩個“用”字,切實做好批判繼承和借鑒。
關山月先生的教育思想和教學方法對廣州的藝術教育乃至全國的藝術教育發展都做出了重大貢獻。曾有50多年的時光,關山月執教于廣州,培養出了陳金章、林鏞、史正學、吳澤浩等第三代嶺南畫派傳人。
關山月先生在《教學相長辟新途——為建立中國畫教學的新體系而寫》一文中寫道:中華民族的傳統繪畫早已在國際享有盛譽,時代賦予我們的責任,是創造一種民族的、社會主義的嶄新的中國畫,為世界繪畫寶庫作出新貢獻,為民族爭光,為國家爭光!
如今,當你漫步在廣州美術學院的校園里,還能夠觀賞到許多關山月先生遺留下的氣韻生動的水墨作品。用心凝視著這些畫作,你便可依稀感受到作畫者當年的卓然風采。
鐘南山:最好的教育是培養學生獨立思考
提起“共和國勛章”的獲得者——鐘南山院士,可能絕大部分中國人都不會陌生。他在2003年的抗擊“非典”阻擊戰和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保衛戰中,都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
鐘南山院士曾在廣州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歷任主任醫師、教授、院長等職,多年來,長期從事呼吸內科的醫療、教學和科研工作。
從2010年開始,鐘南山院士來到廣州醫學院(現廣州醫科大學),創辦了探索培養高素質臨床醫學人才模式的“南山班”,親自給本科生上課,嘗試著為中國醫學教育體系探索一個光明的未來。
鐘南山院士認為,舊的教學理念和方式需要改變,老師們要善于思考和討論,進行多學科的聯動。而對于學生,則需要著重培養他們的獨立思考能力,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們可以自行查閱參考書和論文,請教臨床醫生,或是找病人交流,形成一個從提出問題到解決問題的思維。
除此之外,“南山班”還強調培養學生的臨床技能和科研創新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將理論應用到實踐當中,提高他們的醫學水平。
鐘南山院士將自己對學生的要求概括為四個字:“心、求、氣、情”。“心”——不僅要有責任心,更要有好奇心;“求”——不僅要嚴格要求自己,更要主動去追求;“氣”——不僅要有志氣,更要努力奮斗去爭氣;“情”——不僅要滿腔熱情,更要對醫學事業富有激情。
如今,已經85歲高齡的鐘南山院士依舊活躍在廣州醫學教育和科研的第一線,他對中國醫學教育的未來充滿了信心;面對記者的采訪時,他曾說道:“教學要立足長遠,它不像治療一個病人,短期即可見效,可能要等到若干年后,南山班走出的一些優秀學生才會嶄露頭角,那時,我們探索醫學教育改革的價值和意義才能體現出來。”
將目光投向廣州的教育,從古至今,如同在觀賞一張群星閃耀的相片,除了康有為、孫中山、關山月、鐘南山之外,還有許多優秀的教育家,他們共同在廣州教育壯美的畫卷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現如今,廣州依舊在源源不斷地涌現出優秀的教育者,為這座城市的教育和文化書寫著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