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信用投資咨詢有限公司
有效的內部控制是財務信息真實、公允的合理保障。部分企業高管為了自身利益,或者為了上市、又或保住上市資格,會選擇對盈余進行操縱。理論界和實務界普遍認為,完善的內部控制體系可以有效規避企業的盈余操縱行為,為企業的利益相關者提供有效的投融資決策等方面的信息。有效的內部控制體系構建包括控制環境的有效性、風險評估的準確性、控制活動的有效執行以及信息與溝通的有效性和完善的監控體系。
然而,從現有對2018年3538家上市公司內部控制的審計結果顯示,2018年上市公司中存在內部控制缺陷的公司有1374家,占比38.84%。其中存在一般缺陷的有1171家,占比33.10%;存在重大缺陷的公司有128家,占比9.32%;存在重要缺陷的公司有75家,占比5.46%。但從上市公司發展的實際看,上市公司的總體業績卻存在一定的不匹配的現象。
近年來,理論界越來越關注內部控制質量在企業發展中的重要性,尤其是內部控制對企業盈余的影響,也對此進行了深入的研究。針對不同的行業和地區以及不同類型的企業,多個學者都研究發現內部控制質量會對企業盈余管理產生一定的影響,但影響的方向并未形成一致的結論。分學者研究發現,公司是否自愿與主動披露內部控制缺陷對公司財務質量會產生相反的影響,如果公司自愿、主動披露內部控制缺陷可以有效抑制盈余操縱的行為(Hai Lu,2011)。對于不存在內部控制缺陷的公司,其盈余質量會比較高,內部控制質量與盈余質量呈現正向相關關系,即內部控制制度的越完善、其實施水平越高,其對外披露的會計質量就越高(董望和陳漢文,2011)。另一部分學者認為,內部控制缺陷對公司盈余管理沒有顯著的正向或負向關系,如于忠泊和田高良(2009)研究發現內部控制評價報告披露與否與盈余質量是無關的。同時,還有學者認為,內部控制質量與盈余質量負相關(李英等,2016)
綜上所述,內部控制的質量影響、甚至決定盈余管理,但內部控制程度對盈余管理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呢?這種影響會不會受到管理者特征的影響呢?這些問題有待于進一步研究。因此,本文在以往學者研究的基礎上,剖析內部控制缺陷程度對公司盈余管理的影響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公司內部控制缺陷程度越高,其高層管理者選擇進行過盈余操縱的可能性就會越大(楊旭東,2019)。在我國資本市場,部分公司的高管通過改變會計政策和變更會計估計改變企業盈余(竇歡和陸正飛,2017)。如果公司高管發現內部控制缺陷并及時采取措施進行彌補,則其盈余質量就會大大提高(Ashbaugh-Skaife,2010);此外,有效的內部控制不僅可以抑制高管的盈余操縱行為,還可以有效地規避公司可能面臨的不確定性,進而提高公司盈余的穩定性,保護利益相關者的利益。
盈余是企業會計信息質量的重要測度指標,企業高管經常選擇盈余的高低向其利益相關者傳遞企業財務信息。但同時,管理者也會為了謀求自身利益去操縱企業盈余,有效的內部控制可以較好地抑制管理者操縱盈余的行為(方紅星和金玉娜,2011)。企業對外披露內部控制缺陷情況有利于其利益相關者了解企業內部經營的情況,進而監督企業管理層的行為(郭兆穎,2020)。Kim等(2011)研究發現,銀行在對企業貸款進行評估時會考慮其內部控制質量,內部控制存在缺陷的公司,銀行會在貸款協議中增加限制性的條目,以更好地保障銀行的盈余。如公司治理是內部控制重要的內部環境,如竇歡和陸正飛(2007)研究發現,大股東或控股股東通過對公司的掏空行為進行盈余操縱。
基于此,提出如下假設:
H1:內部控制缺陷與盈余操縱正相關,即企業內部控制缺陷越嚴重,公司進行盈余質量越差。
本文的樣本數據源于滬深A股,樣本數據分布于2016-2018年。本文在數據處理前對所獲取的初始數據進行了必要的處理:①剔除ST、*ST、SST等ST類公司樣本;②剔除無法獲取數據、數據不準確或數據異常的樣本;③金融、保險類的樣本本文做了剔除。經過初步處理,按照公司高管的數量共獲得樣本144199個樣本,數據均來源于CSMAR數據庫。
對于內部控制缺陷(ICW)的測量參照Goh和Dan(2011)的研究,當內部控制無缺陷時,ICW取值為1,內部控制為一般缺陷時,ICW取值為2,內部控制為重要缺陷時,ICW取值為3,內部控制為重大缺陷時,ICW取值為4。對盈余管理(EM)的測量使用修正的Jones模型得到操縱性應計利潤(DA)。對于控制變量,本研究選擇管理者年齡(AGE)、管理者性別(Gender)、學歷結構(Edu)、公司規模(Insize)、凈資產收益率(Roe)、資產負債率(ZF)。各變量的具體測度如表1所示:
1.描述性統計
描述性統計分析顯示,2016-2018年ICW的均值分別為1.36、1.422和1.48,呈現出逐年遞增的趨勢。2016-2018年ICW的綜合占比為32.17%、36.23%和38.84%。ICW的描述性統計分析結果見表2所示。2016-2018年DA的均值分別為-0.005、0.003和-0.039,各樣本DA的變動區間如表3所示。表中數據顯示我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差異較大。

表2 2016-2018年滬深A股上市公司內部控制缺陷描述性統計

表3 DA描述性統計分析
2. Pearson相關性檢驗
基于樣本數據,Pearson相關系數檢驗結果顯示,部控制缺陷與盈余質量負相關,本文的假設檢驗得到了初步驗證(見表4)。

表4 Pearson相關系數檢驗
表5為不考慮控制變量情況下的回歸結果。統計分析顯示:內部控制缺陷程度與盈余質量顯著負相關,驗證了前文的假設。表6未考慮管理者特征控制變量的情況下的回歸結果。回歸結果驗證了前文的假設,同時t值發生了明顯的變化,說明管理者特征在內部控制缺陷與盈余質量關系路徑上存在明顯的中介作用。

表5 不考慮控制變量的情況下內部控缺陷與盈余質量的關系

表6 考慮控制變量的情況下內部控缺陷與盈余質量的關系
本文采取如下方法進行了穩健性檢驗:①分年度對二者的關系進行了回歸檢驗;②分開滬市和深市上市公司進行統計分析檢驗。檢驗結果與總體樣本的回歸檢驗結果是一致的。這就說明本文所選取的樣本數據是合理的,回歸結果是穩定的。
內部控制建設的好與不好直接關系到公司的可持續發展,完善的內部控制體系是公司保持穩定發展的保障。本文實證分析了內部控制缺陷程度與盈余管理之間的關系,并驗證了管理者特征在該關系路徑上的調節作用。研究發現,內部缺陷越高的公司,其盈余操縱的可能性越大,盈余質量越低。管理者的年齡、性別、學歷結構等在內部控制缺陷程度對盈余管理的影響關系路徑上具有明顯的調節作用。因此,企業為了提高盈余質量,應該不斷完善企業內部控制環境,建立完善的企業營業活動的控制體系,對企業各項業務活動執行有效監督,保障內部控制的有效性。
在互聯網與大數據快速發展的今天,我國企業內部控制總體質量不高,還存在很大的缺陷。從2017-2019年上市公司內部控制審計的結果看,我國還有1/3以上的上市公司其內部控制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無論是從企業內部來看、還是從國家的監管部門看,都應該提升企業內部控制質量,強化內外部監管的作用,進而提高上市公司的盈余質量。盈余質量的高低是公司持續發展的保障,內部控制完善與否是公司盈余質量能否提升的基礎。企業高管應該重視內部控制建設的重要性,保障各項營業活動的有序開展,而在如今的互聯網環境下,企業風險評估和信息溝通的建設是內部控制有效運行的前提和保障。因此,公司高管人員一方面追求高的盈余,同時也要重視內部控制建設的重要性,保障企業投資、融資和營運等各項活動的有序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