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肖恩 江殷潔 Geng Xiaoen Jiang Yinjie

1耿肖恩Wuhan #2數碼藝術印刷2020

江殷潔(以下簡稱“江”):你做過編輯、攝影師、策展人、運營經理,在這些不同身份中,你認為自己扮演的角色有什么共同性和差異性嗎?
耿肖恩(以下簡稱“耿”):我認為它們的共性在于都是圍繞藝術而展開,并且都是創意性很強的工作;我覺得它們的差異性更多體現在藝術家身份更加靈活自由,可以自己獨立完成項目,而其他的工作需要跟別人配合完成。
江:這些職業經歷和多種身份對你的藝術創作有什么啟示,或者說是怎樣的契機讓你轉向現在的藝術創作方向?
耿:大概有兩個契機:一是在雜志社做編輯時,我有幸采訪了侯瀚如先生。他提出了很多需要深入研究和思考的問題,這加深了我對藝術的興趣;二是由于我本科時期就讀于傳媒專業,這讓我在創作的過程中不自覺地關注傳播原理,尤其是傳播的有效性。例如受眾接收訊息時會受噪音的干擾,所以在創作一些作品時,我會消除噪音或故意加入噪音去降低傳播的有效性。
江:你做過攝影師,也作為攝影老師教授過攝影課程,在你看來中國攝影與西方攝影有什么差異?
耿:從市場來講,國內當下主流攝影市場的關注點主要在攝影的寫實特點,延續了傳統攝影觀念的發展方向;在國外,攝影不再是一個單獨的媒介,而是與許多其他媒介相結合創造出很多新的形式,并且市場也愿意接受一些新的攝影技術、攝影觀念,建立起攝影自身的收藏體系。
江:在多元的文化背景下,不同文化、教育多少會產生不同的觀念和摩擦。你曾接受過中、西方教育,在你的作品中,這種中西方的文化交流碰撞體現在哪些方面呢?
耿:我的作品都在西方語境中創作,尤其是對當代一些藝術家、藝術史的映射。有趣的是西方人會覺得我的作品帶有東方性,東方人會覺得我的作品帶有西方觀念性。我自己相當于在融合一種新的語言。例如作品《拋硬幣》就有中西方的認知差異,從西方人的角度來看,會覺得特別接近19世紀的觀念藝術,但從中國的傳統思想來看,其實更像是在表現“陰”和“陽”。

2耿肖恩Queens #1數碼藝術印刷2019
江:你的作品《我每天拋一枚硬幣卻不用它決定任何事》中蘊含了怎樣的創作理念?
耿:這件作品的靈感最早來自于和藝術家群體對一個哲學問題的探討,如果硬幣連續拋出5次、10次、20次都是同一面,你會有什么想法?那我就試著漫無目的地去拋硬幣,從2019年的3月開始到現在,我每天早上第一件事情就是拋硬幣,記錄下硬幣的正反面,記錄下時間,留下當天的硬幣。在我看來它是一個無意識、無意義的動作,這也是我對當天“存在”的證明。一開始就從哲學命題開始,我也希望它再回歸到哲學的結果。
江:你的創作核心理念是什么?請談談你的“時間、生命和死亡”的創作路線。
耿:我的創作圍繞著一個核心:關于記憶的一種加密,而作為旁枝末節的死亡、 時間、生命的思考其實是在不同年齡段的一種衍生。我所有的作品之所以以記憶為基點,是因為我幾乎只對圖像、音符和味道這三種“經驗對象”有記憶,對強邏輯事物如數字、文字等的記憶很模糊。記憶可以被篡改、被修復、被加密,也可以被摧毀,所以我的作品基本上就圍繞記憶這個點不斷去討論它的篡改、摧毀,然后修復。
江:你對媒介的應用是多重的,在對不同媒介的探索運用中,你是否有最喜愛的一種媒介來表達自己的藝術觀念?
耿:因為媒介語言是很奇妙的,每個媒介能表達出完全不一樣的形態,比如繪畫語言、攝影語言,它們各有所長。在我創作的過程中,我會根據自己的表達來選擇更契合我作品觀念的媒介語言。
江:在你看來,作品創作的形式和觀念哪方面更重要呢?
耿:我認為它們同等重要,觀念是藝術創作的一個基石,作品的核心在于觀念;而形式關乎藝術傳播的有效性。如果藝術家直接把他的觀念寫在紙上,即使觀念性很強,觀眾也不會有所觸動,因為他沒有運用藝術的形式語言去創作能體現他觀念的作品。
江:加入駐留計劃后,你對自身創作觀念及創作方向有哪些新的思考?
耿:我現在的創作方向不會有太大的改變,但是形式上可能會更偏向于繪畫語言,并且做事邏輯也會有所轉變。相比以前在紐約、上海總想做一些令人震驚的作品,在重慶,我更多地希望自己靜下來去思考,把作品拉平理順,然后慢慢地進入更深層次的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