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展覽時間:2020年12月25日—2021年4月11日
展覽地點:上海多倫現代美術館
本次展覽由上海多倫現代美術館、上海美術學院當代藝術研究所、北京大學視覺與圖像研究中心、吳作人國際美術基金會共同主辦,在《中國當代藝術年鑒》的基礎上,對過去一年中國當代藝術的問題和現象作出回顧和分析。《年鑒》編輯部從2005年開始對中國當代藝術現場的各類展覽、活動、文獻進行不間斷地記錄和總結,迄今已超過15年,積累了由一手資料匯集而成的數據庫。“中國當代藝術年鑒展”自2015年起每年舉行,對中國當代藝術中最具變革性的現象和藝術創作進行文獻和原作展示。
本次上海展亦是對“中國現代藝術檔案”工作方法的一次展示,除了展出文獻外,本展還將展出部分“年鑒藝術家”的代表作品,形成原作和《年鑒》文獻材料的鉚合。此外,展覽亦選取部分經典案例,以此展現新世紀以來上海地區活躍的藝術現象。
入選年鑒展作品的藝術家共有107位(組),其中9位藝術家的原作將在多倫現代美術館展出,分別為劉建華、陸壘、許哲瑜、姚海、計文于&朱衛兵、李競雄、呂智強、張釗瀛、沈莘。

展覽時間:2020年12月26日—2021年3月14日
展覽地點:金鷹美術館(南京市建鄴區應天大街888號金鷹世界大廈A座52樓)
策展人:朱砂
本次展覽展示13位平面設計師、藝術家、音樂人的作品,從產品包裝、書籍裝幀、海報設計到商業形象,涵蓋了設計領域和社會互動的各個方面。不同性質的作品在這里交匯,同時構成藝術家對一些問題的回應。
展覽揭示了參與者的多元身份、視覺語匯的多重社會背景,不僅僅展現和詮釋社會細節,而是把社會細節直接置入美術館的現場,以復雜的視角展陳“細節”的魅力。
策展方希望呈現一個以設計師為主體的展覽,將作品陳列于“甲方”缺席的現場,讓參觀者得以從另一個角度審視這些“圖像”之間的關聯和差異。

展覽時間:2021年1月15日—30日
展覽地址:北京元典美術館
策 展 人:谷燕
主辦單位:元典美術館
參展藝術家:路易·雅克·曼德·達蓋爾、羅伯特·馬瑟韋爾、秦玉芬、劉索拉、周邁由、安東尼·尼克力、錢大經、孟祿丁、徐紅明、陳若璠
自黑格爾起,“藝術終結論”討論繼阿瑟·丹托、漢斯·貝爾廷反復紛揚,但藝術存在的意義及形式卻總是在藝術家的探索中,不斷地由實驗到成熟,由邊緣到經典,由弱勢到權威,由微小到恢宏,周而復始,循環反復。
從藝術終結的角度觀察美術館的研究與批評,我想首要的是跳出認知模式的陷阱,打破僵局。不斷找尋新的嘗試,超越既定規則,突破固定的藝術史闡釋,突破自設障礙的權威,突破體制與市場的鉗制。藝術發展如一場沒有終止的馬拉松接力,與藝術家共同追溯本源與找尋新的邊界是元典美術館不變的鋒芒所在。
此次美術館初步邀請60名來自不同國度、不同年齡、不同背景的藝術家,以六輯連續展覽 (每輯10名藝術家,10件尺度小于50公分作品),從入微的角度,觀看近半個世紀藝術家的不同工作、不同風格、不同態度及不同的偉大。

展覽時間:2021年1月16日—2月21日
展覽地點:上海寶龍美術館
策展人:梁勤
此次黃喆個展的主題“光入變”與The Enlightenment of Light對應,是自然之光,它們有感入心,隨心而變,化為心中那一片被呵護的光彩。同時契合“正入變出”之意,大巧若拙的創作與研究方式,作品在與光線的互動中體現出靈動與變化。

展覽時間:2021年3月7日—6月20日
展覽地點:UCCA沙丘美術館
展覽“太空奇談”邀請了具有廣闊行星視野的十余組藝術家,包括艾倫·博加納、曹澍、陳瀅如、陳哲、儲云、歐森/迪特-席琳、胡偉、邵純、安東·維多克勒、于伯公、張文心與陳欣、ZJS。他們的實踐面對當下人類文明運行系統不斷加速所制造的離散身份,追索著集體無意識的形成。他們寓言式的創作,圍繞著宇宙之中渺小的藍色星球所展開,為我們揭示了有關這顆行星的傷痕、記憶與文明留存的希望。

展覽時間:2021年1月9日—2月14日
展覽地點:根津美術館
本次展覽以根津美術館的藏品為核心,展出來自中國、朝鮮、日本琉球等地的螺鈿作品,包括中國元代“樓閣人物螺鈿盒”、日本鐮倉時代“櫻花螺鈿馬鞍”等,探索不同地區的螺鈿工藝在技藝、風格和應用等方面的區別。“螺鈿”是一種在漆器或木器表面鑲嵌貝殼或螺螄殼的裝飾工藝,“螺”指代螺殼,原料以月光螺、鮑魚殼為主,“鈿”意為用貝殼裝飾。在東亞地區,螺鈿常與蒔繪漆藝結合使用,使得漆器更具光澤。
螺鈿工藝在中國的歷史可追溯至周朝,西周時期主要作為禮器使用。唐朝時期,螺鈿技法的運用更為廣泛,其中銅鏡漆背螺鈿工藝的發展達到巔峰。亦是在這一時期,螺鈿工藝開始傳入朝鮮和日本,并在當地發展出獨特風格,朝鮮螺鈿器物裝飾以花卉紋為主,日本器物紋樣則更為豐富,包括花鳥紋、波云紋、人物圖樣等。

展覽時間:2021年1月13日—2月14日
展覽地點:東京都現代美術館
“MOT 衛星”是東京都現代美術館2017年發起的一個系列項目,通過在美術館及周邊地域進行作品展示,探索城市街區的文化交匯。該項目迄今已舉行4次展覽,主題分別是“徘徊”“連接風景”“動起來的故事”“展開的地圖”。
本次展覽為“MOT 衛星”項目的最后一次成果展,以“心靈的聲音”為主題,展出兩組藝術家——麻生知子與武內明子、高橋琢哉與松山真也為本展特別制作的作品。

展覽時間:2021年1月25日-3月30日
展覽地址:新加坡國家設計中心
本次展覽聚焦全球日益嚴重的資源浪費問題,在設計中心一層搭建一間快閃便利店,以不售賣一次性用品為宗旨經營。該展是新加坡國家設計中心2021年“可持續性與設計項目”的活動之一。
2019年,僅新加坡一國就產生約723萬噸的固體廢棄物。針對這一現狀,新加坡社會創意組織 Temasek Shophouse 提出“每個人接受一點不便利,就能減少資源浪費”,并以此觀點為基礎推出“不那么便利的便利店”項目。店鋪中的商品均為日常生活用品的可持續替代品,目的是讓消費者遠離便利文化及其帶來的浪費。
此次“不那么便利的便利店”由新加坡創意機構運動的新加坡(Kinetic Singapore)負責搭建,將持續運營9周,是2019年便利店原型的升級版。

展覽時間:2021年1月30日-4月11日
展覽地點:東京都庭園美術館
本展通過多摩美術大學(Tama Art University)保管的竹尾海報藏品(Takeo Poster Collection),呈現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海報為20世紀留下的圖像與文字風景。
建構主義誕生于20世紀10年代~20年代的歐洲,對藝術和設計領域產生革新性的影響,尤其為視覺設計帶來富有特征的表現手法,試圖通過幾何學與抽象的途徑融合圖像與文字。
建構主義是埃爾·利希茨基(El Lissitzky)、揚·奇肖爾德(Jan Tschichold)、馬克思·比爾(Max Bill)、約瑟夫·米勒-布羅克曼(Josef Müller-Brockmann)等多位藝術家與設計師共享的表達樣式,在他們嘗試擴大視覺設計可能性的過程中累積發展,形成今日視覺設計的根基。本展希望參觀者能享受每一幅海報展現出的鮮活創造力,以及這些海報整體表現出的歷史傳承與發展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