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立華
非計劃性再入院作為評價醫療質量的重要指標,是指患者在治療出院后短時間內因相同或相關的疾病而再次入院接受治療,且入院原因無法預測,嚴重浪費了醫療資源,增加了治療成本[1]。結直腸癌作為臨床常見惡性腸道腫瘤,發病率在我國居惡性腫瘤的第5位,且年增長率約為1.2%[2]。臨床以結直腸切除術及腸造口術為主要治療方式,調查顯示,術后近期非計劃再入院手術率可達到1.4%~7.3%,且患者再入院時間以出院后1~3個月為主[3],患者痛苦、恐懼、絕望。因此,本研究探討結直腸癌患者術后非計劃性再入院的危險因素,為制訂具有針對性的管理措施提供科學依據。
選取2017年9月—2019年9月在醫院進行結直腸癌手術治療的患者924例,將術后非計劃性再入院的37例患者設為病例組,未再入院的887例患者設為對照組。納入條件:經病理學及影像學檢查,結果符合結直腸癌相關診斷標準;癥狀及體征符合結直腸癌手術治療相關指征,并接受手術治療;腫瘤TNM分期處于Ⅰ~Ⅲ期;且未發生遠端轉移;在術后能夠接受按時隨訪;對本研究知情,并自愿參與。排除條件:伴有其他類型惡性腫瘤;伴有其他危重癥,或預期壽命<6個月。
(1)基礎資料:包括患者性別、年齡、體質指數(BMI)等。
(2)疾病及治療情況:包括術前心肺疾病、糖尿病、低蛋白血癥、腸梗阻、腹部手術治療史、術前輔助化療情況、初次手術方式及腫瘤TNM分期等。
(3)術后并發癥:包括切口裂開或感染、吻合口瘺、腸梗阻、造瘺口回縮或壞死及腹腔出血、感染等。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單因素分析時,計數資料計算構成比,組間構成比較采用χ2檢驗;多因素分析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模型。檢驗水準α=0.05,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 病例組與對照組間性別、術前糖尿病、術前低蛋白血癥及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是結直腸癌患者術后非計劃性再入院的影響因素,見表1。

表1 結直腸癌患者術后非計劃性再入院單因素分析
以患者術后非計劃性再入院為因變量,以單因素檢查中存在統計學意義的因素為自變量,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男性、術前糖尿病、術前低蛋白血癥、術后并發癥均為導致結直腸癌患者術后非計劃性再入院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見表2。

表2 結直腸癌患者術后非計劃性再入院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研究表明[4],結腸癌患者術后非計劃性再入院的原因主要包括醫療服務不充分、出院準備不足及出院后出現疾病相關并發癥等,楊婕等[5]指出,隨著近些年人們生活方式及飲食結構的改變,在導致結直腸癌發生率增加的同時,還導致治療后非計劃性再入院治療概率明顯提高,曹飛龍等[6]指出,該類患者在出院后1~3個月內非計劃性再入院發生率高達7%以上,嚴重影響了患者的治療效果,同時導致患者治療成本明顯提高。
本研究結果顯示,924例患者結直腸癌患者中,共有37例患者非計劃性再入院,發生率為4%,該結果與左學良等[7]研究結果相似,另外,本研究中非計劃性再入院原因以切口裂開或感染及吻合口瘺為主,分別占全部再入院患者的32.43%及29.73%,該情況與尹世全等[8]研究結果基本一致,證實了切口不良及吻合口瘺是導致患者再次入院治療的主要原因。男性、術前糖尿病、術前低蛋白血癥、術后并發癥(切口開裂或感染、吻合口瘺、腸梗阻、造瘺口回縮或壞死及腹腔出血、感染等)均為導致結直腸癌患者術后非計劃性再入院的危險因素(P<0.05)。分析如下:
(1)性別因素:研究發現,男性結直腸癌患者治療后再入院率明顯高于女性,其原因包括:與女性相比,男性的骨盆較為狹窄,因此在術中更易造成輸尿管、精囊腺損傷,同時導致術后出現腹腔內出血、吻合口瘺等并發癥[9],促使患者再次入院治療。宋天強[10]指出,結直腸癌患者在治療后常出現肝轉移,進而導致患者再次入院,且由于男性結直腸癌患者肝轉移概率明顯高于女性,因此男性患者再入院率較高,但在本研究中,未發現患者因肝部惡性腫瘤再次入院,主要與本研究僅對患者進行為期3個月的觀察有關;另外,本研究中,再入院患者肝功能指標略低于對照組,但未見統計學差異。男性患者在治療后出現腸梗阻概率較高,且男性患者在術前伴有糖尿病概率明顯高于女性,因此術后再入院率較高。
(2)術前糖尿病或低蛋白血癥:①術前糖尿病。糖尿病作為臨床常見的慢性消耗性疾病,嚴重影響患者機體代謝能力,因此,糖尿病患者術后切口恢復速度較慢[11],進而極易引起切口裂開及吻合口瘺等并發癥,導致患者再次入院接受治療;另外,如患者血糖長期處于較高水平,使血漿滲透壓升高,導致血漿中中性粒細胞與單核細胞的趨化、粘附及吞噬作用明顯降低,進而使患者免疫水平降低,增加了術后感染的發生概率[12]。②術前低蛋白血癥。低蛋白血癥主要由營養不良導致,由于老年患者因胃腸功能退化極易出現營養不良等情況,加之結直腸癌作為消化系統惡性腫瘤,更加重了患者營養不良的發生率[13],而患者營養水平較低可影響術后切口及造口的恢復速度,同時影響患者免疫功能,因此增加了患者非計劃性再入院率。
(3)術后并發癥:本次研究中患者出現的術后并發癥主要包括切口裂開或感染、吻合口瘺、腸梗阻、造瘺口回縮或壞死及腹腔出血等,主要原因包括:①多數結直腸癌患者年齡較大,且伴有多種慢性消耗性疾病,導致患者術后恢復時間較長,而在出院后,如患者未能得到有效的護理干預,極易導致切口及吻合口出現開裂或感染等并發癥,迫使患者再次入院接受治療。②老年患者多因機體功能及代謝能力降低,影響腸道蠕動功能,而接受腸道手術治療的患者,對其胃腸道蠕動功能造成進一步打擊,若術后未能得到有效干預,極易導致患者出現腸梗阻等并發癥,導致患者再次入院。③患者在治療后出現并發癥,在心理方面更易選擇進行手術治療,因此增加了再入院率。
(1)加強術前評估工作:加強術前評估,建立風險篩查工具,開展個性化營養干預,針對進行手術治療的患者,應在術前密切監護患者血糖、血漿蛋白水平,并采取相應措施改善患者療效;同時,可與營養科專家進行溝通,針對患者具體情況開展個性化營養干預,促進患者各項生命指標恢復至正常水平;術后,對患者治療情況及生命體征進行評估,制訂術后個性化營養干預措施,將菜譜發給患者,要求患者記錄飲食結構并反饋給營養工作人員,通過改善患者營養及健康水平,降低非計劃性再入院率。
(2)采取快速康復外科干預模式[14]:該模式以降低患者圍術期機體受到的刺激為主要方式,促進患者更快的恢復,即通過術前3 h給予患者少量葡萄糖氯化鈉注射液,促進患者術后胃腸功能早日康復。術中將補液量控制在200 ml以內,并將注射液適當加溫,以避免對患者機體造成刺激,促進患者術后快速恢復。術后根據患者恢復情況,分階段指導患者開展術后訓練,通過提高患者術后恢復速度,避免患者術后發生相應并發癥。
(3)醫護合作:適當提高患者出院標準,進而保證患者出院質量,避免尚未完全恢復或存在并發癥征兆的患者提前出院。
(4)延續護理:于患者出院時,添加患者微信號及推廣微信公眾號等措施提高患者及家屬自我護理能力[15],對患者進行指導,告知其出院后需嚴格觀察的體征及注意事項,同時告知患者常見并發癥類型,指導患者每日上報病情改善情況采取有效干預措施,避免病情的進一步發展。
綜上所述,結直腸癌患者術后非計劃性再入院危險因素包括患者為男性、術前糖尿病、術前低蛋白血癥、術后并發癥等,因此在患者首次治療前,應進行有效評估,改善患者血糖及營養水平,采取快速康復護理及延續護理等措施避免患者術后再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