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秋燕
胃癌是第4位常見的惡性腫瘤,發病率高,病死率居惡性腫瘤第2位,術后5年生存率可達61%[1]。心理痛苦是指因各因素影響所造成的不愉快體驗,是影響疾病癥狀、治療應對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2]。胃癌根治術、全胃切除術、姑息手術患者需承受手術創傷、疾病痛苦,69.05%的患者術后伴有心理痛苦,其中嚴重心理痛苦為20%~52%,情緒障礙發生率為30%~40%[3-4],導致患者術后治療依從性差,臨床療效受到影響。為此,本研究采用心理痛苦篩查管理工具(DMSM),評價患者心理痛苦程度現狀,確定其高危因素,據此確定護理對策。
選取醫院2018年4月—2019年12月收治的中老年胃癌根治術、全胃切除術、姑息手術患者90例,納入條件:經病理診斷確診為胃癌,且行手術治療;年齡≥40歲;手術前后均未出現其他系統合并癥;術后生命體征指標穩定,且無嚴重并發癥;認知、溝通能力正常;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條件:已發生轉移;伴有其他系統疾??;術前存在精神或心理疾病;術后病情不穩定。根據心理痛苦篩查管理工具(DMSM)評分,分為心理痛苦組(DMSM≥4分)40例(病例組)、無心理痛苦組(DMSM<4分)50例(對照組)。
調查人員通過病歷管理系統,搜集患者臨床資料,并按雙人核對制度統計、記錄相關信息,包括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婚姻狀況、手術方式等。評價工具包括:
1.2.1 心理痛苦篩查 采用心理痛苦篩查管理工具(DMSM)進行評價,包括心理痛苦數字評分、心理痛苦相關因素調查表(PL),其中心理痛苦數字評分按0~10分評價,0分為無心理痛苦,10分為極度心理痛苦,指導患者根據近1周主觀感受完成自評,選取相應數字并標記,如標記數字≥4,則心理痛苦,標記數字<4,則無心理痛苦;而PL則包含了實際問題、情感問題、交往問題、身體問題及信仰問題5個維度,共涉及40個條目,每條目對應“是”“否”2個選項[5]。
1.2.2 恐懼疾病進展 采用中文版恐懼疾病進展簡化量表(FoP-Q-SF)進行評價,量表包括生理健康、社會家庭2個因子12個條目,每個條目均采取1~5分5級評分法,總分12~60分,如評分≥34分,則心理功能失調[6]。量表Cronbach’s α系數為0.883。
1.2.3 抑郁程度 采用Zung抑郁自評量表(SDS)進行評價,量表共20個條目,每個條目均采取4級評分法,即沒有時間、很少時間、相當多時間、絕大部分時間,分值范圍1~4分,正向計分10個條目(1~4分),反向計分10個條目(4~1分),將各條目得分相加即為總粗分,總粗分乘以1.25取整數部分即為標準分,滿分100分,如標準分≥53分,則伴有抑郁情緒[7]。
1.2.4 家庭關懷度 采取家庭關懷度指數(APGAR)進行評價,問卷包括適應度、親密度、成長度、情感度、合作度5個因子,每個因子均采取3級評分法,即幾乎很少、偶爾這樣、一直這樣,分值范圍0~2分,總分0~10分,根據評分分級,≥7分,則家庭功能良好;4~6分,則家庭功能中度障礙;≤3分,則家庭功能重度障礙[8]。
1.2.5 疼痛程度 采用視覺模擬疼痛量表(VAS)評分進行評價,0分無痛,10分為無法忍受的劇痛。評分越高,表明疼痛越嚴重。
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單因素分析中計數資料組間構成比較采取χ2檢驗,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歸模型。檢驗標準α=0.05,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影響胃癌根治術、全胃切除術、姑息手術患者心理痛苦因素有年齡、文化程度、疲乏、經濟狀況、SDS評分、VAS評分、術后便秘、恐懼疾病進展、社會支持、家庭關懷度指數(P<0.05),見表1。

表1 胃癌根治術、全胃切除術、姑息手術患者心理痛苦影響因素的單因素分析
以單因素分析中具有統計學意義的因素為自變量,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年齡、文化程度、經濟狀況、疲乏、SDS評分、VAS評分、術后便秘、恐懼疾病進展、社會支持不足、家庭關懷度指數低為影響胃癌根治術、全胃切除術、姑息手術患者心理痛苦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見表2。

表2 影響胃癌根治術、全胃切除術、姑息手術患者心理痛苦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本研究中,中老年胃癌根治術、全胃切除術、姑息手術患者心理痛苦的影響因素有年齡、文化程度、經濟狀況、疲乏、SDS評分、VAS評分、術后便秘、恐懼疾病進展、社會支持不足、家庭關懷度指數(P<0.05)。
(1)年齡和經濟狀況:年齡和經濟狀況為術后心理痛苦的影響因素。40~60歲群體是家庭支柱,承擔著家庭經濟重擔,因罹患胃癌患者正常工作易受影響,經濟條件受限更易誘發心理痛苦。
(2)文化程度:文化程度反映或決定了個體的知識層面和理解能力,低學歷患者對胃癌的認知存在局限性,且獲取疾病、治療知識的渠道有限,對疾病反應、預后敏感度偏高,故心理負擔重,造成心理痛苦[9]。
(3)疲乏、抑郁情緒、疼痛程度:疲乏是一種痛苦、主觀且持續的疲憊感,統計數據顯示[10],惡性腫瘤患者中癌因性疲乏發生率高達91.2%,且中重度疲乏占比約為78%。胃癌患者遭受手術創傷,且術后多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不適,VAS評分>6分,則患者伴有重度疼痛不適,且睡眠、進食均受到影響,加之疲乏癥狀,導致機體功能受到影響,患者多伴有恐懼、抑郁情緒嚴重,心理痛苦檢出率偏高[11]。
(4)恐懼疾病進展:恐懼疾病進展是癌癥患者中的常見精神心理負擔,林郁清等[12]研究顯示,癌癥患者中恐懼疾病進展心理功能失調率為10.6%,患者對臨床治療與康復呈悲觀或消極態度,且治療依從性降低,更易出現心理痛苦。
(5)社會支持不足、家庭關懷度指數:社會支持包括主觀支持、客觀支持及對支持的利用度3個維度,涉及物質、情感等多層面,因胃癌需持續性治療,患者自我感受負擔重,且經濟壓力大,對社會支持具有極大依賴性;而家庭關懷度反映了對家庭功能的主觀滿意度,徐瑩等[13]研究顯示,家庭功能可實現對創傷后成長水平的正向預測,良好的家庭關懷可激發患者潛能,拓寬其疾病或治療認知范圍,能促進疾病、治療積極認知的形成,改善其治療體驗,緩解心理痛苦。
3.2.1 胃癌思維導圖教育 術后第1天,以“胃癌手術治療及護理”為主題,開展胃癌思維導圖教育。護理人員結合教育主題繪制思維導圖,導圖1級主題為“胃癌手術治療與護理”,2級主題為“胃癌病因及臨床表現”“胃癌發病率及治愈率”“胃癌手術治療(包括治療方法、術后常見并發癥、術后5年生存率等)”“圍術期護理”,并借助圖形、線條構建知識網絡;護理人員印制、下發紙質版“胃癌手術治療及護理”思維導圖,引導患者據此學習胃癌及治療知識,重點介紹手術治療(包括術前準備、術中配合、術后護理及注意事項),說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及原因,明確其危害性及相應防控護理對策;借助胃癌手術療效折線圖說明手術治療效果,橫坐標為時間(年)、縱坐標為5年生存率(%),直觀呈現手術治療數據,強化患者手術治療認知,教育時長30~40 min。
3.2.2 術后內觀暴露療法 護理人員創建內觀暴露治療團,成員包括患者、患者配偶、患者父母1人、患者兄弟姐妹1~2人、患者子女或其他晚輩1人、患者同事或好友1~3人,團隊成員人數≥5人。護理人員指導患者圍繞“患病期間我為他人做了什么”“患病期間他人為我做了什么”“患病期間我給他人增添了什么麻煩”3點展開回顧,再現確診至今患者記憶深刻的場景,如“妻兒溫暖關懷”“同事或朋友關切問候”“病友經驗交流或幫助”,深入體會患病期間自身在情感、物質兩個層面的收獲,正確看待患病后“失去的事物”,時長30~40 min,每周2次[14-15]。
3.2.3 穴位按壓刺激
(1)穴位按摩:指導患者取臥位,護理人員站于患者一側,對督脈、膀胱經、陽明經、頭部、腰背部及四肢實施推拿按摩,所設按摩手法有“推法”“拿法”“捏法”“捻法”,每天1次,每次20~30 min,10 d為1個療程,以緩解骨骼肌與主觀疲乏。
(2)耳穴貼壓:選取胃、脾、肝、神門及交感等耳穴,蘸取醫用酒精對所選穴位處皮膚進行清潔、消毒,而后粘貼王不留行籽,并指導患者以中指、示指指腹實施按壓,從而產生酸脹刺激,每天2次,每次每穴位1 min,每天更換1次耳貼,連續干預1周,可調理臟腑、疏通經絡、緩解疲乏[16]。
綜上所述,中老年胃癌根治術、全胃切除術、姑息手術患者心理痛苦檢出率較高,且影響因素復雜,臨床應積極開展健康教育,強化護理干預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