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艷
良性前列腺增生 (BPH)多發于中老年男性,患者伴隨尿頻、尿急、排尿困難等癥狀,嚴重者并發泌尿系統感染、膀胱結石、尿路梗阻等癥狀,其中膀胱結石是 BPH最常見并發癥之一,其發病率高達10%[1]。有文獻指出[2],導致繼發性膀胱結石的危險因素眾多,例如:膀胱出口梗阻(BOO)造成患者尿流不暢、尿鹽結晶在膀胱沉積而形成結合,膀胱結石發生后不僅造成額外痛苦、降低生活質量,還可能誘發膀胱癌[3],因此,本研究通過探討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合并形成膀胱結石的危險因素,并提出相應護理對策,旨在為臨床積極預防該并發癥發生提供理論支持。
選擇2018年1月—2019年9月醫院就診的180例BPH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條件:術前均出現排尿困難、尿路感染、尿痛、血尿等前列腺增生癥狀,且在醫院泌尿外科經直腸指診、超聲、CT尿路造影、泌尿系平片檢查首次確診為BPH患者;年齡>50歲;前列腺體積≥20 ml;IPSS評分>7分;積極配合本次調查且依從性較高;患者和家屬自愿參與本次調查。排除條件:治療前合并神經源性膀胱、上尿路結石、泌尿系腫瘤、腎功能損害等;既往有前列腺、尿道、膀胱手術史或骨盆放療史;患痛風或特發性高鈣血癥等癥狀;資料不完整;因各種原因中途退出研究。將其中合并形成膀胱結石的78例患者作為病例組,未合并形成膀胱結石的102例作為對照組。病例組患者年齡55~80歲, 平均 68.79±5.20 歲;前列腺平均體積為 53.14±12.58 ml。對照組患者年齡56~79歲, 平均 59.07±6.78歲;前列腺平均體積為 50.32±11.80 ml。
收集納入的180例BPH患者基本資料, 包括:年齡、體質指數、不同術式治療、前列腺體積、殘余尿量、尿流動力學檢測參數最大尿流率(Qmax)、逼尿肌壓力、前列腺癥狀評分(IPSS)、生活質量評分(Quality of Life, QOL)、膀胱內前列腺突入程度(IPP)、前列腺移行帶體積(TZV)、自護能力水平等諸多因素。由專業培訓人員共調查發放問卷180份,收回有效問卷180份,有效回收率為100%。
(1)尿流動力學檢測參數Qmax、膀胱出口梗阻指數 (BOOI) 、排尿量 (VV) 、IPP:采取尿流動力學檢查儀 (Life-Tech Janus-V型, 美國生命科技公司)對排尿期患者的壓力/流率進行同步測定,獲取VV、Qmax 、最大尿流率時逼尿肌壓力(Pdet Qmax)3項指標, 計算BOOT=Pdet Qmax-2Qmax,其中(IPP)評估為患者膀胱充盈(200~300 ml)狀態,采取腹矢狀面超聲檢測膀胱基底與前列腺突入頂端間距離。
(2)IPSS評分:根據以往患者基本情況與相關文獻設置7個問題, 各項問題評分0~5分,累積得分范圍0~35分,并按照得分高低分為癥狀輕微(0~7分)、中度(8~19分)、重度(20分及以上)。
(3)TZV、前列腺總體積(TPV)測定標準:由直腸超聲探頭分別測量前列腺和前列腺移行區最大左右徑、前后徑和上下徑,然后分別計算TPV和TZV。
(4)剩余尿量(PVR):采用超聲檢查測定。
選取SPSS 21.0統計學軟件,單因素分析計數資料組間構成比較采用χ2檢驗;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檢驗水準α=0.05,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78例并發膀胱結石患者中,結石最長徑范圍10~57 mm,平均長度為29.98±10.76 mm;結石數目1~4個,平均 1.45±1.10個,單發結石例數為54例。
兩組患者在年齡、體質指數、不同術式治療、IPP、IPSS等5個方面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BPH患者術后并發膀胱結石的單因素分析
以BPH患者術后并發膀胱結石為因變量,表1中存在統計學意義的指標為自變量,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年齡、尿流動力學檢測參數Qmax、IPP、IPSS、TZV、不同術式治療是導致BPH患者合并形成膀胱結石的危險因素 (P<0.05)。見表2。

表2 影響BPH患者術后并發膀胱結石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BPH患者年齡越高,并發膀胱結石的發病率升高趨勢越大(OR=4.462),邱智等[6]研究也發現隨著患者年齡增長前列腺結石發病率增加且結石大小逐漸增大,楊必林等[7]研究表明并發膀胱結石是年齡化的一部分相一致。分析原因:老年患者身體狀況差、免疫力與耐受力低,器官生理功能日益減退且常合并其他器官或系統疾病,加上更易存在尿路梗阻,致使尿液中結晶、細胞、微結石等聚集在膀胱,導致膀胱結石風險加重,嚴重影響生活質量。此外,研究結果顯示,尿流動力學檢測參數Qmax是影響BPH并發膀胱結石的獨立危險因素(OR=4.574),謝湘偉等[8]指出,尿流動力學指標可一定程度反映BPH形態學改變與有效反映下尿路梗阻情況,原因在于多項研究表明,最大尿流率等Qmax參數與前列腺及周圍結構特定解剖形態的異常關系顯著,其反應病理生理學上患者尿流不暢、小結石和尿鹽結晶沉積程度進而折射導致膀胱結石形成的風險高低[9],此外,宏觀上講,前列腺內腺區表現為低水平回聲、外腺區表現為強回聲的形態學特征,極易在膀胱出口梗阻發生時檢測出膀胱出口、后尿道甚至膀胱結構功能系列改變,進而影響BPH并發膀胱結石發生率。因此,患者治療前需詳細綜合評估年齡、基礎疾病、以往病史等資料,協助實施檢查,注意各項指標,包括患者尿量、膀胱沖洗液顏色、量的觀察記錄,保持各項導管通暢、并采取相應的管道護理措施。
本研究結果顯示,IPP是BPH患者并發膀胱結石的獨立預測因素(OR=5.106), 這與肖文苑等[10]調查結果相符。還有文獻指出[11],IPP是指前列腺突入腺體的頂端距離膀胱頸基底部的垂直部分,也是因“球瓣”樣梗阻產生,破壞排尿時膀胱頸“漏斗”形結構,測定IPP屬于判別BPH是否并發膀胱結石比較理想與無創的辦法。分析原因:BPH患者IPP過大,則提示膀胱頸正常解剖形態和“漏斗機制”可能遭遇破壞,進而膀胱收縮時導致尿道內口呈現“球狀瓣”封閉,加重膀胱逼尿肌功能性紊亂,同時引發排尿困難甚至急性或慢性尿潴留形成,導致并發膀胱結石高風險。此外,本研究發現, IPSS(OR=2.119)與BPH并發膀胱結石的相關性明顯,尚向濤研究[12]也得到類似結果。究其原因:一方面IPSS評分越高,膀胱頸解剖形態、膀胱收縮機制以及患者排尿困難程度越大,另一方面也會導致前列腺中葉增大,進而前列腺尿道角隨之加大,從“能量損失假說”方面解釋為尿液排出路徑趨于曲折[13],尿道壁對尿流阻隔損傷更多動能,而從“Martinez-Borges等”提出假說猜測為尿流沖擊壓力刺激尿道壁和周圍組織,進而導致前列腺腺體增生,更易產生尿鹽結晶沉積,加重膀胱結石發生風險[14]。因此,針對潛在膀胱內前列腺突入程度異常、IPSS評估偏高患者,應做好相應防護措施,嚴密觀察生命體征,有異常應及時報告并協助醫師急救,同時注意術中溫濕度,避免環境溫度過高造成凝血功能障礙,針對腹部疼痛患者,及時檢查尿液滲入情況避免膀胱穿孔,針對膀胱痙攣者及時疏通尿管,以有效規避膀胱結石。
本研究結果還顯示,TZV(OR=4.382)和不同術式治療(OR=4.214)對BPH并發膀胱結石影響均具有獨立相關性。分析原因:一方面臨床顯示,BPH患者的TZV與年齡關聯密切,伴隨年齡增長,前列腺體積及移行區體積均呈增長趨勢,且明顯臨床癥狀患者TZV更大,誘發排尿時膀胱收縮能力減弱,內壓升高減少,尿液在兩側葉間排尿通道更為狹窄[15],另一方面TZV與前列腺總體積存在正相關,TZV異常變大,膀胱頸后移轉變為漏斗狀受阻,不僅極易引發膀胱結石等并發癥發生率且結石清除成功率也大大降低。因此,醫護人員可借助經直腸三維超聲檢查前列腺預測并評估前列腺的病癥及輕重程度,以降低膀胱結石風險。此外,董瀅等[16]經單因素分析,認為不同術式治療及醫師操作手法也會對BPH并發膀胱結石產生影響,這與本研究結論相似。調查顯示,常見BPH手術治療方法包括:經尿道前列腺切除術、等離子電切術、鈥激光剜除術等,相較于電切除TUERP術手術操作復雜、時間長、術中出血量較大、患者應激損傷較重等不足[17],由于開放手術具備手術時間短、操作大體積BPH患者理想,可完全取出BPH增生的前列腺組織,有效防止尿鹽結晶部分聚集,同時粉碎吸出患者合并的膀胱結石效果更佳,所以利于降低BPH并發膀胱結石風險[18]。因此,選取合理術式治療并在術后指導患者導尿管護理,保持導尿管通暢,定期清洗尿口,及時更換敷料,減少并發癥發生。
綜上所述,本研究認為導致BPH合并形成膀胱結石的危險因素諸多,臨床應針對上述獨立因素實施針對性干預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