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莉
前列腺癌是一種發生于前列腺上皮的惡性腫瘤,約占男性惡性腫瘤的13.5%,發病率年增長速度為8%~10%[1]。前列腺癌病因復雜,手術是臨床首選治療手段,早期患者術后10年存活率能達到90%,但因手術操作可損傷前列腺周圍組織及神經,術后尿失禁發生率為4%~20%[2]。有報道顯示[3-4],超過70%的前列腺癌確診患者多處于中晚期,加之術后多伴有尿失禁、膀胱痙攣等癥狀,患者極易產生疾病進展恐懼心理,導致術后生活質量降低。本研究在前列腺癌手術患者中應用現象描述式教育聯合康復護理,探究其對患者圍術期恐懼疾病進展及尿失禁的影響。
選擇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2019年3月—2020年10月前列腺癌手術患者100例,納入條件:與前列腺癌臨床診斷標準相符,且經實驗室檢查、前列腺活檢確診;首次行手術治療,且術程順利;預計生存期超過1年;無其他可能誘發尿失禁的相關疾病;認知、溝通能力正常;已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條件:因手術損傷造成完全性尿失禁;伴有其他惡性腫瘤;合并重要臟器功能異常;伴有泌尿系統感染;姑息手術治療。按照組間基本特征均衡可比的原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50例,對照組平均年齡63.45±4.16歲;文化水平:初中及以下30例,高中及以上20例;臨床分期:A~B期29例,C~D期21例;Gleason評分:<7分27例,≥7分23例。觀察組平均年齡63.28±4.22歲;文化水平:初中及以下32例,高中及以上18例;臨床分期:A~B期27例,C~D期23例;Gleason評分:<7分28例,≥7分22例。兩組患者年齡、文化水平、臨床分期、Gleason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包括入院宣教、術前檢查、術前禁食禁飲、術中體位管理、術中體溫管理、術后疼痛管理、術后體溫管理、術后膀胱區按摩及排尿訓練等。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增加現象描述式教育聯合康復護理,具體如下:
1.2.1 現象描述式教育 ①描述現象。本研究通過半結構式訪談法開展現象描述式教育,所涉采訪對象有高年資醫護人員2名、既往前列腺癌手術康復患者4例(術后存活時間≥5年);研究人員根據主題擬定訪談提綱,分為醫護人員訪談(Part 1)、康復患者訪談(Part 2)兩部分,Part 1共4個問題,分別為:前列腺癌發病率如何,高發人群特征有哪些;前列腺癌臨床治療方法有哪些,治療效果如何;前列腺癌術后5年、10年生存率多少,術后常見不良反應有哪些、發生率多少、臨床護理對策有哪些;前列腺癌患者疾病恐懼進展如何,影響因素有哪些。Part 2共4個問題,分別為:前列腺癌確診、術后您心路歷程如何;術后您出現了哪些不良反應,軀體感受如何;術后您是否擔心疾病復發,克服這種心理的因素或方法有哪些;您有哪些可與其他病友分享的經驗。研究人員根據提綱提問,適度適時引導開展深入訪談,以豐富訪談內容,對整個訪談過程進行同步錄像,對患者面部做隱私保護處理,時長40 min。②現象描述式教育。研究人員借助移動投影儀播放訪談視頻,引導患者觀看,并以圖、表、流程圖形式對訪談信息進行整理,如:各年齡段男性前列腺癌發病率柱狀圖;前列腺癌術后5年、10年、15年存活率柱狀圖;前列腺癌患者確診、治療及康復心路歷程圖。視頻播放完畢后,護理人員借助圖、表、流程圖強化宣教;研究人員根據圖介紹各年齡段男性發病率,如:小于60歲患者20%~30%,60~69歲患者約40%,70~79歲患者約56%,65歲以上患者占比高達80%;前列腺癌術后5年、10年、15年存活率分別為≥95%、80%~90%、50%~60%,說明“前列腺癌高發現象”,緩解患者病恥感、增強其治療信心、緩解恐懼疾病心理是重點。
1.2.2 康復護理干預 ①解攣刺激干預。采用LH402型經皮電刺激治療儀實施解攣刺激,確定刺激部位為臍下三寸、足內踝尖上三寸,采用醫用酒精對所選部位處皮膚實施清潔、脫脂。干燥1~2 min后,將治療儀器電極片分別粘貼于上述部位,確定儀器疏密波為2/100 Hz,脈沖寬度為0.2~0.6 ms,刺激強度為8~12 mA,刺激干預過程中,密切關注患者對刺激感受,并據此調整刺激強度,以產生刺激且無疼痛等不適感為宜;術后6 h起,每隔8 h對患者持續刺激30 min,連續干預1周。②臍周熱敷干預 。選取艾葉50 g、粗鹽200 g,將其混合均勻后倒入規格為20 cm×20 cm的雙層紗布袋,制成熱敷包備用;選取熱敷包加熱5 min后,將其置于患者腕部皮膚試探,以確定熱敷溫度40~45℃;選取熱敷部位為臍周及下腹部,取熱敷包1個,將其置于微波爐內加熱5 min,而后取出待溫度降至42℃左右置于患者臍周,順時針轉動,詢問患者溫度是否適宜,根據其耐受表現調整熱敷時長,一般控制在20~30 min;而后,將熱敷包放入微波爐內再加熱,溫度降至42℃左右,護理人員持熱敷包貼患者下腹部皮膚勻速、緩慢往復運動,時長20 min,每天2次,連續干預1周[5]。
(1)恐懼疾病進展:干預1周后采用恐懼疾病進展量表(FoP-Q-SF)進行評價,包含生理健康、社會家庭2個維度,共12個條目,采取Likert 5級評分法,非常同意則1分,非常不同意則5分,量表總分60分。總分≤34分為無疾病恐懼或恐懼疾病進展低水平,35~47分為恐懼疾病進展中等水平,≥48分為恐懼疾病進展高水平。量表Cronbach’s α系數為0.833[6-7]。
(2)不良反應:前列腺癌手術患者術后常見不良反應有尿失禁、膀胱痙攣,干預1周后統計尿失禁、膀胱痙攣患者發生例數,計算其發生率,并統計每次膀胱痙攣持續時間[8-9]。
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檢驗水準α=0.05,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恐懼疾病進展中高水平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觀察組尿失禁發生率、膀胱痙攣發生率及痙攣持續時間均小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恐懼疾病進展比較

表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及痙攣持續時間比較
前列腺癌在泌尿外科惡性腫瘤中占比超過了95%,高發年齡為70~80歲,手術治療能切除病變組織,但也易誘發機體應激、不穩定性膀胱,術后膀胱痙攣發生率約為24%~75%[10-11]。而其他文獻報道顯示[12],前列腺癌手術患者術后10年復發率可達到50%,且患者圍術期恐懼疾病進展水平與患病現狀、術后并發癥、術后高復發率等因素有關,而臨床常規護理效果一般。
本研究在前列腺癌手術患者中應用現象描述式教育聯合康復護理,結果顯示,觀察組恐懼疾病進展中高水平患者占比為32.00%低于對照組的60.00%(P<0.05),觀察組尿失禁發生率、膀胱痙攣發生率及痙攣持續時間均小于對照組(P<0.05)。本研究在前列腺癌患者圍術期護理中應用現象描述式教育,通過半結構式訪談描述前列腺癌患病現象、手術治療現象、術后并發癥現象,并經移動投影儀以視頻形式展示,能強化患者對疾病高發性、術后并發癥高發性、術后高存活率的認知,緩解患者病恥感,增強其治療信心,消除恐懼疾病心理。本研究對前列腺癌手術患者臍下三寸、足內踝尖上三寸實施電刺激,上述部位能疏通經絡氣血、消除瘀滯、通利小便,通過對上述部位的刺激,能緩解疼痛刺激、膀胱充盈刺激,減少痙攣應激源,降低膀胱痙攣發生率[13-14]。本研究對前列腺癌手術患者實施臍周熱敷,艾葉有補氣助陽作用,粗鹽有良好的導熱作用,借助艾鹽包對患者臍周及下腹部實施熱敷,可調整膀胱平滑肌的緊張度,降低膀胱最大收縮力,減少膀胱逼尿肌異常收縮,降低膀胱痙攣發生率;同時,通過熱敷刺激能改善膀胱順應性,有效抑制逼尿肌過度活動,減少排尿次數、漏尿次數,緩解尿失禁癥狀[15]。
綜上所述,現象描述式教育聯合康復護理在前列腺癌患者中的應用,能緩解疾病進展恐懼,減少不良反應發生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