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活 馮亦偉 呂銳 陀子能
肺門縱隔疾病在胸外科中是一種非常常見的疾病,因為縱隔的結締組織解剖結構具有一定的復雜性,并且組織來源較為豐富,和氣管、食管以及肺等多種臟器以及組織結構都有著非常密切的關聯,所以其組織活檢難度較大。傳統活檢技術在對患者所進行的診斷中,其診斷準確性相對較差。所以探索出科學有效的診斷方式在當前已經成為臨床研究的重點所在。臨床中較為常見的診斷方式主要包括經氣管針吸活檢、胸腔鏡、縱隔鏡以及經支氣管針吸活檢等,最近幾年,縱隔鏡在臨床中被認為是對縱隔疾病進行診斷的重要方式,但是因為其有著費用高以及創傷大等不足,需要在全身麻醉的狀態下對患者實行反復檢查,并且不能取得整體的淋巴結標本,因此其臨床應用受到了一定約束。EBUS-TBNA 是一種全新的檢查技術,其有著創傷小、操作便捷、可以多次操作以及適用范圍廣等優勢,同時還可以利用超聲來進行實時監控,可以確保各個活檢環節的順利進行,能夠使診斷安全性以及準確性獲得進一步提高,臨床中具有一定的應用價值和意義[1]。本文的主要目的就是觀察EBUS-TBNA 診斷肺癌縱隔及肺門淋巴結轉移的價值及安全性,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8 年2 月~2020 年8 月的50 例肺癌縱隔及肺門淋巴結轉移患者作為本次實驗研究的主要對象,本次研究通過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其中男30 例,女20 例;年齡24~85 歲,平均年齡(56.12±10.71)歲。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患者經檢查均存在胸痛、咳嗽、惡心以及食欲不振等癥狀;所有患者的氣管鏡檢查耐受性良好;所有患者以及患者家屬均自愿參與本次實驗研究。排除標準:存在嚴重凝血功能障礙以及心肺功能不全的患者;存在嚴重精神疾病以及藥物過敏史的患者;存在無法耐受全身麻醉支氣管鏡檢查的患者;臨床資料不全的患者;存在意識障礙以及語言模糊的患者;存在手術禁忌證的患者。
1.3 方法
1.3.1 術前準備 手術之前為患者講解操作流程、相關注意事項以及在操作過程中可能會產生的各種并發癥,并對患者實行凝血功能、血常規以及心電圖等常規檢查。在對患者進行檢查以及穿刺之前,要告知其禁食禁水,并做好心電圖檢測、持續吸氧等相關準備,同時對設備準備情況進行檢查。使用濃度為2%的利多卡因對患者實行霧化吸入麻醉。
1.3.2 穿刺操作 患者取去枕仰臥位,并對其實行全身靜脈麻醉以及局部表面麻醉,手術過程中要按照患者的現實情況對其實行靜脈鎮靜。使用支氣管鏡對氣道進行探查,及時吸出氣道分泌物,在此過程中,如果發現氣道產生了占位性改變或者是黏膜病理性改變,則可以對其實行組織或者黏膜穿刺活檢。通過患者口腔置入超聲支氣管鏡,需要注意的是,超聲波探頭要緊貼于氣道壁,并使用超聲圖像根據雙側肺門、隆突下、氣管周圍的順序來對病變部位進行密切探查,在確定氣管鼻軟骨環間隙穿刺部位以及病變淋巴結之后,要在穿刺部位固定內鏡探頭,并在穿刺之前對患者實行多普勒檢查,進而對組織結構以及血管等情況進行確定,防止對血管造成損傷,之后經過工作通道置入穿刺活檢針,同時在超聲檢查以及支氣管鏡的輔助下對占位病理變化以及目標淋巴結活檢的各項程序進行密切觀察,在穿刺針進入到目標淋巴結或者是產生占位病理變化之后,在維持負壓的前提下對其進行反復抽吸,并且盡可能對其實行多站點淋巴結穿刺,每個部位穿刺2~3 次,在此過程中要對穿刺活檢針進行更換,防止產生交叉感染的現象[2]。
1.3.3 診斷結果判斷 使用穿刺組織學或者是細胞學來對診斷結果進行確定,如果EBUS-TBNA 送檢的穿刺標本能夠取得較為明確的病理診斷,則可以將穿刺物作為陽性;如果EBUS-TBNA 穿刺標本的病理診斷結果為取材不滿意或者為陰性,并且患者之后實行開胸手術、皮膚穿刺活檢或者縱隔鏡等一系列有創檢查來取得較為明確的病理診斷,則可將后者結果作為最終診斷標準。
2.1 EBUS-TBNA 診斷和最終診斷結果對比 50 例患者中,39 例患者為惡性腫瘤,11 例患者為良性病變。見表1。

表1 EBUS-TBNA 診斷和最終診斷結果對比(n)
2.2 50例患者的診斷結果 39 例惡性腫瘤包括鱗癌、腺癌、小細胞癌、大細胞癌、混合性肺癌及未能分型;11 例良性腫瘤包括縱隔淋巴結結核、縱隔淋巴結炎及正常或未能確診。見表2。

表2 50 例患者的診斷結果(n)
2.3 50例患者的并發癥情況 50 例患者中,有6 例患者在穿刺后產生氣胸,壓縮量<10%,通過對其實行吸氧處理以及臥床休息之后,已經逐漸吸收;痰中帶血者33 例,為穿刺點少量出血,不需要對患者實行特殊處理;7 例患者在穿刺過程中產生了血壓升高、低氧血癥以及一過性心動過速,通過對其實行對癥治療,已經完成所有檢查。未發生縱隔內出血、大咳血、縱隔氣腫以及縱隔感染等嚴重并發癥。
肺門縱隔病變在臨床中是一種非常常見的疾病,其診斷難度較高。當前,臨床在對肺門縱隔病變所進行的診斷中通常是對縱隔鏡加以應用,但是其效果并不顯著,不僅會對患者機體帶來創傷,費用也相對較高[3]。不管是對患者的身體健康還是經濟費用都帶來了不利影響。縱隔鏡雖然是對縱隔淋巴結進行診斷的重要標準,但是其不能對肺門淋巴結進行有效診斷,并且其需要對患者實行全身麻醉或者氣管插管,操作復雜、創傷較大,并發癥風險較高,嚴重的甚至會造成患者死亡。CT 可以在無創檢查的前提下對病變位置進行確定,并且可以通過對病灶分布范圍以及形態進行評估來對病變性質進行判斷,因此其在臨床中獲得了較為普遍的應用[4]。因為縱隔的解剖結構較為復雜,其臨近心臟和大血管,因此組織標本獲取難度較高,怎樣對縱隔疾病的性質進行確定在當前已經成為臨床醫生分析和研究的重點所在。
EBUS-TBNA 是一種介入性超聲技術,其主要是在超聲儀器的引導下穿刺活檢組織進而獲得細胞以及病理診斷的方式,是最近幾年獲得發展和應用的全新技術,在對腫瘤疾病的檢查中獲得了較為廣泛的應用,并且其成效受到了臨床的肯定和重視[5]。EBUS-TBNA是一種全新的胸部微創診斷技術,其不但能夠對氣道外血管、氣管壁以及縱隔淋巴結病變進行有效探查,在其直視作用下還可以進行直接性操作,能夠對常規操作中的盲穿現象進行有效避免,并且檢查范圍較廣,同時還可以對淋巴結腫大、縱隔內血管分布以及占位性病理改變的聯系進行有效觀察,進而使穿刺準確性獲得進一步提高。另外,其還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對周圍血管所造成的損傷,能夠對大出血等一系列并發癥的產生進行有效避免,對于促進檢查安全性以及準確性的進一步提高是非常有利的[6]。最近幾年,在對縱隔肺門病變以及肺癌所進行的診斷中,EBUS-TBNA的診斷準確性、特異性以及敏感性都相對較高,穿刺效果顯著,但是依舊存在穿刺較差的現象,通常認為其和穿刺技術、穿刺種類以及穿刺所獲得的組織破碎有著一定關聯,這也就說明,在之后的臨床診斷中,需要對這種問題的產生進行有效避免,特別是和其他氣管鏡技術相比較,EBUS-TBNA 的學習曲線相對較長,因此需要對經驗的積累進行重視。在進行操作的過程中,需要注意在手術之前對患者實行常規胸部CT 增強檢查,相關操作人員則要對縱隔以及氣管解剖知識進行充分了解和掌握,并熟練掌握操作方式以及操作技巧;在操作之前,需要使用普通支氣管鏡對其腔內情況進行仔細檢查,并對病灶穿刺順序進行確定;為了能夠進一步提高診斷陽性率,取材過程中需要盡可能避開壞死液化區域,對多組淋巴結進行活檢,反復穿刺病灶部位;對水囊大小進行確定,如果水囊過大,則會在一定程度上對其通氣功能產生不利影響,如果水囊較小,則會對超聲視野的清晰程度產生影響;如果標本組織過多或者是呈現為條形,則要實行甲醛固定以及石蠟包埋之后對其實行病理學檢查,同時和分子生物學以及病理細胞學進行相互結合,進而提高診斷成效。EBUS-TBNA 在臨床中是一種安全性以及有效性都相對較高的檢查方式,在對肺門腫大淋巴結良惡性、縱隔疾病性質所進行的診斷中有著非常重要的診斷價值,其早期是應用在對非小細胞癌淋巴結分期所進行的診斷中,當前已經逐漸拓展到了對良性疾病所進行的診斷中,并且還可以應用在病變局部藥物注射以及縱隔囊腫引流和放射性粒子植入中。但是與此同時,其假陰性較為顯著,對于檢查結果為陰性的患者來說,如果其并不能排除惡性病變,則可以對其進行隨訪或者是實行其他診斷方式進行確診。EBUS-TBNA 是非常安全的,對于可以耐受支氣管鏡檢查的患者,其也可以耐受此項檢查,并且并發癥風險相對較低,不會產生較為嚴重的并發癥,有研究顯示,患者在檢查之后產生了咳嗽、穿刺點出血以及躁動等現象。通常情況下,如果穿刺點出血量較少,則不需要對其實行特殊處理,在噴灑適量麻黃素之后則可以自行恢復。其中縱隔氣腫、大血管出血以及氣胸都是較為嚴重的并發癥,在實行穿刺活檢的過程中,其為實時穿刺,穿刺到大血管并且引發出血的可能性相對較低,再加上穿刺針較細,其并不會產生較為嚴重的縱隔氣腫以及氣胸等現象。本次研究結果顯示,50 例患者中,39 例患者為惡性腫瘤,11 例患者為良性病變;有6 例患者在穿刺后產生氣胸,壓縮量<10%;痰中帶血者33 例;7 例患者在穿刺過程中產生了血壓升高、低氧血癥以及一過性心動過速;未發生縱隔內出血、大咳血、縱隔氣腫以及縱隔感染等嚴重并發癥。這表明在對肺癌縱隔及肺門淋巴結轉移患者所進行的診斷中實行EBUS-TBNA,其能夠提高診斷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值得在臨床中推廣和應用。
綜上所述,EBUS-TBNA 在肺癌縱隔及肺門淋巴結轉移患者中應用,其有效性以及準確性都相對較高,并且有著操作便捷、價格低廉以及敏感性高等優勢。雖然其發展時間相對較短,但是內鏡以及胸科醫師的重視程度相對較高,不僅可以診斷和分期,還可以在對縱隔囊腫所進行的治療中加以應用,對于促進診斷準確率的進一步提高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