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金鳳 李欣 趙春陽 劉丹 喬冠峰 李淼
吞咽功能障礙在臨床上屬于腦卒中并發癥,且患病率極高,臨床主要以無法正常進食為主要內容,如得不到及時對癥治療及康復訓練,極易對患者造成營養不良及預后不良事件的發生,甚至對患者生命健康造成嚴重威脅。因腦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礙發病機制較為復雜,臨床通常以基礎治療作為控制患者病情發展,改善預后的主要干預手段,但對于神經功能修復方面尚未得到令人滿意的效果。經臨床多次研究證實,通過對腦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礙患者采取吞咽神經肌肉電刺激與吞咽功能障礙健身操的治療效果可起到相互促進、相互協同的作用[1]。因此,本文對本院收治的108 例腦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礙患者予以吞咽神經肌肉電刺激與吞咽功能障礙健身操后的效果進行深入分析和總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20 年5~10 月期間在本院接受治療的108 例腦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礙患者基線資料,根據擬定的治療方案分配為參照組(52 例)與試驗組(56 例)。其中參照組男27 例,女25 例;年齡48~75 歲,平均年齡(59.45±5.19)歲;疾病類型:腦梗死患者45 例、腦出血7 例。試驗組男30 例,女26 例;年齡45~72 歲,平均年齡(59.48±4.18)歲;疾病類型:腦梗死48 例、腦出血8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經臨床影像檢查診斷為腦梗死或腦出血疾病,且均為首次發作,在護士告知下患者知情同意并主動配合整個治療。排除標準:存在溝通困難、認知障礙及中途退出治療者。
1.2 方法 參照組采用基礎治療聯合常規訓練。結合患者實際病情嚴重程度提供改善血液循環、營養腦細胞的治療措施。針對顱內壓較高者,應立即降低顱內壓,針對出血者應立即進行止血治療,并常規指導患者進行有利于吞咽功能恢復的訓練[2]。試驗組采用吞咽神經肌肉電刺激儀聯合吞咽功能障礙健身操治療,具體如下。
1.2.1 儀器型號 采用吞咽神經肌肉電刺激儀,生產廠家:河北石家莊渡康醫療器械有限公司,型號:DK-802 型。
1.2.2 儀器操作過程 ①將電源打開,并提供2 個通道振幅,舒適度是以患者在接受最刺激強度范圍內最佳,即可說明肌肉收縮強度是符合正常水平。②針對咽部與喉部運動存在缺陷者,應將通道Ⅰ兩個電極置于中線右側,最下方電極置于甲狀軟骨上切跡上方水平,通道Ⅱ兩個電極置于中線左側,最下方電極置于甲狀軟骨上切跡上方水平。③針對存在原發性會厭谷滯留及喉部移動功能障礙者,應將通道Ⅰ電極片置于患者舌骨上方,通道Ⅱ電極片頂電極置于患者舌骨與甲狀上切跡之間,最下方電極置于患者甲狀上切跡下方。④針對加強咽部上抬和會厭谷排空功能,應將通道Ⅰ電極片置于患者前腹腹肌兩側,電極間距離略寬于輸出通道Ⅱ電極之間距離,通道Ⅱ電極片兩個電極置于舌骨上方水平,電流足夠強的情況下,可穿透至深部到達舌骨舌肌,2 次/d,20 min/次[3,4]。
1.2.3 吞咽功能障礙健身操 ①吞咽輔助肌群運動操。應預先向患者宣教該健身操的意義,以便取得患者信任,提高配合度。囑患者依次將舌體前伸、收回,間隔時間為3 s、抵上顎運動以及咬緊左右磨牙運動,分別反復練習10~15 次;抵左右頰部運動10 次,并以患者下頜角前方能夠摸到咬肌收縮為宜。②咽部內收運動操。囑患者進行鼓腮、吸吮動作各10 次,再進行深呼吸動作5 次,2 次/d[5]。③唇力量健身操。囑患者將唇部閉合并向前突出5 s 放松后再次增加唇部力量采用軟海綿放入兩唇之間,做到不讓軟海綿拉出即可。④協調性健身操。結合患者實際恢復程度,可適當附加有關關節活動范圍的訓練速度或者訓練力量等,促進預后康復[6]。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對比兩組臨床相關指標水平,吞咽功能采用WST 及VFSS 進行評定,神經功能采用NIHSS 評定,血清炎性因子包括IL-6、hs-CRP,sEMG 檢測內容包括最大波幅值、吞咽過程。②對比兩組預后不良發生情況及臨床療效。預后不良情況包括誤吸、感染、死亡等。所有患者連續治療2 周后觀察吞咽程度恢復效果情況,并應用WST 評價臨床效果,療效判定標準:若患者處于正常坐立狀態下飲用30 ml 水,無出現任何嗆咳、吞咽困難等臨床癥狀,且可進行普食,則可判定有效;若患者偶爾伴有嗆咳、且吞咽困難癥狀明顯較治療前改善,飲水時間較長,則判定為好轉;若患者嗆咳、吞咽困難癥狀無好轉且無法飲食,則判定為無效。總有效率=(有效+好轉)/總例數×100%[7]。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6.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相關指標水平對比 試驗組WST 評分、VFSS 評分、NIHSS 評分、IL-6 水平、hs-CRP 水平、最大波幅值、吞咽過程均優于參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預后不良發生情況及臨床療效對比 試驗組預后不良發生率低于參照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參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臨床相關指標水平對比()

表1 兩組臨床相關指標水平對比()
注:與參照組對比,aP<0.05

表2 兩組預后不良發生情況及臨床療效對比[n(%)]
腦卒中是導致患者吞咽困難的主要因素,且占患腦卒中患者的75%左右,這不排除與雙側皮質腦干束受損,進而對舌下、迷走和舌咽神經發生核下損害及假性球麻痹,一旦舌咽中樞一側受損立刻由另一側代償導致有一定關系,從某種角度而言,因中樞神經再生能力有限,進而對腦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礙的治療方面也增加了一定的難度。目前,隨著眾多醫療機構引進的先進技術不斷介入,針對腦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礙疾病無論從生理及病理機制方面,還是智力技術手段都有了更大的進步與研究進展[8]。
吞咽神經肌肉電刺激是通過低頻電刺激方式來改善腦卒中后神經元麻痹狀態,預防肌肉發生廢用性萎縮,促使吞咽肌群及構音器官血液循環,進而達到重建及恢復吞咽反射皮質控制功能的效果。與此同時,電極片擺放的位置與預后治療效果是否理想也有著緊密關聯,這就要求臨床工作人員應具備熟練掌握吞咽肌群的解剖位置及生理功能,進而做到將電極片放到位置最佳處,從而取得預期療效。吞咽功能障礙健身操包括吞咽輔助肌群運動操、唇力量健身操、咽部內收運動操及協調性健身操等,通過不斷刺激中樞神經,幫助受損的神經反射功能得以恢復。此外,通過鍛煉吞咽功能障礙健身操可提高肌肉運動協調性及吞咽反射區域敏感性,起到強化反射及吞咽有力的作用[9]。
綜上所述,較常規治療而言,選擇吞咽神經肌肉電刺激儀與吞咽功能障礙健身操可顯著改善患者吞咽功能及神經功能,極大程度地減少了預后不良事件的發生,提升整體治療效果,值得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