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坤
結直腸癌肝轉移作為一種常見的腸道疾病,患者常常伴隨著腹痛、腹脹、血便、腹部腫塊以及肝功能受損,病情嚴重的患者則會危及生命,從而影響正常生活,結直腸癌肝轉移患者在治療時又分為可切除的肝轉移和不可切除的肝轉移2 大類[1]。化療方案是不可手術切除的結直腸癌肝轉移患者的主要治療方法。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經肝動脈化療栓塞也逐漸成為結直腸癌肝轉移臨床治療的方法之一。伊立替康載藥微球肝動脈栓塞作為目前治療結直腸癌肝轉移是一種新的臨床替代療法,載藥微球負載伊立替康經動脈栓塞化療治療中,能促進伊立替康逐漸釋放,直接作用于腫瘤位置[2]。本文選取50 例不可手術切除的結直腸癌肝轉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旨在進一步分析伊立替康載藥微球肝動脈栓塞治療該病的臨床效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6 月~2019 年6 月本院收治的50 例不可手術切除的結直腸癌肝轉移患者,其中男28 例,女22 例;平均年齡(45.24±16.18)歲。納
入標準:①所有患者均符合結直腸癌肝轉移診斷標準;②患者臨床資料完整準確,且無其他疾病;③所有研究對象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3]:①伴有嚴重合并疾病的患者;②合并有其他腫瘤的患者;③由于各種原因無法配合治療的患者。將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25 例。
1.2 方法
1.2.1 實驗組 應用伊立替康載藥微球肝動脈栓塞治療。患者均采取仰臥位,采用Seldinger 法股動脈穿刺行肝動脈置管。采用4 倍法將100 mg 伊立替康與HepaSphere 載藥微球混合,使用三通閥將伊立替康載藥微球混合物轉移到手術臺上,通過微導管將HepaSphere 載藥微球以1 ml/min 的速度栓塞至腫瘤的供血動脈中,直至藥物到達栓塞終點為止。術后4 周復查影像學,了解原發病灶的情況以及肝轉移病灶控制情況,介入治療間隔時間一般為4 周。持續治療2~4 個周期。
1.2.2 對照組 應用全身化療治療,即給予伊立替康聯合卡培他濱片(商品名:希羅達)治療,伊立替康100 mg/m2,靜脈滴注30~90 min,d1,8;希羅達1000 mg/m2,d1~14,Q3W;2 周期評估一次療效,至少需要接受4 個周期的化療治療。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3.1 近期療效 療效判定標準參考文獻[4]分為CR、PR、SD、PD。ORR=(CR+PR)/ 總例數×100%;DCR=(CR+PR+SD)/總例數×100%。
1.3.2 生存情況 統計兩組患者1、2、3 年生存率。
1.3.3 并發癥發生情況 主要包括白細胞減少、貧血、血小板降低、惡心、嘔吐、疼痛、腹瀉、乏力和肝功能異常。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近期臨床療效比較 實驗組ORR 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DCR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近期臨床療效比較[n(%),%]
2.2 兩組患者生存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1、2 年生存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3 年生存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實驗組患者貧血、血小板降低、嘔吐、乏力和肝功能異常發生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白細胞減少、惡心、疼痛和腹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2 兩組患者生存情況比較[n(%)]

表3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n(%)]
結直腸癌是全世界范圍內第三大常見的惡性腫瘤,而肝臟是其最主要的轉移部位[3,4]。盡管在過去近20 年中,全身系統性化療方案有了顯著改善,導致轉移性結直腸癌患者的生存率增加,但全身性化療到達病灶處藥物濃度欠佳,且與腫瘤發展相關的肝衰竭及全身性化療藥物毒性累積仍然影響著患者的預后[5]。傳統的化療栓塞治療采用碘化油與化療藥物組成乳劑,輸注至相應部位進行溫和的栓塞。近年來,臨床一直在努力優化栓塞裝置,采用含藥物洗脫微珠的栓塞方法,藥物微珠在經動脈輸送前被裝載。與傳統化療栓塞治療相比,在給藥劑量方面表現的更為標準化,且可重復性高[6-9]。伊立替康載藥微球肝動脈栓塞治療,即將伊立替康與栓塞裝置結合,到達肝動脈內給藥。伊立替康-微球裝置組合加強了對藥物的精確控制,正電荷的鹽酸伊立替康鹽和含有磺酸鹽的水凝膠珠之間的離子交換機制控制藥物的裝載和隨后的釋放,提高了藥物進入腫瘤病灶釋放劑量。且這些微球無需油/化療懸浮液,更加便于藥物處理和輸送[10,11]。本次研究中應用伊立替康載藥微球肝動脈栓塞治療,結果顯示,實驗組ORR 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DCR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1、2 年生存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3年生存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貧血、血小板降低、嘔吐、乏力和肝功能異常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白細胞減少、惡心、疼痛和腹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Fiorentini 等[12]納入74 例結直腸癌肝轉移患者隨機接受伊立替康載藥微球肝動脈栓塞治療或全身化療,研究結論與本次研究結果一致。伊立替康載藥微球肝動脈栓塞治療使轉移灶供血動脈血流量減少,從而減少藥物收到的沖刷,以增加抗癌藥物在腫瘤細胞周圍的停留時間,因此治療效果明顯優于全身化療。
綜上所述,伊立替康載藥微球肝動脈栓塞治療不可手術切除的結直腸癌肝轉移的臨床效果較全身化療顯著,其不良反應相對較少,臨床可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