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旭
卵巢癌是臨床常見惡性腫瘤之一,目前尚無特效治療方式,臨床治療以手術方式為主,同時術前可給予化療處理,抑制腫瘤發展,提高手術效果,但術前化療藥物會影響患者心臟和肝臟功能,影響麻醉藥物代謝,使得患者血流動力學指標波動較大,加之手術為有創操作,且麻醉藥物會影響患者身體機能,均會對患者造成應激性刺激,進一步加重血流動力學指標波動,因此做好麻醉干預工作意義重大,通常情況下,全麻誘導期血流動力學波動最為明顯,麻醉誘導藥物選擇是保證患者平穩度過此階段的關鍵[1-3]。本文探究了丙泊酚與依托咪酯聯合方案對卵巢癌手術患者麻醉誘導期血流動力學的影響,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9 年1~12 月在沈陽市第五人民醫院接受卵巢癌手術的88 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A 組與B 組,每組44 例。B 組患者年齡31~59 歲,平均年齡(45.33±4.78)歲;美國麻醉師協會(ASA)分級:Ⅱ級21 例,Ⅲ級23 例。A 組患者年齡32~60 歲,平均年齡(44.82±5.02)歲;ASA 分級:Ⅱ級20 例,Ⅲ級24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麻醉方法 患者入室后,醫護人員密切監測患者生命體征和血氧飽和度,給予患者林格氏液靜脈滴輸入,用量為5 ml/kg,面罩吸氧,持續3 min,6 L/min,觀察患者狀態,若無異常10 min 后實施麻醉誘導。B 組開展依托咪酯麻醉誘導,依次給予患者咪達唑侖、舒芬太尼、依托咪酯和順式阿曲庫銨,用量分別為0.04 mg/kg、0.5 μg/kg、0.3 mg/kg、0.15 mg/kg;A組采取丙泊酚聯合依托咪酯麻醉誘導,給予患者咪達唑侖、舒芬太尼、依托咪酯、順式阿曲庫銨和丙泊酚,用量分別為0.04 mg/kg、0.5 μg/kg、0.15 mg/kg、0.15 mg/kg、0.5 mg/kg。給藥后觀察患者90 s,無異常后進行氣管插管,并連接麻醉機輔助通氣。
1.3 觀察指標 ①麻醉誘導期血流動力學評估[4],具體指標包括MAP、HR、BDP、SDP,具體統計時間段:T0、T1、T2、T3;②不良反應統計,包括低血壓、高血壓、心動過緩。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4.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麻醉誘導期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 T0時,兩組MAP、HR、BDP、SDP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T1、T2、T3時,兩組的MAP、HR、BDP、SDP 均低于T0時,且A 組高于B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A 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6.81%,與B 組的11.35%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麻醉誘導期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
注:與T0時比較,aP<0.05;與A 組比較,bP<0.05;1 mm Hg=0.133 kPa

表2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n(%)]
卵巢癌患者多接受手術治療,術中采取全身麻醉方式,而全麻誘導插管過程中會進行聲門暴露、喉鏡置入、氣管插管等操作,易引發氣管插管心血管反應,出現反射性心率增快、血壓升高等問題,具體原因為麻醉誘導過程中機械性刺激會促使交感-腎上腺系統興奮,增加兒茶酚胺分泌量,影響患者血流動力學穩定性,因此需選擇科學合理的麻醉誘導藥物[5,6]。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T1、T2、T3時,兩組的MAP、HR、BDP、SDP 均低于T0,且A 組高于B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A 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6.81%,與B 組的11.35%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原因分析如下[7-11]:依托咪酯、丙泊酚是常用麻醉誘導藥物,前者為咪唑類衍生物,起效快,可作用于中樞神經系統,發揮鎮靜作用,心血管穩定性能較好,但對氣管插管反應抑制作用較弱,而丙泊酚能夠對中樞抑制性神經傳遞起到增強作用,從而抑制中樞神經興奮,且具有較強的心血管系統抑制作用,促使外周血管阻力降低,且對心率影響較小,能夠更好地抑制心血管反應,二者聯合應用能夠達到更為理想的麻醉深度,且保證患者血流動力學指標穩定,能夠確?;颊哐h穩定,放置麻醉藥物抑制患者心血管系統,預防血流動力學指標波動且安全性較高,患者均未出現明顯不良反應,應用價值更高。
綜上所述,針對卵巢癌手術患者,丙泊酚聯合依托咪酯對患者機體影響較小,能夠保證麻醉誘導期血流動力學指標穩定,不良反應發生率較低,安全性理想,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