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輝
非結核分枝桿菌肺病為臨床常見傳染性疾病,其發病主要是由于非結核分枝桿菌誘導的感染性疾病,疾病具有一定潛伏期,發病較快,嚴重危害患者機體健康。據我國衛生組織發布數據顯示,近年我國非結核分枝桿菌肺病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受累患者廣泛,成為阻礙社會發展主要傳染性疾病,受到社會各界高度關注。基于臨床醫學發展限制,臨床學者針對非結核分枝桿菌肺病治療首選藥物治療為主,隨著臨床藥學不斷研究,臨床治療該病的藥物增多,但由于臨床應用存在明顯個體差異性,探究適配的治療藥物具有重要課題研究價值。考慮非結核分枝桿菌肺病治病周期較長,對于藥物使用安全系數具有較高要求,選取高效、安全的藥物為主要問題。本文作者特針對利奈唑胺治療非結核分枝桿菌肺病的臨床效果及及安全性進行探究,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 年5 月~2020 年5 月本院住院部收治的98 例非結核分枝桿菌肺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常規組和觀察組,各49 例。常規組男26 例、女23 例,年齡18~73 歲,平均年齡(40.16±11.44)歲。觀察組男27 例、女22 例;年齡20~71 歲,平均年齡(40.22±11.38)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所選患者均滿足世界衛生組織明確的非結核分枝桿菌肺病診斷標準,經痰菌培養確診,患者入院后伴有明顯咳嗽、咳痰等典型癥狀;②患者入組前均簽署研究授權書,知情研究;③研究上報倫理委員會,經批準后開展。排除標準:①于入組前使用本研究藥物,或對本研究藥物不耐受患者;②合并肝腎功能不全、呼吸道炎癥、惡性腫瘤、認知障礙患者;③特殊患者,如妊娠期女性、哺乳期女性、殘障人士及精神障礙性疾病患者。
1.3 方法 兩組患者均進行藥敏試驗,確保藥物使用安全性。常規組患者予以常規抗菌方案治療,給予克拉霉素(西安大恒制藥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20100194)0.5~1.0 g/d 口服;阿奇霉素(浙江巨都藥業集團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03524)0.5 g/d 口服;阿米卡星(邯鄲市冀南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3020894)0.6~1.4 g/d 靜脈滴注,持續治療6 個月。觀察組患者在常規抗菌方案基礎上采用利奈唑胺(Pharmacia &Upjohn Company,批準文號H20170247)治療,利奈唑胺0.6 g 靜脈滴注,1 次/d,持續治療3 周后降低藥物劑量為0.3~0.6 g,持續治療6 個月。兩組患者治療期間均開展用藥指導,確保患者遵醫囑用藥,避免自行加減藥物級聯,于用藥期間停用其他藥物。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臨床療效,依據《非結核分枝桿菌肺病診治要點》[1]對療效進行評估。顯效:患者臨床癥狀基本消失,病灶吸收率為75.0%以上,空洞縮小(或閉合)50.0%以上,無空洞增大;有效:患者臨床癥狀改善,病灶吸收為30%~75%,空洞縮小50%以上;無效:若患者臨床癥狀無改善,甚至加重,病灶吸收不足30%,空洞無改變甚至增大。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②不良反應發生情況,不良反應包括白細胞計數減少、外周神經炎、高熱、肝損傷、胃腸道不適。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常規組治療無效9 例,有效27 例,顯效13 例,總有效率為81.63%(40/49);觀察組治療無效1 例,有效23 例,顯效25 例,總有效率為97.96%(48/49);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常規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7.127,P<0.05)。見表1。
2.2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常規組發生4 例白細胞計數減少,3 例外周神經炎,1 例高熱,1 例肝損傷,5 例胃腸道不適,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8.57%;觀察組發生6 例白細胞計數減少,1 例外周神經炎,4 例高熱,3 例肝損傷,1 例胃腸道不適,不良反應發生率為30.61%;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表2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n,%)
非結核分枝桿菌肺病為傳染性疾病,其發病與非結核分枝桿菌感染具有直接關聯性;基于臨床醫學發展限制,臨床針對非結核分枝桿菌肺病診斷尚無統一論證,疾病早期檢出難度較大,極易延誤治療時機,臨床檢出時患者均伴有明顯的肺部病灶及空洞情況,病情較為危重,嚴重危害患者生命安全。由于非結核分枝桿菌肺病具有較強的傳染性,極易導致大范圍傳播,社會潛在危害性較大,需開展有效的治療措施[2,3]。
非結核分支桿菌生命力較為頑強,臨床根治難度較大,可于腐爛物品中提取,廣泛存在于自然環境當中,受環境因素影響較小,可于多種自然環境下生殖繁衍,土壤、水、空氣等自然環境均可作為細菌傳播載體,疾病傳染性較強,均為易感人群,可由動物-人類跨界傳播,危害性較大,疾病預防難度較高,開展非結核分枝桿菌肺病治療藥物臨床研究尤為重要[4,5]。
基于非結核分枝桿菌肺病臨床表現及治療需求,首選抗菌藥物治療為主。近年隨著臨床藥學研究不斷深入,臨床可用抗生素藥物品種眾多,為臨床藥物選取增加難度。選取治療非結核分枝桿菌肺病的藥物需了解機體狀況、疾病治療周期等需求,選取高效、安全系數高的抗菌藥物,以最大程度規避治療期間出現的不良反應,早期改善感染癥狀,提升患者生活質量[6,7]。針對非結核分枝桿菌肺病,抗菌藥物主要以頭孢西丁、阿米卡星、克拉霉素等為主,于臨床應用中發現,單獨抗菌藥物使用局限性較大,藥物起效緩慢,且單獨用藥,藥物不良反應較多,聯合用藥為疾病治療主要前進方向。于常規抗菌素治療期間,聯合利奈唑胺治療可顯著提高抗菌療效。利奈唑胺是臨床常見的惡唑烷酮類抗生素,為人工合成藥物,在作用于機體后,針對機體內肽基轉移酶活性無抑制效果,藥物交叉耐藥情況較低,安全系數較高,長時間使用對患者胃腸道功能負擔較低,不易出現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可與其他抗菌藥物聯合使用,以提高抗菌效果[8-10]。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常規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表明,聯合利奈唑胺治療不會增加藥物不良反應,可有效降低傳統抗菌治療副反應機制,臨床開展安全系數較高。
綜上所述,對非結核分枝桿菌肺病治療中采用利奈唑胺聯合常規抗菌方案,臨床療效顯著,其不良反應機制可控,臨床兼具高效、安全等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