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迪鳴
頭孢菌素類抗生素屬于頭孢烯半合成抗生素藥品和β 內酰胺類抗生素,近年,其使用范圍越來越廣。利用頭孢菌素類抗生素有關藥品治療疾病,有助于患者臨床癥狀減輕,以便患者盡早恢復健康,頭孢菌素類抗生素具有較強的抗菌效果及青霉素耐受力,且抗菌譜廣。但是,因為頭孢菌素類抗生素有關藥品使用范圍較廣,使得疾病治療過程中不良反應發生率提高,進而對整體身體健康造成影響,近年來不良反應監測部門收到的與之相關的不良反應病例數量也急劇增加[1]。因此,為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促進治療效果的提高,本文針對頭孢菌素類抗生素不良反應發生因素和合理用藥對策進行綜合分析,詳情如下。
1.1 一般資料 隨機抽選2018 年1 月~2019 年12 月本市某醫院接收的68 例采取頭孢菌素類抗生素治療出現不良反應的患者,其中男37 例,女31 例;年齡25~72 歲,平均年齡(52.68±9.23)歲;疾病類型:腸道疾病、泌尿系統疾病、呼吸系統疾病分別有14 例、28 例、26 例;給藥方式:口服、肌肉注射、靜脈注射分別有20 例、16 例和32 例。本次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因為頭孢菌素類抗生素引起不良反應的患者;自愿簽署研究同意書;研究資料完整、齊全;溝通、理解、表達能力均正常;意識清晰。排除標準:具有心理障礙或者精神異常;合并器官功能障礙,包括心、肝等;存在凝血功能障礙;具有頭孢菌素類抗生素藥物過敏史;合并惡性腫瘤;存在血液系統疾病或者免疫系統疾病;具有傳染疾病史;經多類型用藥聯合治療者;哺乳期或者妊娠期婦女;不愿參與本次研究或者中途選擇退出者。
1.2 方法 通過回顧性分析法對所有患者臨床資料進行收集、分析、整理等。
1.3 觀察指標 收集所有患者臨床資料,并對頭孢菌素類抗生素不良反應出現的原因、具體類型、頭孢菌素類抗生素藥物應用類型進行歸納總結,同時制定頭孢菌素類抗生素藥物的合理應用措施[2]。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頭孢菌素類抗生素藥品類型分析 頭孢菌素類抗生素引起不良反應的藥物類型包括頭孢哌酮、頭孢曲松、頭孢唑林、頭孢西丁、頭孢呋辛、頭孢他啶、頭孢地嗪。見表1。

表1 頭孢菌素類抗生素藥品類型分析 [n(%)]
2.2 不良反應類型分析 采取頭孢菌素類抗生素治療患者常見的不良反應類型包括血液系統反應、變態反應、腎肝毒性反應及胃腸道反應,本次研究68 例患者中有8 例血液系統反應,占比11.76%;16 例變態反應,占比26.47%;39 例胃腸道反應,占比57.35%;5 例腎肝毒性反應,占比7.35%。
2.3 不良反應出現的主要原因分析 頭孢菌素類抗生素不良反應發生的主要原因包括超劑量用藥、未進行藥敏試驗、無指征用藥、重復用藥,占比分別為32.35%、4.41%、23.53%和39.71%。見表2。

表2 不良反應出現的主要原因分析[n(%)]
頭孢菌素類抗生素是當前臨床常用藥物之一,其組成以頭孢烯成分為主,實際應用期間,可以將細菌的細胞壁破壞,從而對病原微生物有效殺滅、抑制。頭孢菌素類抗生素是低毒性藥物的一種,其并不會導致機體產生毒性,治療范圍包括敗血癥、腦膜炎等[3]。如果頭孢菌素類抗生素用藥出現不合理現象,極易誘發不良反應,比如變態反應、胃腸道反應等,具有嗜睡、頭痛、心慌、腹瀉等臨床癥狀,對于病情嚴重者,可能發生休克、昏迷等癥狀,對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了嚴重威脅[4]。頭孢菌素類抗生素引起的胃腸道反應相對嚴重,除與藥物存在緊密聯系外,同樣與患者自身體質有關。藥物熱、血清病及過敏性休克等是常見過敏反應,頭孢菌素類抗生素具有較高的過敏性休克發生率[5]。頭孢菌素類抗生素使用劑量與毒性反應的發生存在緊密聯系,而且用藥時間也影響著毒性反應的發生。過度用藥、長期用藥均可能導致毒性反應,與此同時,不良反應的發生同樣顯著影響著機體,而且很容易改變患者生理功能變化[6]。
本次研究中,利用回顧性分析法對所有患者臨床資料進行收集、整理和分析,并對不良反應出現原因、具體類型及藥物種類進行分析,結果顯示,頭孢菌素類抗生素引起的不良反應藥物類型包括頭孢哌酮、頭孢曲松、頭孢唑林、頭孢西丁、頭孢呋辛、頭孢他啶、頭孢地嗪;常見不良反應類型包括血液系統反應、變態反應、胃腸道反應、腎肝毒性反應;頭孢菌素類抗生素不良反應發生的主要原因包括超劑量用藥、未進行藥敏試驗、無指征用藥、重復用藥。通過分析頭孢菌素類抗生素不良反應類型及原因實施相應的指導和改進對策,能夠盡量保證頭孢菌素類抗生素應用的合理性,盡量避免不良反應的發生。
通過分析本次研究結果,再根據國內及國外研究資料,提出頭孢菌素類抗生素合理用藥對策如下:①強制進行藥敏試驗。現階段,我國并沒有強制規定進行頭孢菌素類抗生素藥敏試驗,而頭孢菌素類抗生素是我國基層使用范圍較廣的一種藥物,強制抗生素用藥前進行藥敏試驗,可以及時、準確分離病原菌,對于篩選工作的進行十分有利,所以可以選擇具有較高敏感性的藥物,確保藥物使用的合理性[7]。②組建專家小組。各大醫院在臨床治療過程中應根據頭孢菌素類抗生素用藥狀況建立專家小組,深入分析該類藥物實際使用狀況,同時執行系統、規范的合理用藥方案。合理用藥方案制定過程中,需要規范藥物適應證、禁忌證、用藥療程、用藥方式、用藥注意事項和用藥劑量等,與此同時,進一步研究本院該類藥物使用的合理性及用藥狀況,目的是及早發現問題,并予以解決方案[8]。③綜合提升醫務人員技能水平。現階段,我國醫務人員數量無法滿足當前患者護理及治療需求,同時醫務人員綜合素質有待提高。所以,應定期組織醫護人員學習和培訓,促進其專業技能的提高,盡量防止不合理用藥現象的發生。我國衛生醫療機構應定期帶領醫務人員學習,并進行培訓,利用內部知識交流、專家講座等方法展開學習,使其能夠深入了解和掌握頭孢菌素類抗生素最新合理用藥內容,同時了解頭孢菌素類抗生素用藥劑量、用藥注意事項、用藥方法等,以便每位醫務人員都可以掌握抗生素耐藥狀況及頭孢菌素類抗生素藥物藥性,促進醫務人員專業技能及專業素質的提高,保證頭孢菌素類抗生素用藥的安全性及合理性。在聯合用藥使用范圍增加的背景下,醫務人員需要進一步學習聯合用藥內容,明確聯合用藥的作用。盡管我國醫療技術水平日益提高,但是在綜合素質和醫務人員數量方面同樣存在顯著差異,有些甚至出現降低現象,其對于醫療工作的開展造成了一定影響,因此需要加強對相關知識學習的重視,以便醫務人員能夠合理用藥[9]。④全面實施上報制度。及時向不良反應監測部門上報頭孢菌素類抗生素不良反應發生的原因及具體類型,抗生素應用過程中,醫療衛生機構需要系統、合理指導,確保頭孢菌素類抗生素使用的合理性。
綜上所述,臨床應用頭孢菌素類抗生素過程中,應保證藥物應用的合理性及安全性,利用合理用藥方法有助于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加快患者康復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