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江濤,張敏,劉方,馬玉
(南陽南石醫院,河南 南陽 473000)
痛風性關節炎為臨床常見疾病,該病是由機體嘌呤代謝紊亂而引起血尿酸升高,沉積于關節軟骨及關節囊、滑膜的一種急性風濕性疾病,多見于中年男性,急性發作期患者關節疼痛劇烈,關節功能受限,若不及時采取有效措施治療可能導致關節畸形、關節活動功能喪失,影響患者生活質量[1-3]。數據顯示,我國痛風性關節炎發病率逐年上升,故而需探究該病有效治療方法,以提升療效,改善患者癥狀[4-5]。西醫治療痛風性關節炎主要采取鎮痛、抗炎等方法治療,雖取得一定療效,但患者整體病情控制欠佳,且存在一定復發率,故而尋找新的治療方案成為臨床研究重點[6-7]。筆者納入134例痛風性關節炎(濕熱痹阻證)患者進行分組研究,探尋薏苡附子敗醬方治療效果及其可能的作用機制,現報道如下。
均為我院2018年4月—2020年1月收治符合納入標準的134例痛風性關節炎(濕熱痹阻證)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67例,男性47例,女性20例;年齡(48.34±5.23)歲;病程(3.23±1.24)d。觀察組67例,男性48例,女性19例;年齡(48.23±5.55)歲;病程(3.66±1.20)d。比較兩組患者病程、年齡、性別等資料,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1 西醫診斷標準
參照《急性痛風性關節炎分類標準》[8]中痛風性關節炎(急性期)診斷標準。1)急性發作1次以上;2)炎癥反應1 d時間內達到峰值;3)患者可見關節發紅;4)單關節炎發作;5)可疑痛風石;6)單側第一跖趾關節受累;7)不對稱關節內腫脹;8)高尿酸血癥;9)關節炎癥發作時關節炎微生物培養呈現陰性;10)無骨侵蝕、骨皮質下囊腫;11)第一跖趾關節疼痛、腫脹;12)單側跗骨關節受累。
1.2.2 中醫診斷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9]中痛風性關節炎(濕熱痹阻證)診斷標準?;颊哧P節紅腫熱痛、發熱煩悶、活動不利、口渴便黃、舌紅、脈滑數等。
1)患者符合痛風性關節炎(濕熱痹阻證)診斷標準;2)患者自愿加入研究;3)患者可接受薏苡附子敗醬方治療,且對藥物無過敏反應。
1)精神病史、精神病患者;2)合并其他疾病患者;3)不能配合治療患者;4)年齡18歲以下,70歲以上患者;5)依從性差患者。
1.5.1 對照組
采用西醫常規療法,多飲水,低嘌呤飲食,每日口服碳酸氫鈉片[上海玉瑞生物科技(安陽)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1024198],每日3次,每次1.0 g,口服依托考昔片(杭州默沙東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180057),每日1次,每次60 mg,治療時間4周;非布司他片(江蘇恒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30081),每日1次,每次40 mg,治療時間4周。
1.5.2 觀察組
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聯合薏苡附子敗醬方治療。組方:生薏苡仁40 g,敗醬草 15 g,制附子5 g。疼痛嚴重者加延胡索20 g;濕重者加蒼術15 g,黃柏10 g;關節紅熱者加生石膏30 g,知母10 g;腫脹者加陳皮15 g,枳殼10 g;大便不暢者加大黃10 g。每日1劑,水煎煮,每日早、中、晚溫服200 mL,服藥時間4周。
參照文獻[10]制定。顯效:患者關節紅腫、熱痛、壓痛等癥狀消失,關節功能恢復,實驗組指標(血沉、血尿酸等)恢復正常;有效:患者關節紅腫、熱痛、壓痛等癥狀、關節功能、血沉、血尿酸等實驗組指標改善;無效:治療后未達到以上標準??傆行蕿轱@效率和有效率之和。
1.7.1 中醫癥狀積分
包括關節紅腫熱痛、發熱煩悶、活動不利、口渴便黃的中醫癥狀積分,各項積分0~3分,0分無癥狀,1分輕度,2分中度,3分重度[11]。
1.7.2 關節恢復評分
包括關節疼痛、關節壓痛及關節功能[12]。關節疼痛采用視覺模擬疼痛評分法分為0~10分,0分:無疼痛;10分:劇烈疼痛。關節壓痛采取觸摸方法進行評定,0分:重壓無疼痛;1分:關節邊緣部分重壓有疼痛感;2分:重壓時疼痛,被動活動輕度受限;3分:重壓時劇烈疼痛,被動活動完全受限。關節功能,0分:關節可活動自如;1分:患者活動輕度受限;2分:關節活動中度受限;3分:關節活動重度受限。
1.7.3 血尿酸水平
采取魏氏檢測法檢測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沉水平,采取高壓液相層析法測定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尿酸水平[13]。
1.7.4 炎癥因子
采取酶聯免疫吸附法測定兩組患者治療前后C反應蛋白(CRP)、白介素-1β(IL-1β)、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水平[14]。
1.7.5 不良反應
觀察比較兩組患者治療過程中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采用SPSS22.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后療效比較[例(%)]
治療前,兩組患者關節紅腫熱痛、發熱煩悶、活動不利、口渴便黃的中醫癥狀積分比較,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關節紅腫熱痛、發熱煩悶、活動不利、口渴便黃的中醫癥狀積分均下降(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后關節紅腫熱痛、發熱煩悶、活動不利、口渴便黃的中醫癥狀積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癥狀積分比較分)
治療前,兩組患者關節疼痛及關節壓痛、關節功能等關節恢復評分比較,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關節疼痛及關節壓痛、關節功能等關節恢復評分均改善(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后關節疼痛及關節壓痛、關節功能等關節恢復評分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關節恢復評分比較分)
治療前,兩組患者血沉及血尿酸水平比較,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沉及血尿酸水平均有改善(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后血沉及血尿酸水平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沉及血尿酸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CRP、IL-1β、TNF-α水平比較,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CRP、IL-1β、TNF-α水平均下降(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后CRP、IL-1β、TNF-α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促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觀察組治療過程中未見明顯不良反應,對照組出現1例胃腸道反應(1.49%),兩組不良反應率比較,χ2=1.007 5(P=0.315 5),P>0.05。
中醫學將痛風性關節炎歸屬于“痹證”“痛風”“腳氣”“歷節”“痰火毒”“白虎歷節”等范疇[15-18]。關于該病古籍記載較多,如《外臺秘要》[19]中記載:“白虎病者,大都是風寒暑濕之毒,因虛所致,將攝失理,受此風邪,經脈結滯,血氣不行,蓄于骨節之間,或在四肢,肉色不變;其疾晝靜而夜發,發即徹髓,酸疼不歇,其病如虎之嚙,故名:白虎之病也。”《金匱要略·中風歷節病脈證治篇》[20]記載:“……身體羸瘦,獨足腫大,黃汗出,脛冷。假令發熱,便為歷節也?!痹摬〔C較為復雜,諸多古醫學均由記載,如《素問·痹論》[21]提出:“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薄蹲C治準繩·痹》[22]記載:“熱痹者,臟府移熱,復遇外邪,客搏經絡,留而不行,陽遭其陰,故痹焓然而悶,肌肉熱極,體上如鼠走之狀,唇口反裂,皮膚色變。”《丹溪心法》[23]記載:“四肢百節走痛是也。他方謂之白虎歷節風證。大率有痰、風熱、風濕、血虛?!逼渲赋?,痛風性關節炎以濕熱濁瘀為患。筆者認為,濕熱痹阻證痛風性關節炎患者正氣不足、陰陽失調、濕濁內生、運化失調,故而濕熱痰瘀,加之暴飲暴食、勞累過度、外邪入侵,郁而生熱,故而可以采取消腫止痛、清熱利濕、祛風通絡等法治療[24-27]。
薏苡附子敗醬方出自《金匱要略》,又名“附子湯”“敗醬散”“薏苡附子散”,該方主要包括生薏苡仁、敗醬草、制附子、延胡索、蒼術、黃柏、生石膏、知母、陳皮、枳殼、大黃等中藥,全方具有較好的清熱利濕、活血通絡、解毒、消腫止痛等功效,可較好改善痛風性關節炎患者的癥狀。本次研究提示薏苡附子敗醬方可較好降低痛風性關節炎患者血清促炎因子水平,改善患者癥狀,降低患者血沉及血尿酸水平。
綜上所述,薏苡附子敗醬方治療痛風性關節炎效果佳,患者癥狀改善,無明顯不良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