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郭英 江西應用科技學院
在永豐農民畫發展初期,農村經濟發展方式主要以傳統農耕、手工業、小作坊為主,民間藝術的傳承方式為口口相傳,作坊形式的農民畫有創作手法單一、作品商運模式范圍窄、受眾群體小等弊端,另外盈利點低導致農民畫創作藝術發展緩慢。隨著社會發展,永豐農民畫面臨著轉型的挑戰,不得不轉變原有的運營體制,以便更好地傳承中國的民間藝術,讓中國的民間文化源遠流長。
永豐農民畫來源于生活和勞動,受廬陵文化影響,有著濃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明《永樂大典》中記載:“天下多舉子,朝中半江西,翰林多吉安。”展示了古代吉安地區廬陵文化的輝煌成就。農業生產活動為農民們提供了素材,他們在純樸的勞作之余抒發對生活的熱愛。永豐農民畫經過長時間的努力形成師徒制的口口相傳模式,由于大多數農民受教育程度較低,并不能理解、吸收廬陵文化的內涵,只單純從生活勞動中獲取創作元素,從民間年畫、民間剪紙、民間刺繡、民間雕刻中尋找藝術創作形式。
國家提倡振興民族產業,民間藝術成為發展民族產業的重頭項目。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永豐農民畫在政府大力宣傳中重歸大眾的視野。農民畫表現形式單一,首先是構圖風格簡單;其次是色彩搭配沒有注重色相、明度、飽和度的過渡推移;再次是農民畫對透視原理沒有過多領悟;最后是空間感弱,近大遠小的透視關系被忽略。
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大眾對農民畫的藝術價值有了更高的要求,農民畫向著裝飾美術作品的范疇發展。農民畫創作沒有通過與外界藝術學術交流來提高藝術價值,導致農民畫藝術不能適時創新。
農民畫要傳承發展,靠單一性的紙媒傳播范圍有限,必須要多維度、多渠道來衍生形態,讓更多的人參與到農民畫的保護和傳承中。永豐農民畫在文創產業中創新應用不失為好途徑,比如農民畫中典型的農民形象可以設計成表情包,配上相應的文案在移動終端中應用,特別在微信、騰訊QQ中采納,有用戶量大、范圍廣、信息認知度高等優點,對宣傳永豐農民畫藝術形態知識具有巨大作用。永豐農民畫還可在食品包裝和日用品中被應用,根據永豐當地的食品產業,特別是永豐區域內的農副產品,專門繪制與食品相關的工藝、特色、功能等圖案印制于瓶裝、盒裝上(如圖1),以達到圖與產品天然耦合式關聯,更能體現產品的綠色無公害性、食用安全性、制作工藝性、品質傳承性等特點。永豐農民畫發祥之初有部分創作原型來源于民間刺繡,取于刺繡而回歸刺繡,可將永豐農民畫運用于繪制日用穿戴系列,并作為產業鏈中一環振興鄉村社會文化經濟發展。

圖1

圖2
永豐縣潭城鄉位于永豐縣東北郊區,為永豐農民畫的發祥地,地理環境丘陵與平原錯位相間、山清水秀、鄉村原野景觀優越。周邊有巘峰山、白水門水庫等永豐最具代表性的山水景觀資源,旅游開發條件得天獨厚。挖掘農民畫文化底蘊,以農民畫主題小鎮建設為龍頭,構建融合非物質文化傳承保護、旅游產業全面發展、社會經濟全面進步的新型產業格局成為永豐縣政府和當地居民的共識。[1]在大環境造勢下,永豐農民畫主題特色小鎮項目成立,旅游產業的建設中以農民畫的商業化和產業化運營為主線,加強鄉村周邊景觀化建設,以此形成永豐帶動全域旅游體系的構建。再以農民畫為主線拓展其他新型產業形態的發展,互相促進,從而形成良性循環產業鏈,保證農民畫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衍生開發,同時促進永豐縣社會經濟文化全面發展。
農民畫要跨媒介首先要解決素材來源的選定,農民畫講的是農家故事、鄉村景致、田園生活,倡導的是積極向上的社會新風貌,概括起來就是反映四季的耕作、節氣的慶典。四個季節都有不同特點,春天以花團錦簇的紅來表現,夏天以枝葉繁茂的綠來描繪,秋天以碩果累累的黃色譜寫,冬季以硬冷酷寒的藍來鍛造。從花草樹木的景色區別四季,在人物的打扮中也區分四季,什么季節做什么耕作,繪制春耕秋收中人物行為和工具匹配一致,受眾一看則能識別所繪畫的為哪個季節(如圖2)。永豐農民畫傳承人解氏兄弟創作的節氣圖中色澤飽滿、色調對比強烈,景致渾然天成,人物質樸憨拙,表達了人物純樸厚德的性格,整體畫面具有較強的工藝美術的裝飾感。《立春》圖中繪出小橋流水人家、春江水暖鴨先知、牧童笛聲騎牛歡等情景,處處傳遞立春耕作開啟的喜悅。
為了發展當地旅游業,可以采用VR技術跟蹤旅游景點,農民畫還可以采用H5制作交互動畫宣傳片,通過第三方軟件進行H5廣告的制作,如iH5、意派等,農民畫故事情節化,畫中內容根據人物角色形象、動作舉止和場景進行數字化繪制并存入素材庫,場景與人物出鏡次序設定不同圖層,文本、圖形、按鈕、表單、高級組件也可以設定動作,還可以插入視頻、音樂,所有的動作由代碼封裝使用。蛻變期的農民畫已經與互網聯進行接洽,跨媒介應用才能符合現代人的視覺美感。有些民間藝術與新媒介無縫對接較好,如戶縣農民畫采用VR360°全景技術可以輕松實現,然而720°瀏覽已經趨向主流形式。其瀏覽模式不僅可以通過滑動屏幕實現,還能夠通過手機陀螺儀感應重力跟隨屏幕的旋轉進行瀏覽[2]。
永豐農民畫為中國民間藝術形態的分支,代表著區域精神文明發展的縮影。隨著時代的變遷,在農民畫創作群體藝術修養受限和沿用傳統的媒介傳播方式基礎上發展農民畫必將遭遇瓶頸。民間藝術形態的發展應與現代人的審美產生共鳴,獲得大眾的認可才能打開傳承與發展的大門。隨著新媒介、新技術的不斷普及,永豐農民畫應創新存在形式,與新媒介、新技術耦合。傳統媒介技術下的永豐農民畫素材樣式和創作方式都相對固定、陳舊,通過提取農民畫中素材內容、藝術特點和繪制方式,創新表現形態,開放多元化、多渠道民間藝術傳播方式,促進農民畫的傳承與發展,促使跨學科研究也是當今中國藝術文化發展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