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昌勁
摘要:對素質教育而言,隨著其核心素養的慢慢提出與重視,把素質教育帶到了一個更高的層次,走上一條新的發展之路。加強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是符合當今時代國家對“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的教育目標。可以說核心素養是大家不可或缺的最具生產性的最基礎的素養。作為中學老師,我們要基于課堂授課來展開對學生學科的核心素養的培養。本文嘗試著以高中歷史·人教版必修2第7課《第一次工業革命》為例談談對核心素養的培養。
關鍵詞:核心素養 ?工業革命
一、 核心素養重要性及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對學生成長的重要意義
作為歷史學科,由于學科的特殊性,我們學習歷史要立足現實,探究過去,展望未來,要把握基本史實,理清歷史發展脈絡何基本線索。歷史對于教育一個國家的未成年人來說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出于愛國教育的需要必須加強歷史學科的學習。古語有云,欲知大道,必先知史。歷史學是一切社會學科的基礎,如果說物理學科是科學之父,那么我們就就稱歷史學科為“人文之母”。習近平總書記曾說過,歷史是人類最好的老師,從總書記這句話可以詮釋歷史學科的學科功能,也是黨和國家弘揚重史的傳統的體現。也正因為如此重要,在2018年高考改革上首次把歷史學科作為二選一的重要歷史低位。
核心素養是可學習,可培養,可塑造,可測評的,是可以通過后天的培養教育得到的。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是指在對歷史學科學習過程中所養成的相對穩定的具有歷史學科的思維品質和關鍵能力,是對歷史認知能力、研究歷史方法以及增強情感價值,在平時的課堂上我們主要針對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理解、歷史解釋和歷史價值觀幾個方面來強化落實核心素養。
二、 以講授《第一次工業革命》為例展開落實對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在課堂上圍繞三個問題展開。
第一個問題,理解什么是革命,為什么說在工業發生變化也叫革命。在課前讓學生去查閱相關資料,看看什么是革命,了解為什么這個工業的變化也叫做“革命”。而所謂的革命,我們平常就是把改變人們生存、生產、生活的方式以及生存、生產、生活狀態的變化的過程。英國15世紀到19世紀,尤其是在18世紀中到19世紀前期是生產工具發生改變從而推動生產力進步帶來生產生活方式發生的巨變,是在工業方面的改變引起的社會變化,因此就叫做工業革命。
第二個問題,利用史實史料分析進一步探究工業革命發生在英國的原因,從而培養學生概括能力、歸納歷史問題。
經濟的發展其實是離不開我們常說六要素:資金,市場,原料,勞動力,技術和政策(政治前提)。依據這個知識點我們就很好把握為什么英國會發生工業革命的。根據教材內容結合之前英國的殖民擴張的知識點,我們對這個問題進行探究。
首先,從英國外部來分析。英國在爭奪殖民霸權戰爭取得勝利,在全球范圍盡最大限度掠奪財富從而完成資本的原始積累。同時,也擁有最廣闊的海外殖民地,號稱“日不落帝國”。這樣一來就給英國帶來了非常大利益。越來越多的殖民地不僅使英國完成了資本積累,還提供更廣闊的海外市場,英國很多商品出現了斷供現象(供不應求)。英國殖民者在廣大殖民地上強迫當地居民種植某些作物,卻為英國的工場手工業提供大量原料。
其次,我們從英國內部來探究。早在1688年已經完成資產階級革命,確立了資產階級的統治地位,制定有利于資本主義發展的政策,推動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大大增強國家力量,這就為英國騰飛奠定政治基礎。15世紀末到19世紀,在歐洲出現一種強迫使農民離開土地的現象,在英國比較典型,大家稱之為“圈地運動”。利用行政的力量將農民趕到城市,農民為了生活不得不靠出賣勞動力為生,卻為工業的發展提供強大的自由勞動力。被圈占的土地用來養羊,改良農作物和牲畜品種,推動農牧業發展,客觀上為英國提供原料,也改變了英國傳統消費觀,促進國內市場的統一。基于這樣的分析,在課堂上準備了五則材料(圖片)讓學生用一分材料說一分話。這五幅圖片分別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手工工場的情況、日不落帝國、英屬殖民地、圈地運動。尤其是海內外市場的擴大,需要的商品多了,迫切需要擴大生產來滿足日益增加的商品需要。這樣問題就來了,雖然工場手工業是很發達,但面對龐大的市場怎樣才能滿足呢?只有不斷提高生產效率增加生產數量。所以,關鍵的在于生產效率的提高。而工匠憑著經驗的積累改良生成工具是作為提高生產效率的最有效手段。
第三個問題,結合18世紀末至19世紀中后期英國國家實力情況以及海外貿易情況來把握工業革命的影響,進一步培養學生運用唯物主義歷史觀分析歷史現象和認識歷史事實的能力。
作為這課的重點內容,如何思考工業革命的影響,明白工業革命改變了世界的面貌。從農業人口減少,工業城市不斷增多得出推動工業發展。英國在1851男成功舉辦“萬國工業博覽會”,是作為“第一次”世界博覽會的開始,不但體現英國的強大更重要是顯示了科技文化的交流,推動全球工業機械化。利用《19世紀晚期英國海外貿易圖》為材料,理解商品從英國流通到世界各地來把握工業革命對世界市場所起的推動作用。用機器生產,大大提高生產效率,產品不但滿足于國內市場,更多的是銷往更廣闊的海外市場。掠奪原料產地,搶占傾銷商品市場已經成為資本家獲取更大利潤的手段。形成:世界工廠→產品多→銷售地→掠奪原料→工廠加工→銷售的局面。這就迫切需要加快兩地之間的聯系,而蒸汽作為主要的動力用在生產和交通工具上是使得上述兩地之間的交流提供便利。蒸汽機車和輪船等交通工具的出現大大縮短兩地之間的時間,世界變的越來越小。
堅持唯物主義歷史觀,工業文明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利益,但同時也是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破壞環境,威脅人類健康,城市化的發展帶來一連串的問題。對世界其他地區,尤其是亞非拉地區更多的是災難。結合中國近代史的相關知識,理清工業革命對中國的影響。從時間上把握,英國工業革命完成之時就展開對中國的侵略。列強入侵改變中國發展,迫使中國淪為列強的原料產地和商品傾銷地,但客觀上卻推動中國近代進程。
在課堂上根據史料史實來分析問題,在具體分析上落實學科核心素養學生成長有著重要意義。時間是我們學習歷史的一個關鍵點,抓住歷史時空也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一個方面。把握史實,依照科學歷史觀,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要借鑒歷史,更好地服務于現實。
參考文獻:
[1]魏華.淺談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幾點感受[J].《文學教育(下)》,2016年.
[2]吳偉.歷史學科能力與歷史素養[J].歷史教學,2012(21).
[3]張巖.歷史素養“需養之有素”[J].課程教材教法,2013年08期.
[4]林麗.淺析世界史在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歷史素養[J].教學實踐研究,2014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