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紅
觀察力對小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敏銳的觀察力可以使小學生避免受表面現象的迷惑,真正地發現事物的本質和變化的趨勢。觀察力,可以使學生變得更加地睿智、謹嚴,發現許多人所不能發現的東西。對學生來說,觀察就是學習。觀察力在人類活動的各個領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只有通過對事物進行系統的,周密的,精確的觀察,獲得有意義的材料,才能探索出事物的規律。人的觀察力并非與生俱來一成不變的,而是可以在學習中得到發展的,如果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就能使它得到更好的發展和提高。
一、在教學中培養學生觀察的興趣
學習的最好刺激,是對所有材料的興趣。要想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就得千方百計點燃學生心靈上的興趣之火。因此,觀察要成功就必須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和求知欲望,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觀察過程,使觀察成為他們迫切的需要。在教學中,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觀察材料,積極為學生創造觀察的條件,讓學生在觀察中有所發現,激發其好奇、好強之心,從而激發其觀察欲望。例如在教學北師大版二年級數學《認識角》時,利用視頻動畫,讓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閃亮出場,最后安靜停下。接著時圓形的滾動滑稽出場圓:“哎呀哎呀,我怎么停不下來。”最后“砰”地撞在墻上。動畫生動真實的場景,有效地吸引了學生,接著教師:“仔細觀察和思考,其它圖形能停下,為什么圓不行?”學生在認真觀察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和圓,最后爭先恐后得出結論:“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都有有尖尖直直的地方,而圓沒有。”有觀察就有發現,孩子們太棒了。
二、引導學生從觀察的現象看本質
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學生的觀察總是與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相聯系的,每一位學生觀察的角度、方向各不相同,所獲得的結論也就不相同。因而在觀察過后,不能急于給學生下結論,而應站在學生的角度,引導學生去探尋本質,從不同方面進行分析、討論,不要走馬觀花,要去想為什么?背后隱藏有什么規律,我們得到了那些感悟,要引導學生用他們的思維,用他們所有的感官參與去尋找現象背后的那些智慧,讓所有的觀察都要找到現象背后的本質。這對于孩子的探究性的學習,對于孩子的智慧的激發,都是非常必要的。讓學生知道觀察成功或失敗的原因,使他們在下一次進行觀察,能有效地提高觀察效率,獲得成功。
例如:在教學北師大版一年級《分類》這一節課中,我讓學生自帶生活中的各種物品,在課堂上展示所帶物品,然后請他們觀察這些物品有哪些共同點與不同點,能不能將它們分類。在觀察討論時,有學生發表看法:“籃球、皮球、足球用來玩的一類;其它的一類。”也有學生說:“衣服、褲子、鞋用來穿的一類,其它的一類。”學生情緒激昂,互相批駁,通過觀察探尋本質,尋找規律,最終獲得結論,讓學生從生動的直觀到抽象的思維的過渡顯得理所當然。
三、教給學生觀察的方法
怎樣去觀察呢?首先,要教會學生帶著目的去觀察,在教學中要讓學生明確觀察的任務和目的。其次,在教學中教會學生按一定的順序觀察,如從上到下、從左到右、從東到西、從近及遠等去觀察,還可以從頭到尾、由表及里、從整體到部分再到整體去觀察。比如,在教學北師大版一年級《做個減法表》中,在學生填寫好減法表后,讓學生認真觀察減法表,豎著看、橫著看、斜著看,你發現了什么規律?在討論時,學生發表看法:“豎著看,第一列,被減數從上往下每次多1,減數也是從上往下每次多1,差都是9。第二列、第三列……都有類似的規律。”“橫著看,第一行,被減數都是10,減數從左到右每次多1,差從左到右每次少1。第二行、第三行……都有類似的規律。”接著教師引導學生歸納:“按照規律去填寫表格,有什么好處?”學生:“可以寫得很快。”“不會漏寫題、不會多寫題。”有順序、有步驟地觀察,就可以找到規律,得到結論。
觀察能力不是先天性遺傳,而是通過后天的學習培養的。要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教師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觀察興趣,為學生提供大量的觀察活動,教學生掌握觀察的方法、積累觀察經驗,讓學生積極觀察、善于觀察,從而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促進數學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