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東紅
《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指出:品德與生活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皮亞杰認為:“兒童學習的最根本途徑應該是活動?;顒邮锹撓抵骺陀^的橋梁,是認識發展的直接源泉?!彼?,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性質就已決定我們必須以兒童直接參與的豐富多彩的活動為主要教學形式展開品德教學。活動體驗猶如一座橋梁,能讓道德直抵兒童內心,從而實現主體與外部世界的溝通,實現道德知識向情感能力的轉化。我們要根據教材內容及學生的認知規律,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開展有效的活動,讓道德與法治課堂“活”起來,讓學生積極“動”起來,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內化,切實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
一、讓生活體驗充盈道德與法治課堂
《新課標》中所指出的:“道德寓于兒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沒有能與生活分離的‘純道德的生活。兒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感悟,只有源于兒童生活實際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他們內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實的而非虛假的道德體驗和道德認識。”生活是道德賴以生長的田園。離開了生活,道德猶如離開土地的鮮花,只是抽象而干癟的條文,不可能在學生的心靈中生根發芽。所以在新課程下的品德課要扭轉傳統教學中把品德從孩子們的生活中剝離出來,以教材為中心,重說教、重灌輸地現象,利用好孩子們的真實生活這一最好的課程資源,讓孩子們在自己的真實生活中進行有意義的學習。
(1)鏈接以往生活。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生活經驗,而他們的生活往往是最鮮活。這些最有效的教育資源更是是我們開展品德教學的基礎。我們要從了解孩子們已有的生活經驗和他們對生活的感受、認識、體驗和感悟開始,喚起學生以往的生活經歷,尋求已有生活經驗與教學內容的最佳結合點,提升學生對現實生活的體驗和理解。
(2)關注現實生活。新課程倡導教育要回歸生活,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我們更應該特別關注孩子們正在進行中的現時生活。生活是體驗的沃土,現時生活更是孩子們正在進行中的體驗,此時所獲得的認識和感悟更為鮮活、更為深刻。所以,我們教師應該引導學生用心去觀察,用心去感受,用心去體驗,帶著一種積極的心態融入到現實生活之中,去發現生活中的真、善、美,并讓他們學會營造一種屬于他們自己的健康、積極、快樂、負責任、有愛心、有創意、肯動腦的生活。
(3)引領未來生活。生活不是一成不變,而是時刻在發展在變化的。課程中有些內容與孩子們的實際生活確有距離,但并不表示在他們的將來生活中也沒有。所以,我們的品德教學也應該著眼于孩子們的未來,不能只停留于當前。我們應該圍繞發展性目標設計教學體驗活動,更多地選擇一些“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教育內容,提煉出一些與時俱進的教育元素,展開一些具有可持續發展特點的活動,來幫助學生獲得積極的體驗,促進他們更好地發展。
例如,在教學《心中的110》時,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安全意識和應急能力,我們可以設計這樣一個環節——現場模擬開通了“110安全熱線”。教師可以在課前搜集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如:沒人在家,可門已被打開,家里情況有異;放學路上,有人尾隨;在路上看見有人正恐嚇你的同學……指名孩子當接線員以及當事人或者是目擊者。讓他們身臨其境,想方設法應對突如其來的危險。通過活動,學生在短短幾分鐘的體驗活動中萌生出的收獲:辦法不是唯一的,靠自己的智慧,靠心中的110,就能讓危險從身邊走開。學到這兒,學生的心中早已豁然開朗,其實“心中的110”就是時時提醒自己,把安全意識放在心中。
二、讓活動體驗充盈道德與法治課堂
古希臘一位哲學家曾說過:“人的大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個要被點燃的火把。”對于道德與法治課程來說:生活是教材,活動是生命。我們教師要充分利用生活這一教材以及體驗活動這一手段將大腦這一個要被燃燒的火把燒得旺旺的。在品德課堂上我們要針對不同課型、不同年齡學生的不同的心理特點設計多種多樣的品德課活動形式,避免以往學科教學中重傳授、輕體驗;重結論、輕過程;重學會、輕會學等傾向,采取有效策略,點燃他們思維的火花,激起他們情感的共鳴,讓他們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培養良好的品德、塑造健康的人格,從而實現與他們生命的對話。
(1)游戲。兒童的活動和學習是從游戲開始的。哪里有兒童,哪里就有游戲。對于小學低年級學生來說,在游戲活動中學習是一件令人快樂的事。所以,在品德教學中我們應努力設計孩子們喜歡的體驗活動,讓他們全身心地投入活動,成為活動的活躍細胞,成為活動的主人。讓他們在這種帶有“玩”的色彩而又與學習內容相配合的活動體驗中得到體能上的鍛煉,情感上的滿足,智力上的發展。
(2)表演。小學生活潑愛動,表演也是他們最喜歡的活動之一。根據課文內容,把表演與學習結合起來,學生以較高的興趣參與其中,并能在表演中體驗,感悟到許多道理。如教學《我從哪里來》為了讓學生懂得生命來之不易,母親孕育自己不容易,從而產生熱愛父母的感情。課堂上,教師讓全體學生反背書包,模擬當一回媽媽?!靶寢尅眰兩习?、下班、系鞋帶、理菜、燒飯、擦窗、拖地板……短短幾分鐘,學生累得出汗,有的坐下去不想動了,感覺到很不方便。每個學生都體驗到媽媽在“懷我”的時候是這樣的辛苦,這樣的不容易。這不是聽老師說的,也不是聽媽媽說的,而是自己實實在在的感受。這是以前孩子們從來都沒有體驗到的。這使孩子們的心靈受到了震撼。這樣的教學是學生認知、情感、意志、軀體全部沉浸的過程,是生命肢體投入的過程。
(3)故事演講。由于孩子們的生理和心理尚未成熟,我們也不可能讓他們親身投入某些環境去體驗某些未曾經歷的,也許永遠不可能經歷的生活。所以,曲折離奇的故事以及某種主題的演講完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孩子們的某些不足經驗。
如教學《尋訪大師的童年》,我們可以開展“大師童年故事會”,讓孩子們講清、聽清故事中的主人公的名字及事情發展的經過,并評選出表演獎、口才獎、故事大王獎等獎項。讓他們明白:原來大師也并非生來就是天才,他們和我們一樣,但他們從小好奇,好學,好探索,所以才會有以后不凡的成就。
借助活動,讓孩子們親自去體驗、感受,學生的思維會更加開放,他們的認知能力和判斷能力也會隨之提高。我們要相信孩子,給他們這樣一個嶄新的天地,他們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