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衛奎
中國素來以“禮儀之邦”自居,《禮記》、《論語》、《周禮》等經典古書,無不闡述了中華民族的為人處世之道,在注重禮儀的基礎上,更應該注重與人為善,體現了古人的大智慧。高中生通過學習這些文化經典,感受古哲圣賢的仁義友善,體會字里行間的魅力與情懷。正如“腹有詩書氣自華”,經典在通過知識傳承的同時,更是一種文化的感染、精神的發揚!莘莘學子學習經典文化,不斷提高個人的內在素養,做一個心有溫暖,仁義友善之人!
生活中處處需要友善,友善是陽光散發出道道耀眼的光芒溫暖人們的平常心。友善地對待他人,友善地對待自然,友善地對待社會,一切都會變得親近而和諧。有一則小故事則是友善的生活詮釋:一天,太陽和風爭論究竟誰比誰更有才量。風說:“你看下面那個穿著外套的老人,我打賭可以比你更快地讓他把外套脫下來!”說完后,便使到兒向老人吹去,想把老人的外套吹下來,但它越吹,老人將外套裹得越緊。后來,風累了,沒力氣再吹了。這時,太陽從云的背后走出來,將溫暖的陽光撒在老人身上,沒多久,老人就開始擦汗了,并把外套脫了下來。于是太陽笑著對風說:“其實,友善所釋放的溫暖比強硬更有力量。正是太陽懂得友善對待別人,才使它贏了這場比賽。故事通俗易懂,言簡意賅,卻令人深思!面對同一件事,以兩種不同的態度來對待,結果便會迥然不同。太陽能比風更快地讓老人脫下外套,說明友善的態度更能溫暖人心,更能感動對方。使其漸漸改變敵對的想法。這是一味地咆哮和猛烈攻擊等強硬行為所望塵莫及的,很多時候,用強硬解決問題,往往會一無所獲,但若用友善取而代之,最后則會令你喜出望外。
人與人之間相處,待人處事就像照鏡子一樣。只有以友善待人,別人才會友善待你,“友善”和“溫和”就像一個快樂的人照鏡子一樣,而“憤怒”與”暴力”就比如是一個沮喪的人照鏡子,前者會使你備嘗幸福的滋味,而后者會讓你遠離幸福的港灣。友善是金,帶給你幸福;友善,是人與人和諧相處的基礎。這要從歷史上一則真實的故事說起:大清康熙年間,曹姓在豐潤縣城是第一大戶,為了壘一堵墻,和隔壁老谷家常打架。谷家說曹家多占了谷家的一尺宅基地,曹家說自古以來就是曹家的。兩家互不相讓,爭持不下,同時告到衙門。縣官一看是這兩家,知道是刺頭兒不好剔,因為兩家在京都有做官的。自己一個七品芝麻官,想管無法管,想斷不敢斷。無奈使了個緩兵之計,說:“眼下我公事太忙,過個半月十天的再給你們斷吧。”曹谷兩家沒辦法,也只好各自回家聽傳。縣宮回到后堂,急忙給在京為官的曹大人和谷大人分別寫了書信,請求各自出面調停調停。曹大人接到書信后心想:“我和谷大人一朝為官,又是同鄉,為了一尺墻傷了兩家的和氣也太寒磣了。”因此急忙提筆給家人寫了一封書信,信中寫道:“千里捎書一尺墻,讓給他人奈何妨?萬里長城依然在,如今卻無秦始皇。”御史谷大人也給家中寫了應該“禮讓”的書信。兩家接到書信后,不但不打架了,而且各自向里退讓一尺,留出一條胡同,起名“仁義胡同”,供眾人走路。
這則故事很有啟發意義:友善是溝通的橋梁,是信任的基石,它能化解人與人之間的摩擦與矛盾,它會讓生活更加和諧,更加美好!
其實我們每個人彼此都需要友善的溫暖,感情的溫馨,卻又常常用無端的猜疑將滿腔的好感冰封在挑釁的語言中,虛偽的舉止中,在堅硬的假面具背后。其實,只要你能真正付出你的友愛,那么必定會贏得共鳴,使你從中感受到溫馨,并擁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史記》中的“將相和”對此進行了恰其如分的闡釋與解讀!澠池之會結束以后,由于藺相如功勞大,被封為上卿,位在廉頗之上。廉頗忍無可忍,并且揚言挑釁。相如聽到后,不肯和他相會,甚至刻意回避。基于此,藺相如的門客不解而辭行,不得已,藺相如才道明心聲,諸位認為廉將軍和秦相比誰厲害?以秦王的威勢,而我卻敢在朝廷上呵斥他,羞辱他的群臣,我藺相如雖然無能,難怕會怕廉將軍嗎?但是我想到,強大的秦國之所以不敢攻打趙國,就是因為有我和廉將軍在呀,如今兩虎相斗,勢必不能共存。我之所以這樣忍讓,就是為了要把國家的急難擺在前面,而把個人的私怨放在后面。”
這段話義正言辭,發人肺腑,傲氣的廉頗負荊請罪,化解二人的矛盾,成就了將相和的佳話,至此二人成為生死之交,千古流傳。世界上最強大的不是堅船利炮,不是利劍大刀,而是一顆友善的心,因為友善能使人體會到尊重和溫暖。
友善待人處事,不僅僅是個人的問題,更是一個社會,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問題,它能體現個人的內在素養,更能反映社會、國家所存在的問題。更是民族素質的真實寫照。作為高中生身處新時代,應將待人友善的處世之道牢紀在心中。在社會中與人為善,積極幫助他人,體諒他人,寬待他人,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放在心中,身在校園致力于個人價值的提升,將來才能投身國家建設的事業中,為國奉獻、為國爭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