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瀅
(西安翻譯學院 陜西 西安 710000)
在歐美、中國香港、中國臺灣等眾多教育戲劇發達的國家及地區,教育戲劇的開展多為即興的、創造性的戲劇活動,不管是教師還是幼兒的戲劇素養都較高,因此也往往不依賴于特定的戲劇劇本,但我國內地幼兒戲劇教育開展較晚,教師與幼兒缺乏脫離劇本直接開展戲劇活動的能力。所以探索基于繪本的幼兒戲劇劇本創編方法、搭建繪本與戲劇創編的支架對豐富幼兒園戲劇教育理念,提高幼兒教師戲劇知識與素養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在幼兒戲劇劇本創編活動中存在諸多問題。第一,未能有效篩選適宜開展戲劇創編活動的繪本;第二,缺乏對于繪本的深入分析,缺乏文本分析的基本脈絡;第三,在戲劇演繹中,未能合理地將繪本的敘述性語言轉化為動作行為語言,導致表演中幼兒語言書面化、生硬化。第四,在教育戲劇活動中,追求結果,違背戲劇劇本的創生的原則,忽視幼兒戲劇體驗的過程及教育因素。第五,教師指導方式不當。一方面教師在組織戲劇活動中過于高控,弱化幼兒作為活動主體的地位,臺詞、走位、服裝、道具、肢體等都是由教師一人決定;另一方面一些教師在戲劇活動中認為就是因為給幼兒極度的自由,導致放任不作為,使整個活動處于無序的狀態。
幼兒戲劇劇本創編包括繪本的選取、戲劇主題的討論與確定、戲劇情節與沖突設定、臺詞的創編與角色塑造、環境創設等五大主要環節。
繪本是圖文結合地表達一個故事,且圖文之間有一定邏輯關系的圖畫書。在幼兒戲劇創編中,選擇一個好故事是教育戲劇創編的關鍵。好的故事不僅能抓住兒童的注意力,滿足他們的好奇心,而且故事也充滿豐富想象力。此外,所選取的繪本還需符合戲劇的基本架構,包括“起、承、轉、合”這四大部分,即故事或主題的開始、故事的發展、故事的高潮、沖突事件的發生、故事結束。例如在中國傳統神話故事《神筆馬良》中,故事以“馬良因為家里窮無法獲得一支畫畫的筆”開始,故事的發展是“在夢中白胡子老爺爺送馬良一只神奇的筆,馬良用自己的神筆幫助了許多窮人”,故事的高潮是“馬良的作為遭到財主的嫉妒,并抓住馬良命他畫出許多金銀財寶,但馬良不肯”,“被關住的馬良想逃脫,于是就用神筆畫出了鑰匙和各種障礙物”是本故事的沖突事件發生,故事以財主沉入海底,馬良脫離險境結束。
在選擇繪本時,還可以選擇“英雄之旅”(The Hero’s Journey)主題的故事結構,這類故事的基本脈絡是主人公聽到召喚、接受召喚、找到保護者、離開安全區、面對挑戰、突破自己獲得新生、創造新資源、完成任務、帶禮物回家。《花木蘭》就是這種故事的經典結構。
此外,在繪本故事的基礎上要對文本進行分析,主要從文學價值、心理學、社會價值時代意義的層面展開。比如“這個故事是否具有文學價值?故事的語言難度是否符合本班幼兒的認知水平?幼兒面對的心理沖突有哪些?當幼兒面對困難時能通過移情提出哪些解決問題的辦法?想要幼兒成為什么樣的人?故事涉及哪些人格,能增強兒童的自信和對未來的信心”等等。
1.在戲劇情節與沖突設定中對臺詞和角色進行塑造
基于繪本的幼兒戲劇劇本創編以繪本為題材,確定主題,分析文本中有價值的沖突點,與幼兒共同探討、共同建構,精心設計,充分發揮幼兒的主體性與主動性,最后改編成符合幼兒戲劇表演的戲劇作品。
幼兒通過對繪本故事中矛盾沖突的識別與解決,將自身的情感與經歷移情到故事角色中去,辯證的看待問題,解決矛盾沖突,進而可以創編出有教育意義的戲劇情節。例如在《白雪公主》的例子中有一個“皇后派獵人殺白雪公主”的故事情節,針對這個情節沖突,可以提問幼兒“如果你是獵人的話,你會聽從皇后的指令去殺白雪公主嗎?”“為什么你不殺白雪公主,當你遇到白雪公主時你會對她說什么?”“在小矮人勸告白雪公主不要接受陌生人的食物后,為什么白雪公主沒有聽從小矮人的勸告而吃了巫婆的蘋果?”在原有故事上根據師幼共同討論的情節可以增減內容。在此類問題的基礎上引導幼兒進行角色體驗,進行情節與語言的創編,引導幼兒學會運用戲劇符號認知與思考周圍世界。
2.將繪本轉變為適宜幼兒的表演語言
在幼兒教育戲劇的改編中,將書面化的臺詞轉變為適宜幼兒口語性的舞臺表達至關重要。如果是傳統的要求幼兒背臺詞,則違背了教育戲劇的核心價值。因此教師要在文本分析的基礎上,將敘事性的語言轉化為口語化和動作類,并結合情節引導幼兒深入理解,可以創造也可以改造。例如在《狐貍與烏鴉》的繪本故事中進行臺詞改編,見表1:

表1:《狐貍與烏鴉》的臺詞改編對比

為了讓幼兒盡快融入人物角色、創編戲劇語言與動作,創建適宜的戲劇情境是非常必要的。教師可以在教育戲劇創編活動前進行設計與把握,又要結合實施中的實際情況靈活變通。例如在大班教育戲劇活動《拇指姑娘》中,第一幕中“從前有一個婦人,她很想要一個小巧又可愛的孩子”。教師可以先引導幼兒思考這個女人想要孩子卻一直都沒有時的心情(用怎樣的面部情緒去表現?),為了調動幼兒的多種感官,深入戲劇實際教育情景,教師要提供道具(娃娃)、背景音樂等手段使幼兒投入到戲劇活動中。又如在《灰姑娘》的故事中,辛杜瑞拉要參加王子舞會,這時可以與幼兒共同討論準備參加舞會所需要的服裝、道具等,并在此基礎上選取適宜的音樂及場景布置。
目前,在教育戲劇創編的過程中,存在教師占主體,幼兒主體地位弱化的情況,從臺詞、表情、服裝道具、情節、肢體動作等方面無不教師一言堂。這種追求表演表面化、速成化的做法嚴重忽視了幼兒的情感體驗,錯失了教育價值。教師應不斷把握戲劇教育的本質特征與內在價值,在戲劇劇本創編的過程中,充分相信幼兒的創造性,與幼兒共同探討、設計、實施、反思、修正,給與幼兒充分的時間與自由表達。比如《灰姑娘》的故事有一幕描述的是舞會的場景,有些教師會根據自己的設計排練一個集體舞蹈,但基于教育戲劇的理念,教師可以選擇一首舞會的音樂,假定人物角色,讓幼兒在這種音樂下創編動作,鼓勵幼兒創造性地表達與演繹,在教師的引導下,將自己的內心想法轉變為可視化的行動,讓幼兒在過程中不斷體驗,不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