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怡,邢瑞桐,陳 郁,羅勇軍,譚 超
洪澇災害作為我國重大自然災害之一,又是相對多發的自然氣象災害。據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的統計資料顯示,近年來,我國洪澇災害不斷、損失慘重,僅2020年6月,全國因洪澇災害導致3020萬人受災,140人死亡或失蹤[1]。此外,各受災地區災后普遍存在環境污染、水源污染、食物霉變、細菌滋生、蟲媒疾病傳播等問題,災區居民也易出現精神緊張、心情焦慮、抵抗力下降甚至罹患傳染病等現象[2]。這些問題正成為威脅災區居民正常生活和身體健康的重大隱患。由此可見,洪澇災害對區域生態環境和社會生活的影響不容小覷,加大區域洪澇災害的防治力度、落實有針對性的衛勤保障措施刻不容緩。
目前,關于洪澇災害的相關研究大多是從全國范圍、宏觀層面來進行相關的探討分析,具有普遍適用性[3],但是沒有充分考慮到各流域地理環境的差異性。然而,不同區域的地理環境差異導致其災害衍生的重點問題的不同,其針對性衛勤保障措施也會有所不同。為有針對性地對我國各大洪澇高發流域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筆者從洪澇災害高發流域的醫學地理特點出發,分析當地洪澇災害發生的醫學地理特點,結合其易發疾病的相關情況,針對性地提出科學合理的衛勤保障措施,從而為我國洪澇災害的衛勤保障工作和疾病防控工作提供科學的借鑒。
我國河流眾多,主要包括長江、黃河、黑龍江、松花江、遼河、珠江、雅魯藏布江、瀾滄江等,各流域因其地理環境特點均存在洪澇災害發生。但是,與其他河流相比,松遼流域、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受季風氣候的影響更加顯著,其發生洪澇災害的可能性更高;而且,該4大流域多分布在東部平原地區,人口密集、經濟發達,災后造成的生命財產損失更大。因此,筆者著眼于松遼流域、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地理環境,通過分析其差異來總結洪澇災害發生和衛勤保障措施的相關規律。
1.1 松遼流域的醫學地理特點 松遼流域位于中國東北的溫帶季風區,洪澇多發于春季和夏季。春季氣溫回升、積雪融化使流量增加形成春汛,可直接引發洪澇災害;另外秋冬季節凌汛時常發生,該區域堤身薄弱,也促使洪澇災害發生的可能性提高。夏季洪澇災害主要受降水劇增、地勢低平、排水不暢、地表徑流過多影響。
災后溫暖濕潤的環境促進病原體的繁殖,加劇疫水污染,民眾直接接觸、飲用誤食疫水或進行涉水活動,均會導致志賀菌感染和痢疾的發生。災后環境污染嚴重、疫水肆虐且短時間內人群分布密集,呼吸道病毒和致病菌易滋生,其中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的蔓延導致高熱、頭痛、四肢酸痛等癥狀的出現[4];腮腺炎病毒和A群鏈球菌的傳播則導致流行性腮腺炎、猩紅熱及咽炎、扁桃體炎等疾病的發生[5]。
1.2 黃河流域的醫學地理特點 黃河流域位于中國北方的溫帶季風區,洪澇多發于夏季,此時暴雨多、地表徑流量劇增,河流泄洪不及時;同時,黃河發源于青藏高原東部,中游黃土高原地區水土流失嚴重,河流含沙量大,使下游河床淤積抬高至高出兩岸地面,形成“地上河”;河水易潰壩而出、加劇洪澇災害。
災后尾礦坍塌、潰壩使工業廢物能夠隨洪水實現大范圍地流動,造成水源污染、大氣污染和土壤污染等問題;另外,廢渣通過飲食等途徑進入人體,會導致重金屬中毒,包括鎘中毒、鉛中毒、砷中毒、鋅中毒。鎘中毒引起貧血、肺炎、腹痛腹瀉甚至肝腎綜合征、死亡;鉛中毒引起胃腸痙攣出血、鉛腎病及神經系統障礙;砷中毒引起皮膚病、消化道和神經系統的急性中毒癥狀;鋅中毒引起胸部緊束感、干咳、頭痛、高熱、寒戰[6]。另外,災后細菌易滋生,消毒不到位就會增大腸道、呼吸道感染和皮膚病的風險,導致腸炎、咽炎和爛腳等疾??;人通過密切接觸伴有腸道病毒感染的水源等物質,也易患有急性出血性結膜炎[4]。
1.3 長江流域的醫學地理特點 長江流域位于中國南方的亞熱帶季風區,洪澇多發于夏秋季節,此時降水量多、強度大,地表流量增加,加之下游地區地勢低平、流域面積大,湖泊水位明顯升高;另外,長江發源于青藏高原東部,中上游途徑第一、二級階梯交界處,地勢起伏大、水土流失嚴重,三峽大壩等水利設施在汛期庫容壓力不斷增大、下泄量增多[7],導致下游攜沙較多、蓄洪能力明顯下降,增大了發生洪澇災害的可能性。
災后該區域污染嚴重、疫水流動快且氣候濕熱,促使病原微生物滋生繁殖,尤以消化道病原菌為甚,從而導致傷寒副傷寒、腸炎腹瀉、細菌性痢疾等疾病[8];而且,寄生蟲卵尤其是蛔蟲卵、吸蟲卵易伴隨疫水的流動而移動擴散,加劇疾病的傳播。災后當地蚊蠅蟲鼠等病媒生物的密度升高也為生物媒介型傳染病的擴散提供條件,加劇了流行性乙型腦炎、血吸蟲等疾病的感染和傳播[4];同時,人的皮膚在被蚊蟲叮咬后,也極易誘發皮炎、過敏反應等病癥,進一步威脅人體健康。仍需注意的是,災區人員一旦出現外部創傷,極易感染破傷風梭狀桿菌,出現牙關緊閉、角弓反張、肌肉強直性痙攣等破傷風癥狀,嚴重者可危及生命。
1.4 珠江流域的醫學地理特點 珠江流域位于中國東南沿海的熱帶季風區,洪澇多發于夏秋季節;該地降水豐富、流域廣泛,但珠江的主河道狹窄而支流多、流量大,導致河流泄洪不暢、洪澇災害易發。另外,夏秋兩季該地受太平洋氣旋的影響,臺風多發且伴有暴雨、風暴潮[9],極大增加了洪澇災害發生的可能性。
災后濕熱的環境為病原微生物的繁殖提供條件,尤以珠江水域的微生物“大腸埃希菌、腸球菌”為甚,從而導致多種腸道感染和呼吸道感染疾病的發生。另外,由于水域內含產氣莢膜梭菌[10]、水域流動性大,居民一旦存在嚴重創傷,易造成病菌感染,導致氣性壞疽甚至組織壞死。除此之外,當地水洼眾多,居民在災后會直接或間接接觸到疫水,容易出現爛腳等皮膚病,也易通過皮膚感染致病性鉤端螺旋體導致鉤端螺旋體病[4]。
2.1 松遼流域的衛勤保障措施 消毒滅源方面,以環境和水源為消毒重點,同步開展食物滅菌,做好病原菌繁殖的監控工作以遏制病原菌滋生。疾病預防方面,根據松遼流域的易發疾病,準備腮腺炎疫苗、流感疫苗等,切實做好防范工作,減少涉水活動。疾病治療方面,根據松遼流域的易發疾病,準備青霉素或頭孢類抗生素、阿奇霉素、針對流行性腮腺炎的利巴韋林和板藍根、金銀花顆粒等清熱解毒的藥品,以消炎為主、保證治療效果。
2.2 黃河流域的衛勤保障措施 消毒滅源方面,通過消毒工作截斷病菌傳播途徑,安全處理建筑廢物和災后廢水,清除死角病菌,最大程度上抑制致病菌的繁殖。疾病治療方面,根據黃河流域的易發疾病,準備針對胃腸病癥的甲氧氯普胺注射液、硫酸阿托品注射液、針對鉛中毒的依地酸鈣奶、針對砷中毒的二巰丙磺鈉、針對急性出血性結膜炎的0.3%~0.5%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和眼用凝膠、針對中暑的藿香正氣水、氯丙嗪、生理鹽水等藥物,力求有效治療災區的易發疾病。
2.3 長江流域的衛勤保障措施 消毒滅源方面,準備消毒藥、殺蟲驅蚊藥,做好消殺工作,規避感染性疾?。▊眰?、細菌性痢疾)、疫水傳播疾?。ㄑx病、鉤端螺旋體?。?、蚊傳疾?。ǒ懠?、流行性乙型腦炎)的傳播。疾病預防方面,根據長江流域的易發疾病,準備破傷風疫苗、針對細菌性痢疾的鏈霉素依賴株活疫苗、乙型腦炎疫苗、防瘧藥和防霍亂等藥物,防患于未然。疾病治療方面,依據長江流域的洪澇病史,準備針對傷寒副傷寒的環丙沙星、氧氟沙星和頭孢哌酮、針對瘧疾的哌喹-青蒿素復合片和氯喹、針對血吸蟲病的吡喹酮、雙羥萘酸副品紅和青蒿琥酯、針對破傷風的人抗破傷風免疫球蛋白、青霉素和甲硝唑、針對皮膚病的凡士林、皮炎平軟膏等藥物,保障藥品的供應,防止疾病惡化。
2.4 珠江流域的衛勤保障措施 消毒滅源方面,應按照規范的消殺流程和要求準備消毒液和滅菌藥,同時注意水源和食物的衛生管理。疾病預防方面,根據珠江流域的易發疾病,準備針對腸道感染的減毒活疫苗、針對鉤體病的鉤端螺旋體多價疫苗等預防藥物,適當準備各類維生素如維生素A、維生素C以供服用。疾病治療方面,根據珠江流域的易發疾病,首選青霉素等抗生素,但要特別注意用藥量和機體的耐藥性;準備氣性壞疽多價抗毒素、補充電解質的頭孢、氯化鉀緩釋片、補液鹽片等藥物,也可以應用高壓氧艙法等療法來提高綜合療效。
目前,洪澇災害仍然是困擾我國的一道難題,災區的致病情況和救援措施始終需要重視。本研究分別分析了松遼流域、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醫學地理特點及其衛勤保障措施(表1),各流域洪澇災后中暑等不良反應、腸道感染、呼吸道感染和皮膚病普遍存在,但區域差異依舊明顯。長江流域因其特殊的地域環境使其成為諸多傳染病的自然疫源地,災后傳染病更容易隨著病媒生物的聚集而爆發;珠江流域因其豐富的水域微生物和快速的疫水流動,使病原微生物成為災后致病的源頭;黃河流域明顯區別于上述兩大流域,主要是其眾多工業廢物的流動導致疾病和中毒的出現;松遼流域則是以災后環境中細菌和病毒滋生為主要致病成因。綜合4大流域的醫學地理特點,本研究分別提出了具體的衛勤保障措施,既涵蓋了針對性的特效藥品,又概括了衛勤保障的專項工作,為洪澇災害的預防、救援和醫護提供了方法借鑒。

表1 我國主要流域洪澇災害的醫學地理特點及其衛勤保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