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楊鳳,藍春勇,潘達顏,張泓柳,莫李晴
(1.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醫院,南寧市 530021; 2.廣西藥用植物園,南寧市 530023)
自2009年以來,全國各地相繼開展分級診療探索工作,雙向轉診是分級診療制度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2015年9月8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于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的指導意見》,部署加快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1]。2016年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了《關于推進分級診療試點工作的通知》,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的實施意見》,廣西壯族自治區衛健委先后發布了《關于印發廣西分級診療雙向轉診規范(試行)的通知》[2]《廣西分級診療雙向轉診規范(試行)的通知》《關于實施廣西常見疾病分級診療雙向轉診指南的通知》;2018年國家衛健委與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做好分級診療制度建設有關重點工作的通知》[3]。國家對推進雙向轉診的態度和政策取向是明確的,是我國衛生系統改革和社區衛生服務發展的一項重大舉措。但在現階段的雙向轉診工作中,存在轉診覆蓋面有限,存在病情溝通交流脫節,轉診記錄不完善、數據缺失,轉診患者個人因素不確定,預留床位后不按時來,造成資源浪費等現象。在醫聯體和“互聯網+”背景下,結合醫院間的技術協作與醫聯體共建基礎、基層醫療機構的現實情況與期望、醫聯體建設考評標準要求、三級公立綜合醫院績效考核指標評分要求等內容,建立城市醫院和基層醫院間的雙向轉診信息平臺是趨勢,可實現線上了解患者病情、評估是否符合轉診標準,再結合醫院床位情況,給予初步的轉診或治療意見。
2018年,廣西某醫院與3家基層醫院間建立了緊密型醫聯體合作關系,以派駐業務副院長、技術主任、駐點醫師等方式在成員單位開展工作。為推動分級診療與雙向轉診工作,2018年4月,該院(醫聯體核心醫院)制定了《緊密型醫聯體雙向轉診工作實施細則(試行)》,并組織院內心內科、消化內科、腎內科、神經內科、呼吸內科等5個臨床科室與緊密型醫聯體成員單位(簡稱成員單位)開展雙向轉診試點工作,雙方醫院的相關管理部門、科室均設立了雙向轉診聯絡員,建立了上轉和下轉的疾病目錄。期間主要由轉診聯絡員以電話、微信等方式開展雙向轉診工作,并根據工作需求提出建立雙向轉診信息網絡平臺的相關內容。
為方便雙向實時傳送基本信息、規范雙向轉診工作,該院自主研發雙向轉診信息網絡平臺,建立轉診聯絡員微信工作群。2018年9月,對轉診聯絡員進行平臺使用的集中培訓,明確工作職責。同年10月,平臺投入使用,初期與3家緊密型醫聯體成員單位簽約協議后開展合作。
雙向轉診信息網絡平臺主要由轉入人員查詢管理、轉出人員查詢管理、雙向轉診上報、補錄臨時上轉患者、轉診人員報表查詢與導出、本院轉診患者管理、本院轉診聯系人等內容組成。轉入或轉出人員信息包括基本信息、轉診醫院及科室、上報醫生電話、初步診斷、主要診斷、轉診意見、上傳附件等內容;其中轉診意見處理包括:同意或不同意接收、接收科室、接收日期等。因院內網絡限制,轉診登錄入口分院內網和院外網,功能相同。
1.2.1 上轉患者。成員單位轉診聯絡員在平臺上點擊“雙向轉診上報—新增轉診患者”,填寫轉診信息并提交;當成員單位不明確轉診科室時,可通過本院轉診聯系人或者微信工作群進行咨詢。當確定轉診時間后,系統將生成雙向轉診單,成員單位打印、蓋章交于患者,患者憑雙向轉診單到該院就診,完成上轉工作(見圖1)。
圖1 轉診流程圖(上轉)
1.2.2 下轉患者。該院轉診聯絡員在平臺上點擊“雙向轉診上報—新增轉診患者”,按要求填寫患者的信息和診斷,轉診單位為成員單位,最后點擊“提交”,成員單位轉診聯絡員將會接收到短信通知。同理,成員單位聯絡員點擊同意接收后,系統將生成雙向轉診單,該院轉診聯絡員打印、蓋章交于患者到成員單位就診,完成下轉工作(見圖2)。
圖2 轉診流程圖(下轉)
1.2.3 雙向轉診工作管理。在投入使用期間,該院建立轉診聯絡員微信工作群,成員包括該院與成員單位的轉診聯絡員、管理人員、技術人員等,技術人員對系統存在的問題可及時處理。轉診管理部門還可對轉診工作進度監督與督促管理。為推進雙向轉診工作,鼓勵醫院下轉患者到成員單位,該院對本院按照流程下轉的科室給予獎勵,年底在院內評選優秀轉診聯絡員。
1.3.1 區域內醫聯體成員單位參與數量增加,增強醫院品牌效應。自2018年10月雙向轉診平臺上線,從最初3家緊密型醫聯體成員單位加入平臺增至2019年底共計8家醫院加入平臺完成轉診工作(其中3家為緊密型醫聯體成員單位、5家為松散型醫聯體成員單位)。區域內醫聯體成員單位深化合作,優化醫院間診療綠色通道與流程,增強醫聯體內的品牌效應。
1.3.2 實現一站式就醫流程服務,改善患者就診體驗。自雙向轉診平臺上線,符合轉診的患者從2018年84人次增至2019年412人次,其中符合上轉條件人員從2018年75人次增至2019年394人次,符合下轉條件人員從2018年9人次增至2019年18人次。雙向轉診平臺提供了就醫一站式流程服務[4],轉診患者不需要再次到門診就診或預約候床,從而縮短就醫等待時間,減輕患者費用負擔,改善就醫體驗,從而增加患者對雙向轉診服務模式認可度。
1.3.3 推動分級診療制度建設,促進三醫聯動改革。分級診療制度作為五項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的基礎,與醫療、醫保、醫藥相關制度有著密切的關系。通過對雙向轉診信息網絡平臺的使用與宣傳,各醫聯體成員單位積極加入使用雙向轉診平臺,拓寬了醫院間收治患者病種,促進各級醫院的學科建設,是推動三醫聯動改革的具體表現。
全國各地將分級診療制度建設作為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的重要抓手[5],而雙向轉診是分級診療制度建設的重要內容,但現階段各級醫院對雙向轉診工作的認知不同、重視程度不同。基層醫院使用當地社保系統進行轉診報備與報銷登記,對于新的轉診平臺使用率不高;不同級別醫院對鼓勵轉診患者的激勵機制不同;部分醫院是否愿意接收患者受次均費用控制指標限制、人次人頭比等因素影響[6]。
因不同級別醫院專科及亞專科劃分不同,基層醫院在轉診平臺上若未能選擇正確的轉診科室,則出現轉診聯絡員發起多次多科室轉診后才能完成分診工作,增加了轉診聯絡員的工作量。在使用平臺轉診前,患者轉診工作多以電話、微信溝通,并未按照規范轉診流程開展工作。現雖已進行了轉診聯絡員的培訓,仍存在對規范轉診流程不熟、不會使用轉診平臺、不會開具雙向轉診單等,因此規范的轉診工作仍有待改善。技術層面,院內不同科室的轉診聯絡員間暫未實現患者去向共享,出現多次發起轉診申請后,多個科室聯系同一患者的現象。
醫患雙方——轉診聯絡員、患者的轉診積極性有待提高。一是轉診聯絡員因素。規范轉診后,了解患者基本病情、協調床位、網絡登記等,均由轉診聯絡員完成,而部分科室轉診患者較多,加大了轉診聯絡員的工作量;同時,部分科室未開通互聯網,使轉診平臺的推進出現局限性困難,轉診聯絡員的工作也因此受限,導致其工作積極性不高。二是患者因素。醫院根據患者病情預留了床位,但患者因個人因素不按時來院,或者放棄住院未提前告知,造成床位預留浪費。轉診涉及的各種費用成為患者的負擔。患者若未辦理或未及時辦理醫保轉診手續直接導致報銷比例下降[6];部分異地醫保大病支付未實現一站式結算,特別是建檔立卡貧困戶。此外,群眾對基層醫院的診療技術認可度也直接影響轉診工作的順利開展。
各級醫院應重視雙向轉診的宣傳工作。為推動雙向轉診工作,提高基層醫院的吸引力,國家各級政府、衛生主管部門采取了政策傾斜、物質或精神上的激勵機制和實質性的幫扶措施[7],如出臺一系列關于雙向轉診的政策、制度、方案等,各級醫療機構應結合政策文件,加大雙向轉診的宣傳力度,加強宣傳方案的實施,擴大雙向轉診的知曉度,促進雙向轉診工作的順利開展。
在國家頂層設計下,各級醫療機構應提高戰略意識,積極配合執行雙向轉診工作。同時,為進一步推動雙向轉診工作,以醫聯體為載體,可擴增使用雙向轉診合作平臺轉診的醫療機構數量,使雙向轉診更加安全、方便、及時、快捷。此外,通過加大激勵機制,對完成雙向轉診(上轉、下轉)工作的醫務人員均給予一定的物質、精神獎勵。
充分發揮醫保杠桿作用,實行醫保差別化報銷政策,優化基層醫院醫保一站式結算,引導參保人員有序就醫。適當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醫保報銷比例或采取階梯式設置不同級別醫療機構和跨統籌地區醫療機構就診的起付標準和報銷比例,并向基層醫療機構傾斜,合理引導就醫流向[8-9]。建議社保部門參與醫院雙向轉診機制工作,不另行辦理醫保轉診;目前大病醫保報銷、民政補助等只能持發票到參保地二次報銷,加重患者墊付負擔,應完善異地就診醫保一站式結算(含統籌、大病、民政補助等)[10]。此外,以醫保為切入口對參與雙向轉診的群眾進行約束和信用管理[11],加強培養群眾的契約精神,降低雙向轉診毀約率。
實地調研了解轉診平臺操作上存在的困難,以此優化轉診網絡平臺功能,如在醫院微信公眾號上增加雙向轉診服務功能,便于院內院外醫務人員在系統上完成轉診聯絡工作,從而促進基層醫療機構規范轉診,并提高本院轉診聯絡員的工作積極性,提高工作效率。技術上,可充分借助“互聯網+”、5G技術等,區域內與阿里巴巴、騰訊等公司合作,實現智慧醫院與分級診療、互聯網醫院在線問診與分診、智能化醫療與分診等功能,減輕醫務人員的工作壓力、減少患者報銷的環節、減輕墊付醫療費用的負擔,進一步實現雙向轉診工作的暢通無阻,推動分級診療制度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