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炮歷史
公元534年,無疑是一個具有重要意義的年份。東方的北魏王朝,因內憂外患而正式分裂為東西兩部,波斯的薩珊國王科斯洛伊斯一世正致力于恢復由馬茲達克運動造成的破壞,西歐的法蘭克人成功滅亡了羅納河谷的勃艮第遠親。至于占據半個地中海的拜占庭羅馬人,也頒布了里程碑式的《查士丁尼法典》。
不過,在當年的北非內陸,還有一場容易為人所忽略的瑪梅斯戰役。雖然和許多大事相比,并無太多特殊價值,但對當地居民和新來的入侵者而言卻意義非凡。它不僅開啟了持續十多年之久的摩爾戰爭,也決定了該區域在未來一個多世紀的歸屬權問題。
公元533年6月,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派遣名將貝利撒留出兵北非。準備用一支16000人和500艘運輸船組成的遠征軍,正式拉開轟轟烈烈的再征服運動序幕。以便奪取那些本不屬于東羅馬轄區的前朝舊地,實現以君士坦丁堡宮廷為中軸的偉大復興。
先前占據北非的汪達爾人,已經因內亂而疲于奔命。如今又匆忙前來阻擋強敵,所以僅抵抗了10個月時間就宣告徹底滅亡。但對于以矢志收復全羅馬領地的皇帝來說,只征服北非行省顯然是遠遠不夠的。他還需要將統治覆蓋到那些從未被日耳曼人占據的內陸,統御本地的摩爾土著分支——毛里人。

拜占庭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
作為典型的北非摩爾土著,毛里人主要分布在今天的阿爾及利亞西部和摩洛哥東部。早在公元前2世紀的第二次布匿戰爭中,他們就被羅馬名將西庇阿拉攏過去,反對據有突尼斯沿海的迦太基。后來又在朱古達戰爭中傾向羅馬,擊敗了同樣由摩爾親戚所建立的努米底亞王國。直到公元前1世紀后期的內戰,還先后為不同的羅馬派系提供過輔助部隊。因此,有相當多的摩爾人開始接受拉丁文化,并逐步為自己爭取到帝國公民權。
然而,發生在公元5世紀的汪達爾入侵,卻徹底切斷了他們與羅馬之間的紐帶。在梟雄蓋塞里克的帶領下,大批日耳曼蠻族從西班牙渡海而來,迅速占據了缺乏自我防衛能力的北非海岸。隨后還嘗試把疆域向內陸方向拓展,從而激發起摩爾人的族群意識。在這樣的背景下,撤退到東方的拜占庭羅馬已沒有多少號召力可言。相反,在公元6世紀的毛里人看來,帝國遠征軍其實同汪達爾匪幫無異。兩者都是妄圖在海邊統治自己的非法入侵者。

查士丁尼時代的拜占庭重裝步兵
當然,毛里人也絕非頭腦簡單的蠢貨。在目睹貝利撒留擊滅汪達爾王國的壯舉后,立即因懾于對方實力而暫時稱臣獻質,愿意接受查士丁尼皇帝的統治。同時也深知對方的主力不可能在非洲駐扎太久,完全可以靜候對方自行離去。等到貝利撒留在公元 534年班師君士坦丁堡后,便立即發動起準備已久的大規模叛亂。除了屠殺驅逐羅馬駐軍,還不忘劫掠那些富饒大城,并將婦女兒童賣為奴隸。最后還打敗了前來平叛的帝國軍隊。
毫無疑問,拜占庭皇帝絕不可能放任類似行為蔓延,動搖自己心心念念的再征服偉業。但鑒于貝利撒留剛剛返回帝都,又要被派往意大利指揮哥特戰爭,就只能另請高明去北非平定叛亂。于是,他特意挑選出一位名叫所羅門的宦官充當地方軍指揮。雖然此人是太監出生,卻早已在先前的行動中追隨貝利撒留征戰北非。所以既熟悉軍務,又對戰區環境有過深入了解。因此在上任后就采取先禮后兵的勸降策略,同時也不忘積極準發動全面反撲。當毛里人如他所愿地拒絕妥協建議后,便直接策動野戰軍攻入對方地界。

騎兵部隊的混亂讓羅馬步兵也處境被動
公元534年秋季,拜占庭部隊在北非阿特拉斯山脈邊的瑪梅斯平原上發現對手,隨即向后者發動進攻?;谶^時的歷史印象,他們普遍認為摩爾人裝備極差且隊形散漫,只要擋住第一波反擊就能輕易取勝。遺憾的是,毛里人早就做出了針對性部署。他們按照自己的部族傳統,分別委派4位將領組織防御。這些軍事首領選擇把營寨設置在靠近群山的平地邊緣,并修筑起外圍柵欄,用大量行李輜充當防御手段。在整個營壘的最外側,還有數百頭用于機動的駱駝環繞。所以,盡管全軍總兵力超過10000人,卻是非常難啃的硬骨頭。
顯然,毛里人會動用如此之多的駝隊,不止是為了方便軍隊快速移動。由于當時的羅馬軍隊已不可逆地依賴騎兵作戰,所以想利用駱駝身上的特殊氣味去驚擾對方戰馬。這是由于拜占庭軍隊的馬匹,主要來自不產駱駝的寒冷區域,所以并無接觸經驗。一旦見到體型龐大、氣味難聞的駱駝,就很容易因本能反應而不聽指揮。作為羅馬勁敵的波斯人,就曾兩次在歷史上留下類似的計謀案例。北非土著雖沒有類似操作經驗,卻可以通過閱讀希臘世界流傳來的文學作品,知曉這種特殊手段的存在。
于是,這場瑪梅斯戰役就在羅馬人的輕忽驕橫中展開。他們的坐騎一聞到毛里駱駝的氣味,就表現出極其不適的騷動。加上對手還做出各種威脅性動作和巨大聲響,很快就因懼怕而情緒失控。有些戰馬甚至單腿站立,竭力把騎在背部的羅馬人給甩落地上。墜馬的騎兵被迫向后逃跑,引發己方騎兵隊伍的不戰自亂。
與此同時,毛里人也迅速沖出營寨發起突襲。他們紛紛投擲手中的短矛,以便徹底打亂后者的完整陣線。繼而又騎上駱駝和戰馬沖上前,讓拜占庭步兵的防線都變得搖搖欲墜。但所羅門也表現出一名杰出指揮官所應有的素養。他靜觀局勢片刻,便斷然跳下坐騎,并下令所有未參戰的騎兵都仿照自己的做法。這些人依次下馬,持盾加入前面的步兵方陣。此舉顯然是為了支援已危如累卵的步兵防線,而它也確實起到了緩解危機的效果。
不過,僅僅用上述手段并不能徹底挽救羅馬人的頹勢。畢竟對方人多勢眾,只要依靠持續不斷的沖擊,遲早能突破羅馬人的半殘陣列。但毛里人太過關心眼前局勢,忽略了己方營地的安全保衛工作。所羅門便從部眾中精選出500壯士,親自帶領他們從另一側突襲空虛無防的毛里人大營。對方已完全將注意力放在怎樣攻破羅馬防線上,幾乎沒有人發現這樣一支小規模奇兵的突然離去。令他感到高興的是,在敵軍營地前發現了大部分駱駝。更幸運的是,附近負責照看牲畜的大都是隨軍婦女和極少數衛兵。如此貧弱的防護,自然無法阻止突襲行動。所羅門的部下們幾乎在一瞬間就殺死了200頭駱駝,然后順勢沖進蠻族大營,將營內所有的毛里婦女掠為俘虜。

追擊摩爾人的拜占庭騎兵
毫無疑問,這次突襲對整場戰役都產生了巨大影響。當毛里戰士得知營地遭襲后,馬上如同泄了氣的皮球般一下子就失去斗志,紛紛調頭向后方潰逃。結果卻毫無懸念地反遭前方突襲小隊與后方的拜占庭主力夾擊。到戰斗基本結束時,這支原本超過萬人的毛里大軍,只有極少數幸運兒能成功逃走。
客觀來看,瑪梅斯戰役無論在戰術還是影響力方面都較為平庸。大概因為毛里人使用駱駝阻擊敵騎的案例古已有之,并沒有什么新意。而獲勝的東羅馬軍隊也很快發現,此戰不過只是他們與摩爾人十數年戰爭中的簡單開端。以后還有更多更大的麻煩需要處理。
但我們還是應該看到,交戰雙方都表現出了自己的固有特點。摩爾人能依據敵我對比,想出用駱駝克制騎兵的妙招,足以表明這些蠻族絕不可能被輕易征服。至于贏得勝利的拜占庭軍隊,則暴露出非常明顯的騎兵依賴癥。唯有依靠所羅門這類有多種手段的將領,才得以在危局中穩住形勢并獲取勝利。但并非每個指揮官都有此才能,這也注定了東羅馬人無法擁有比肩自己先祖的強大武功。
責任編輯:張傳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