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琳 李宇鑫
摘要:中國大學生目前存在的心理問題呈增多趨勢,眾多誘因導致大學生成為心理弱勢群體,社會各界必須從認識、行動上充分重視這一問題,幫助“天之驕子們遠離心理困擾,重新擁有陽光般明媚的健康心態。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
長久以來,在人們的觀念中,大學生是高智商、高素質、高能力的代表,社會和公眾都賦予了大學生很高的期望。但是近些年來隨著大學生群體中-些惡性事件的出現,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已經引起了家長、學校等社會各界的關注和重視。
已經過去了許久的“馬加爵事件”震驚全國,讓人至今回想起來,心情仍久久不能平息。還有吉林發生的延邊大學在校學生為勒索錢財,綁架殺害一名六年級小學生。除去這些觸目驚心的事件,每年全國各地高校大學生自殺的事件也時有發生。除此之外,還有類似“硫酸潑熊”、“殘殺虐待流浪動物”的事件在大學生身上發生。而每年,各高校休學退學的學生中,由心理疾病、心理障礙引起的已經超過其中的50%。
據北京高校大學生心理素質研究課題組的報告顯示,全國范圍內有很多的大學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問題,并且這個群體還在持續上升。不久前,蘭州大學學生處對學生思想、心理健康狀況進行了抽樣測試分析,結果表明:想輕生的有24人,占1%以上UP總分大于或等于25的多達30人,對“至今你覺得心理健康方面有問題嗎?”做出肯定選擇的有218人。
甘肅省青少年教育研究所最近的幾次心理健康調查表明,西北地區大學生的精神行為陽性檢出率約為16%,心理處于不健康或亞健康狀態的學生約占50%左右。大學生精神問題主要表現在自閉、抑郁、焦慮、偏執、強迫、精神分裂等方面。
一、新形勢下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
(一)面對壓力不知所措
從心理學角度看,大部分的心理障礙是由于長時間的精神緊張和焦慮造成的,而引起心理緊張和焦慮的直接因素就是生活中的壓力。由于生活速度加快、社會急速轉型及競爭日益激烈,大部分人都會感受到各種各樣的壓力。大學生也不例外,他們從剛一進校就要面對學習的壓力、人際交往的壓力、就業的壓力,如果不學會釋放壓力,精神就會長期處于高度緊張的狀態下,極可能導致強迫、焦慮、抑郁甚至是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的出現。目前,中國高校在校生中約有20%是貧困生,而這其中5%7%是特困生。調查表明,70%以上的貧困生認為自己承受著巨大的學習、生活壓力,這些壓力對他們造成了較大的心理困擾,而大多數貧困生們并不懂得該如何去化解。
(二)環境改變與心理適應障礙
調查中42%的學生反映,由于環境的改變,自己出現了矛盾、困惑心理。其中一部分學生表現出對現實的失落感。中學時教師為了激勵學生刻苦學習,總愛把大學描繪成一個自由的“人間天堂”,學生也將考大學作為唯一的和最終的目標來激勵自己在高中埋頭苦讀。但學生跨入大學校園后,突然發現理想和現實存在一定的差距,一部分學生還發覺在新的、相對陌生的集體內,昔日那種“眾星捧月”的優越感蕩然無存,無形中產生一種失落感。另有一部分學生表現出對專業學習的困惑心理,與中學灌輸式的應試教育相比,大學學習具有更多的自主性、靈活性和探索性。進大學后,他們一時無所適從,有的學生感覺一。下子從中學的嚴格管教中“松了綁”,但又不知道如何利用大把的時間安排學習,以致心中憂郁、焦慮,而有的學生則認為脫離父母老師的約束,應該好好放松,于是忙于上網打游戲、談戀愛等,耗費了精力,耽誤學習。還有一部分學生表現出對生活環境的不適應,進入大學后,由原來依賴父母的小家庭過渡到相對自立的大學集體生活,不知該如何與人相處,甚至生活無法自理,心理上很容易產生一種孤獨、空洞感。
(三)人際交往困難
調查中一半以上的學生有人際交往方面的心理困惑:有些學生表現為人際敏感,在與他人交往過程中,經常發生一些摩擦、沖突和情感損傷,這一切難免引起一部分學生的孤獨感,從而產生壓抑和焦慮。有些學生表現為人際交往心理障礙,因為語言表達能力較差,使得他們害怕與他人溝通思想感情,把自己的內心情感世界封閉起來。這種人經常處于一種要求交往而又害怕交往的矛盾之中,很容易導致孤獨、抑郁或自卑。還有些學生因為性格上的不合群,在新同學中不被理解而遭排斥;其中一部分人便獨來獨往,不與他人接觸,久而久之就產生一種受冷落或性格孤僻、粗暴等心理傾向。
(四)家庭教育的缺失
家庭教育不當造成后遺癥?,F在的大學生大多數是家中的獨生子女,是家里的核心,處于家長的呵護和寵愛中,有的家長出于溺愛,采用不正確的教育方式養成了孩子任性、自私、不善交際、缺乏集體合作精神等不良習性。專家指出這些不良的習性不但易使大學生誘發心理疾病,還會使人產生暴力傾向和行為。
二、新形勢下針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應對措施
(一)普及健康知識
針對當前形勢下大學生面臨的交際困難、情緒問題以及擇業問題等導致的心理健康問題,高校應及時為大學生普及和心理健康相關的知識。心理教育的主要目標為強化大學生心理素質。而心理素質的養成離不開對健康知識的學習,因此心理健康相關知識的普及對改善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有重要作用。在普及過程中,可根據各個時間、節日等節點,適當為學生開展“自我意識”、“生命健康”、“正確擇業”等類型的主題班會,通過活動引導學生以積極的態度面對學習和生活,提高其處于不良心理狀態下排解情緒的能力。同時在高校的教育體系當中,將心理教育納入其中,結合專業教育促使心理健康知識廣泛存在于學生的學習環境當中,引導學生及時轉變極端思想以及消極心理等,促使學生心理健康成長。
(二)完善教育機制
新形勢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應從完善教育機制方面入手,重點從宣傳、培訓、預警三方面完善教育機制。
首先,在宣傳方面,在高校的育人體系當中融入心理健康課程,成立教研室,合理設置教育課程。兼顧心理健康教育理論知識的傳播,以及學生知識應用能力的培養,全面緩解大學生面臨的學習和生活壓力。發揮校園文化的作用,組織教育活動,在活動中融入心理健康知識。借助網絡,通過微信公眾號、校園微博、校園廣播等信息傳播媒介,及時向學生傳達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使其提高對相關知識學習的意識。
其次,在培訓方面主要是指完善高校心理教育師資隊伍培養。設立層級分明的教育實施主體,形成集學院領導、心理輔導員、指導教師、班委等心理教育工作隊伍,定期結合大學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問題開展對教育者的培訓工作。如:鼓勵教師考取心理教育領域資格證書,提高教師隊伍的基礎知識、專業理論等水平,提高教育效果。落實對班委的教育,及時發現身邊同學可能存在的心理問題,對其進行幫助,報告老師,幫助疏導大學生的心理壓力。
最后,通過心理教育實施的各個主體,制定出大學生心理問題預警機制,保證發現問題及時上報和處理。例如:搭建學生宿舍、班級、系、學院、學校五級聯動預警機制,做到提前發現學生心理問題,及時上報、作出評估,對大學生產生的心理問題進行干預,保證其心理問題及時解決。在聯動預警機制下,可促使心理健康相關信息順利在學生和教育者之間進行流通,及時發現大學生面臨的心理問題,將教育起點前移,將心理問題被消滅在萌芽狀態。
(三)創新教育模式
為完成高校的心理教育目標,負責心理健康的教育人員應及時深入到學生生活當中,如關注學生在寢室和他人相處情況,在圖書館的學習情況、在日常生活中的行為表現等,以便及時掌握大學生的心理狀態。在教育過程中創新教育方式不失為提高教育質量的良策。如:為了解學生是否存在心理問題,可設計心理調查,通過調查問卷設置和心理健康相關的問題,對大學生的心理狀態展開測評,并對具體問題展開初步疏導,針對大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組織普及和宣傳活動。
當前網絡逐漸成為學生獲取知識、信息等重要途徑之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也應借助網絡資源的豐富性以及傳播途徑的便捷性,為學生提供網絡心理健康教育,使大學生可隨時隨地接受教育。例如:建立心理健康微信群或者QQ群,及時和學生之間交流心理問題,適當對學生問題進行引導;制作高校心理教育主題網站,開通校園微博、微信公眾號等,讓學生關注,及時向其推送心理健康知識。在其中發布由于心理問題導致大學生誤入歧途的案例,幫助大學生認識到心理健康對自身發展的重要性,日常的學習過程,使用正確的方式調節自身產生的心理問題,展現出心理教育對大學生教育、管理等作用。
此外,近年來,大學生心理問題出現了一個新的發展趨勢,即在現實生活中孤僻沉默,對人際交往不知所措,卻熱衷于把網絡當成排遣的對象。但這種虛擬的排泄方式在帶來一定程度的愉悅感和滿足感的同時,也帶來了包括情緒低落、思維遲鈍、自我評價降低等種種副癥狀,使學生更加懼怕現實生活中的一切正常交流,醫學診斷稱之為“網絡性心理障礙”。更有許多學生沉迷于網絡無法自拔形成嚴重的網絡心理依賴,從而導致自閉、抑郁癥等嚴重心理。針對以上種種現象,目前各高等學校也都積極開展心理輔導或咨詢工作,但不可否認的是,多數校園心理咨詢站并沒有對大學生心理健康起到預期的效果。專家認為,作為一項尚在探索中的教育、救助工作,大學生心理咨詢不但需要科學的方法和形式,更需要一批具有愛心的專家和工作者,真正從人文關懷的角度出發,給予他們更為“貼心”的服務。
只有全社會共同關注,正確認識大學生的心理問題,給予他們更多理性客觀的引導,大學生才能更好地成長成材,為社會建設作出應有的貢獻。
作者簡介
唐琳,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哈爾濱金融學院投資保險系教師,碩士,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學生管理工作。
李宇鑫,哈爾濱金融學院投資保險系教師,碩士,研究方向:學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