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吹著黃土層上的黃色的泥沙
風吹著黃河的污濁的水
風吹著無數的古舊的渡船
風吹著無數渡船上的古舊的布帆
黃色的泥沙
使我們看不見遠方
黃河的水
激起險惡的浪
古舊的渡船
載著我們的命運
古舊的布帆
突破了風,要把我們
帶到彼岸
風陵渡是險惡的
黃河的浪是險惡的
聽呵
那野性的叫喊
它沒有一刻不想扯碎我們的渡船
和鯨吞我們的生命
而那潼關啊
潼關在黃河的彼岸
它莊嚴地
守衛著祖國的平安
一九三八年初 風陵渡
(選自《艾青詩選》,王曉編選,人民文學出版社2016年6月版)
鑒賞空間
這首詩記錄了詩人艾青坐船渡過黃河到潼關去的心境。詩歌以民族戰爭為背景,前四句把渡船置于風口浪尖,象征了社會環境的險惡。詩歌第二節,詩人真實地描繪出在渡船上感受到的風浪帶來的危險,但在詩人心底,對光明永不放棄追求,因為“潼關在黃河的彼岸/它莊嚴地/守衛著祖國的平安”,使人感到力量,感到心安。
讀有所思
1. 在光未然的《黃河頌》里,黃河是保衛中華民族的屏障。在艾青的《風陵渡》里,“黃河的浪”象征了什么?
2.這首詩寫于抗戰初期的1938年。結合創作年代,說說這首詩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