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志芳
摘要:當下我國高校在對智能制造專業人才進行培養的過程中,需要針對當前我國實際國情,采用本土雙元制開展校企聯合培養模式,增強智能制造專業人才的實踐學習,進而培養出一批素質高、技能強的智能制造專業性人才。本文首先簡要介紹了智能制造專業的基本知識及本土雙元制人才培養模式,再結合實際情況,提出了基于本土雙元制模式下智能制造專業人才的具體培養途徑,希望借此機會提高高校智能制造專業人才培養質量提供些許參考。
關鍵詞:本土雙元制;智能制造專業;培養模式;培養途徑
引言:
現階段我國的智能制造產業正處于改革的新時期,智能制造專業便成為了促進我國制造產業鏈快速更替的主要因素。因此我國高校需要在基于本土雙元制模式下,大力開展智能制造專業人才的培養工作,通過結合我國現有國情選擇性移植德國雙元制培養理念,積極助力區域經濟和智能制造企業的快速發展。
一、相關概述
1.智能制造專業的基本概述
智能制造專業所培養的人才,主要面向于智能制造第一生產行業,這便需要該專業人才具備一定的職業素養和創新創業精神,掌握工業智能設備在生產中的理論知識及操作技術,同時該專業學生還應當具備工業智能設備現場調試維護、故障診斷、現場編程等技能。智能制造專業的知識結構主要是由自動化、通信智能化、控制、機械等結合而成,因此在制定教學大綱的過程中需要將智能制造專業的知識分解為職業技能模塊、理論知識模塊、基礎素養模塊,并采取層層遞進的培養模式,幫助學生實現教學中的各項培養目標。
2.本土雙元制人才培養模式
雙元人才培養模式起源于德國,該人才培養模式主要是指學生在接受學校理論培養的過程中,也一同接受企業的實踐技能培訓,將企業和學校成為人才培養中的雙元主體。企業和學校在人才的培養過程中可以共同參與招生工作,并制定相應的人才培養目標和教學計劃,企業可以安排管理人員進入學校,與校方一同對學生進行管理,學生在畢業后可以同時獲得執業資格證書和校方畢業證書。在“雙元制”這種職業培訓形式下,大部分學生在企業內部實習,學習企業現有的設備和技術,為減少成本和提高學習效果,培訓主要在生產勞動中進行,主要針對對象是工作之前受過訓練并有技能的人。在教育實施的各個環節,都需要與企業的就業需求緊密聯系起來,增加人才社會的實踐性,通過此類教育資源的投入,對于我國的職業培訓意義重大。
二、本土雙元制模式下智能制造專業人才培養途徑
1.以產業鏈為主線搭建特色企業群
在基于本土雙元制模式下對智能制造專業人才進行培養的過程中,需要以現有產業鏈為主線搭建以智能制造為主體的企業群,參與對智能制造專業人才的培養。在對人才進行培養的過程中,校方需要代表學生選擇相適宜的合作伙伴,根據當前我國智能化產業的發展趨勢,積極尋求上游本體及智能零部件制造、中游智能設備集成、下游智能化設備應用及維護等三類企業。校方需重視與這三類企業的合作過程,加強與同行業的交流工作,并圍繞與智能制造專業相合作企業的生產日常及核心技術,開展本土雙元制教學模式,進而在培養學生專業知識及實踐能力的基礎上,為企業培養一批可用的后備人才。
2.以項目教學為主導組建師資隊伍
為了進一步地實現本土化的雙元制教學模式,地方院校需要對智能制造專業教師進行組建培養,通過師資資源的合理調整配合,進而打造教師的科技研發能力。在對智能制造專業教師進行培養時,學校需要定期組織一部分教師來到企業參加相應的實踐訓練和培訓活動。教師通過在企業和社會中對工業生產中的實際過程進行了解,便會學習到企業工業生產中的相關技術,同時教師還需要得到企業的認證考核,這樣就可以進一步提高教師在工業智能設備教學領域的專業技能和綜合性知識,從而幫助教師返校后進行高質量的課程教學活動。此外學校在選擇相應合作對象的過程中,校方管理層還需要考慮到學校自身的條件和接口企業的實際發展狀況。
3.以錘煉技能為體系搭建實訓平臺
地方院校為了進一步提高智能制造專業人才的技能水平,還需要整合學校與企業之間的資源,進而創建出工業智能設備實訓基地,為該專業的學生開展研究提供良好的條件。工業智能設備校企合作中還需要對現有的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進行優化和改善,這就需要學校需要幫助企業進行合理的人力資源開發,這樣才可以與企業當前的教學大綱進行直接對接。同時企業也可以派出相關負責人與學校共同制定相應的課程計劃,這樣就可以使工業生產中的實踐環節與學校的教學內容相匹配,從而提高一體化課程的標準,來更好地促進學校和企業的共同進步和發展。在制定相應大學大綱的過程中,學校可以采用小班制的教學形式,來增強理論與實踐教學過程中的有效性,同時還可以將仿真教學與理論教學相結合,來提高教學質量。
學校與企業在進行合作的過程中,需要為在校學生制定相應的職業發展計劃,來通過對學生的專業技能進行培訓,從而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這就需要企業為學生安排相應的實習工作,讓學生在實習過程中初步具備頂崗生產的能力和接受和服從企業管理的意識,同時學生在實踐生產過程中,還可以與企業員工共同生活、共同學習,來了解到工業生產過程中的勞動價值和成功的訣竅,這樣就可以實現學生畢業與就業的直接接軌。同時也可以進一步地培養學生在工作生產中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和良好的職業道德素養。
三、結束語
在智能制造的大背景下,我國各大院校需要緊隨市場發展需求,立足于我國智能制造行業的發展趨勢,科學移植德國雙元制教學模式。在開展教學過程中需要以培養學生的技術能力為主要方向,通過協調社會、院校、企業這三方的力量,構建出完善的高校智能專業人才培養體系,促進我國工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桂和利,王薇菁,魏超.基于本土雙元制模式下高職工業機器人專業人才培養的研究[J].輕工科技,2017(7):154-155.
[2]鐘琴."一帶一路"背景下智能制造業人才培養模式現狀探究——以蒲江中德中小企業園區為例[J].現代商業,2018,030(009):51-52.
[3]錢黎明,郭峰.智能制造背景下機械專業基于學科競賽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J].科技風,2020,000(006):239.
[4]王聰,崔巍.基于德國"雙元制"培養模式下高職院校與本土企業產教融合的探討[J].黑龍江科學,2019,v.10;No.156(17):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