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汀江

愛孩子,就請對他好好說話吧!孩子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請你把最暖心的話說給他聽!
我常常發現,身邊的一些女性,妝容精致,衣著考究,可是一開口對孩子說話就判若兩人,謊話、粗話、狠話脫口而出,甚至出口成“臟”;我也常常觀察到,身邊的一些男性,和成人交往時彬彬有禮,言語得體,可是跟自己的孩子說話卻有天壤之別,完全是另一種語言模式。這些現象是不是“中國式家庭”不好好說話的縮影?多少親子矛盾、家庭危機就是源于家長不能對孩子好好說話!
不能對孩子好好說話的三種表現
先來看下面三個例子。
家長A剛剛罵完孩子,家長A的父親輕聲對他說:“你怎么能那樣對親生孩子說話啊?太難聽了!” 家長A沒好氣地對父親說:“我小時候你就是這樣罵我的!你可以罵我,我就不能罵他嗎?”父親一時語塞,無奈地發出一聲嘆息。
家長B剛剛吼完孩子,一旁的朋友都有點聽不下去了:“這是你親生的孩子啊,怎么對他說話這么兇?”家長B理直氣壯地說:“我是他爸爸,我生他養他,給他吃喝,供他上學,吼兩句罵兩句怎么啦?”
家長C剛剛對孩子說了幾句特別具有打擊性的話,說完對著丈夫哭訴:“我也不想這樣說孩子啊,可是我真的怕他不努力考不上大學,將來怎么在這競爭激烈的社會立足啊!”
以上三個例子,家長A就是典型的復制原生家庭的做法,他的家長對他不好好說話,他繼續對孩子不好好說話,遺傳十分到位;家長B則是理直氣壯,對陳舊觀念毫無悔改之意;家長C則是當下中國無數焦慮家長的一個縮影,因為焦慮而恨鐵不成鋼,然后就出口成“傷”,用話語去傷害孩子。
筆者結合自己研究家庭教育十多年接觸到的諸多案例,深刻思考了一下,為人父母者為什么不能對孩子好好說話,大致有以下三個原因:因為我們沒有勇氣改善遺傳;因為我們沒有智慧遠離粗鄙;因為我們沒有力量戰勝焦慮。這些原因從何而來又該如何解決呢?且聽我慢慢道來。
因為我們沒有勇氣改善遺傳
遺傳是一種很可怕的力量,包括親子關系、家庭教育方式方面的“基因”。大多數對待孩子粗暴的家長,很可能自己小時候就在原生家庭中一直被粗暴對待。他們從小就生活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自己一直這樣被父母罵過來、吼過去。所以,當他們有了孩子之后,就把這種方式直接復制到自己的親子關系中,以粗暴方式對待孩子。他們還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教育方式,因為他們的父母就是這樣做的。所以,我們要特別警惕這種無意識的“傳承”,要拿出勇氣去改善遺傳。要反觀自己的原生家庭,如果自己當初曾經受到不當待遇,請果斷中止,不要把原生家庭的惡習延續到孩子身上。當你對孩子惡語相向的時候,請你反觀一下自己的童年,回憶一下當時的痛苦感覺,你的心才會柔軟下來,才會深刻反省:不能再這樣對待孩子,不能再把上一輩的粗暴育兒劣習復制到自己身上。
希望每一位家長都可以在心里對自己默默承諾:我要讓不當行為在我這里停止,我不抱怨父母,不怨恨原生家庭,那是上一輩人的問題,他們受當時的思想觀念和經濟條件的制約做得不當,但我是新時代的家長,我有責任也有勇氣改變。改變就從我做起,從今天做起,從此刻我對孩子說出的每一句話做起!
因為我們沒有智慧遠離粗鄙
當下中國,家長的確在不斷進步,但是粗暴對待孩子的不當教育方式,依然被一些家長當作光榮,甚至當作炫耀的資本。
有些家長可能會有一種誤解,覺得我敢于打罵孩子,我敢于粗暴,說明我有力量,說明我強大,說明我在家里有地位,這是一個巨大的誤區。千萬不要想當然地把粗暴當成一種力量。粗暴絕不是一種力量,一個人有粗暴言行,恰恰是一種懦弱的表現,說明他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能理性地表達自己的訴求,不能文明地闡述自己的想法,才不得不以粗暴、打罵的方式,以憤怒、生氣、說粗話、摔東西這類粗魯的行為來對待孩子。粗暴,其實向孩子展示的并不是你的強大,而是你的無能。作為家長,要深刻認識到這一點。
粗暴不僅不是強大,而且后患無窮。粗暴對待孩子、不對孩子好好說話將會給孩子造成一輩子揮之不去的、深刻的負面影響。記得有句話是這樣說的:“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所治愈,不幸的人一輩子都在治愈童年。”不幸的童年有很多種,被最親愛的父母親粗暴對待、惡語相向,一定是其中最痛苦的一種。
長期被父母親吼叫、辱罵的孩子內心充滿恐懼、自卑、膽怯,長大后很可能就成為一個懦弱、膽小、討好型人格或有社交障礙的人。相信每一位家長都不希望孩子成為這樣的人,那么就要有所行動,立即中止對孩子的粗暴語言。家長要有智慧和決心去遠離粗鄙,提高自己的修養,讓自己以一個彬彬有禮的家長形象對孩子進行言傳身教。
因為我們沒有力量戰勝焦慮
這是個全民教育焦慮的時代,時代的焦慮讓家長無所適從。孩子入園了,別人家的孩子琴棋書畫都會,自己家孩子啥也不會怎么辦?孩子上小學了,還不會寫字怎么辦?孩子小升初能不能考上或搖號搖上一個好初中?孩子中考能不能考上重點高中?孩子高考能不能考上985大學……育兒焦慮無時不在、無處不有。在孩子成長的每一個階段,這種焦慮感時時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揮之不去。尤其是在當下的中國,教育變成了令人焦慮的問題。
家長是如何把這些焦慮傳給孩子的呢?都隱藏在那些口不擇言的“不好好說話”里:“你再不努力,考不上大學,今后只能在社會底層掙扎!”“叫你讀書不讀書,以后到工地上打工,看看你后悔不!”“現在不好好讀書,以后當個快遞都沒人要你!”這些話,家長們是不是很熟悉?是不是經常脫口而出?但就是在這些看似稀松平常的話語里,透露出我們深深的焦慮,也對孩子造成深深的傷害。
家長的這些焦慮其實對孩子的成長毫無益處,把這些焦慮通過不好好說話的方式傳遞給孩子,則更加適得其反,讓孩子破罐破摔。所以,我們要及時化解焦慮,要有力量去戰勝焦慮,而不是把它再轉嫁給孩子。如何戰勝?筆者認為至少可以從生命本身去理解孩子,從孩子的身心健康、安全角度去陪伴孩子,在焦慮的縫隙里發現孩子的優勢,給孩子點亮前行的路。有了這些對生命的理解和悲憫,我們就不會被焦慮逼得喪失理智,就會對孩子說話時小心一些,體貼入微一些,讓說出口的話溫情一些。
家長要有覺醒的智慧與決斷的勇氣,珍視生命,看見孩子,要做焦慮情緒的稀釋者。對孩子的期待不要過高,要合理期待。不要被虛榮心蒙蔽雙眼,不要把光宗耀祖的偉大任務壓在孩子稚嫩的肩上。如果你真正“看見”了孩子,你就能牢記“生命至上,健康第一”的信念,就不會讓焦慮情緒泛濫成災,更不會通過不當語言向孩子轉嫁焦慮。
愛孩子,就請對他好好說話吧!孩子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請你把最暖心的話說給他聽!
(責編?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