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寧

2018年5月21日5時,由在校大學生研發的“龍江二號”維納衛星,歷經了113小時飛行后,準確進入環月軌道,為此,哈爾濱工業大學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將飛行器送入月球軌道的高校。衛星設計團隊的領頭人,就是哈工大的在讀博士生韋明川。再后來,該團隊使用自主研制的重量僅20余克的微型CMOS相機,通過周密計算,成功拍攝到多張太空照片,包括一張地球與月球的合影,該圖片被世界權威的學術期刊《科學》雜志選為封面,國內外贊譽為“最美地月合影”。2019年2月20日,團隊負責人韋明川作為探月工程嫦娥四號任務參研人員代表,受到習近平總書記的親切接見。
人常說,從事科研的人就要耐得住寂寞、經得起誘惑,不為名利,不求回報,有困難面前不動搖的決心和堅持到底的毅力。韋明川的成功,就是最好的證明,這其中長輩的品行教育,是孩子成長的源動力。韋明川手機里有一張照片,那是他們成功發射衛星后傳回的紅外線遙感圖像。他驕傲地對采訪的記者說:“這里就是鴨綠江,爺爺當年曾赴朝參戰,這是我送給老人家的珍貴禮物。”提起80多歲的爺爺,這位年輕博士的臉上露出孩子般的親昵。
韋明川兒時跟著爺爺生活,他特別喜歡聽爺爺講當年抗美援朝的故事,還有各種軍事武器的知識。家中長輩經常教導他說:“你長大了一定要實實在在做人,踏踏實實做事。無論做什么有益于社會的事業,都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只有不怕吃苦才會有回報。”韋明川正是繼承了這樣的家訓,才能夠敢想敢做,作為一名20多歲的大學生,帶領著幾十人的科研團隊集體攻關。在研發最艱難的時刻,幾天幾夜吃住在試驗室里毫無怨言。
說起韋明川勤學鉆研的學者風范,更得益于他父親多年辛勤培養和潛移默化的影響。他的父親韋文斌是一名老師,從教30多年,為國家培養了眾多人才。韋老師參加工作以來,一直堅持每天晚上讀書學習,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質。他作為學校理化生教研組長,潛心鉆研教材,探索新時代高效教學方法,取得了驕人的業績,先后獲得雞西市教育戰線先進工作者、全國初中生化學競賽黑龍江省優秀指導教師、全國初中生化學競賽園丁獎等殊榮。
韋老師特別重視對韋明川學習興趣和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形成了自己的家風文化。韋明川從小受家長的影響頗深,不僅樂于幫助鄰居和參加社會公益活動,還特別愛讀科普圖書,由此養成了勤學好問的科研素質,尤其對各種理化試驗情有獨鐘,對新興信息技術充滿好奇。韋明川上學后,韋老師在家里專門為孩子開設了小小的理化實驗室,帶領著他在浩瀚的科學海洋中暢游。從物理學的熱力聲光電,到化學的有機變化和無機反應,韋明川不僅樂學會學,而且逐漸豐滿了獨自遨游科學天空的翅膀。
韋老師談到家庭教育經驗時說:興趣引導,加動手動腦,是培養孩子成才的法寶。2015年他的家庭教育案例,被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評為“中國家庭教育激勵計劃優秀案例”。2017年,他們家還被評為“最美書香家庭”。
(責編?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