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潔思
摘要:從正如《超牢記憶法:成功學習的有效方法》里所說的:“不管是教師還是學生,我們現在使用的教學或學習方法都不夠高效,但只需要在現行方法上做一些簡單的改變,就會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
從事中職教育11年以來,我注意到學生的對專業課的接受能力相對來說比較弱,而且很容易忘記專業知識,總是記不牢。如果要熟練掌握一門專業課至少要通過一年甚至更長的時間,為什么會這么的漫長?這么久以來一直困擾著我。一直以來我不斷嘗試用更科學的方法,甚至去了解大腦是如何工作的。直到去年,我嘗試了改變教學策略并做了半年的教學實踐,從實踐中漸漸的看到了效果,這讓我非常驚喜。在這里我要和大家分享我的教學經驗。
關鍵詞:知識回顧 ;化整為零; 及時互動
第一,設計教學細節有方法,學生記得牢。
首先,知識回顧有方法。每節課開始的5分鐘左右的時間是讓學生回顧上節課所學習的內容。要求學生不能看書本和筆記,要靠自己的記憶回想,給全班1-2分鐘的時間回想,然后隨機抽查。給全部的同學1-2分鐘的時間回憶,是保證全班的同學都有足夠的時間思考(隱性的思考:學生在自己的座位上思考,但是沒有表達出來),隨機抽查,給學生一個暗示:誰都有可能被抽查到,確保全部同學都有思考。或者還有一種更有效果的途徑,比如說對于比較重要的課程復習課上,可以騰出更多的時間,讓學生把上節課的重要內容用筆寫出來。這樣做的目的是確保每個學生都有思考和回顧知識。恰恰就是這一環節可以促進學生記牢知識。根據研究,我們人的大腦要把工作記憶轉換為長期記憶是需要多次練習和提取的,提取的次數越多,記憶通道就越寬,就越容易提取。在去年整整一個學期里,服裝品牌鑒賞課我就是使用這樣的方法來教學的。通過比較,我發現學生能記住的品牌背景、品牌簡介、品牌發展狀況的掌握情況超出預期。由于這門課一周只上一次,以往,在沒有使用這種方法之前,到了第二節課的開始,學生對于我提問簡直忘光了。但是,使用了這種方法之后,部分學生竟能對答如流。
第二,知識化整為零有方法。我上的服裝結構制圖這門課程專業性強,制圖公式多,步驟多,非常繁瑣。以往,我是先將一小節一整個制圖的內容講完然后讓學生實訓。但是效果不佳,一節課下來,能完成任務的同學寥寥無幾。我苦思冥想,明明是第一節課理論,第二節實訓課學生還是沒辦法完成任務呢?而且很多同學還會忘記步驟或者無從下筆。直到我看到了一本關于記憶的書,我們是記憶分為長期記憶和工作記憶,由于上課的時間有40分鐘,而人的工作記憶能記住時間的內容非常短,這就導致了學生到了第二節課已經把第一節課的一些步驟忘記了。于是,我調整了教學策略,我要求學生上課時準備好實訓的工具,我把整個結構圖分為很多小步驟,講完一個步驟,讓學生跟著操作,并標上序號,直到一個結構完成。這樣,班上除了不認真聽課的同學外,其他同學全部按要求完成實訓內容。就這樣堅持了一學期,學生進步顯著,而且還能舉一反三。
第三,課上及時互動,把主場還給學生,多巡視,隨時了解學生掌握的實時狀況,及時糾正。我演示完畢一小步以后由學生實操,這時我利用學生實操的時間到下面巡視,了解學生的操作狀況,對于操作正確的給予肯定,對于操作錯誤的學生及時糾正。第一時間發現、及時糾正,這有效地防止錯誤認識一直留在學生的腦海里,避免再次發生類似的錯誤。
第四,下課前的5分鐘,總結有方法。抓住這關鍵的5分鐘,要求學生對我上課的整個內容進行回顧,并把主要內容寫在筆記本上面,然后叫1-2個學生起來總結。進行這部分還有要求:學生不能看書,不能看筆記,黑板的內容也擦了。要學生通過回憶,把當堂學到的內容記下來,確保班上的每位同學都有在思考、回憶。這一個步驟非常有效果,全體同學不得不思考、回憶。正是這個思考環節,又再次促進學生對這節課的長期記憶,至少他們在回去復習的時候能夠想起今天上課的內容。
第五,布置作業有講究。要求學生復習本節課內容和再次完成實訓內容。這樣,學生對一小節的內容就進行了2次手腦并用的實操以及2次回憶。這樣就能促進學生將每小節的短時記憶轉化為長期記憶。據專家研究得出,一個事物接觸得越多次,學生就記得越牢固。我就遵循了這樣的記憶規律。事實證明,這樣上課,學生掌握的情況很好。相比以往好幾屆學生,這屆學生對服裝結構制圖的了解非常徹底,能靈活應用,能舉一反三,對答如流。
第六,復習得當有方法。我們經常在電視節目看到一些專家型教師對選手的點評,往往訝異于專家為什么知識面那么廣,那么全,知道得這么多。其實,用對了方法,學生一樣可以做到!這個方法就是在復習時靈活使用結構框架圖,使知識體系更加連貫。我經常要求學生自制當堂課或剛學過的一整章課本的思維導圖,要學生將本節課的新知識加入到其總結的思維導圖的大家庭,用舊知識聯系新知識,促進學生的認識,方便學生的回顧復習。這樣學生學習的新內容再也不是一座座孤島,更不是土耳其烤肉模式的知識。而是深度的學習。另外,我還要求學生上網去尋找更新知識相關的更多拓展資料。學生了解越多就記得越牢,學生了解越多就越發感興趣。
第七,測試有講究。我的測試是上完一大章就進行一次測試,而且測試的內容不僅僅涵蓋本章內容,還包括一小部分前面所學的重點知識。舉個例子,比如說現在要考試的內容是第三章的內容,那試卷里面包含80%第三章的內容,20%的內容是包括前面兩章的內容的。這既是對第三章內容的考查,還考查前面所學的內容,又再次要求學生回去復習,是對長期記憶的提取,據研究表明,長期記憶的存儲量巨大,但是提取非常難,只有多次提取,才能拓寬提取的通道。而這樣設計考試內容,恰恰符合這條規律。這樣,到了期末復習,學生學習壓力減少,考試輕松通過。事實證明,這種方法太有效果了!
第八,課外實踐,讓學習和社會實踐聯系起來。也許,學生學了2年還不如到工廠待一周學習得多。課本的知識固然重要,把知識用于實踐才是最終目的。記得去年帶學生去參觀一家服裝工廠的時候,學生在工廠看到了一切都是新鮮的,那種陌生而熟悉的感覺,那種想確定又不敢確定的感覺,最后都一一得到了答案的爽勁。我都一一看在眼里,學生離開工廠時的自信的眼神。回到教室,學生開始翻書,對自己的認識再次調整、糾正到確定。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知識得到升華。
總之,在教學中,我自從改變了教學策略以后,上課的效率大大提高,再也不用愁學生的專業課了。
參考文獻
[1]《如何設計教學細節》[美]詹姆斯·M.朗著,中國青年出版社,2020年5月第5次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