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天明
摘要
詩詞曲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吟誦中培養語言運用能力,在想象中培養審美能力,在探究中提高思辨能力,在拓展中促進文化傳承,這與語文核心素養中的語言、思維、審美、文化四個方面存在著彼此交融與滲透的關系。
關鍵詞
核心素養 古詩詞 教學實例
詩詞曲意蘊深遠,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誦讀中感悟意象的特點,提高語言的理解與運用能力;在聯想想象中,感受審美的意境;在質疑探究中,領悟作者復雜的情思;在拓展延伸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我以教學《天凈沙·秋思》為例,談談核心素養背景下詩詞曲教學的方法。
一、在誦讀感悟中,培養語言運用力
朱自清先生在《論朗讀》《誦讀教學》等著作中多次談到“誦讀”的功用,他認為“在漢語教學中,在文學藝術的發展中,朗讀占有重要地位”。詩詞曲教學中,教師應重視誦讀,讓學生在誦讀中提高語言的理解和運用能力。
我在講授《天凈沙·秋思》時,引導學生先自主誦讀,讓學生抓住其主要內容:時間是秋天,地點是古道,寫作對象是游子,寫作意象是枯藤、老樹、昏鴉等。以這些意象為抓手,學生反復品讀,并描述這些意象的特點,如枯萎的古藤、滄桑的老樹、黃昏的烏鴉、優美的小橋、澄澈的流水、溫馨的人家、荒寂的古道、蕭索的西風、衰弱的瘦馬、落寞的夕陽,等等。學生反復吟誦,明白詩歌意象的內涵及其主要意義,了解這些意象既是斷腸人生活的真實環境,又是他內心沉重的悲涼與憂傷的載體。
二、在想象聯想中,培養審美感受力
艾青曾經說過:“沒有想象就沒有詩。”想象與聯想可以讓詩詞曲靈動起來,使詩詞曲教學取得更好的效果。我要求學生從《天凈沙·秋思》的意象中選擇任意一組,發揮想象和聯想,還原詩人描寫的意境,感悟一個漂泊游子的羈旅愁思。
學生通過自主思考、生生合作、交流修改,形成了以下的文字。
生1:“枯藤老樹昏鴉”為我們營造了一種孤寂、沉郁、頹喪的意境,這種氣氛讓人感到壓抑沉重,由此可見作者悲涼的心緒。
生2:“小橋流水人家”,優美的小橋、澄澈的流水,以及橋兩岸安穩、溫馨的人家,給人帶去一絲美好的希望,這是多么熟悉、安寧和溫馨的、千百次夢回的家鄉。讓人不禁沉浸在溫暖甜蜜的幻想中,暫時忘卻了旅途的艱辛。
生3:“古道西風瘦馬”,一陣蕭瑟的西風吹醒了夢中人。他揉揉蒙眬的淚眼,抬頭向前看,悠長的古道沒有盡頭。又是一年深秋時,游子還在旅途輾轉,所幸還有老馬一路陪伴。這一組意象營造出了肅殺、蕭索、悲涼的意境,讓人仿佛看到了夕陽中,一個風塵仆仆的疲憊不堪的羈旅游子正向我們緩緩走來。這句寫出了游子旅途的艱辛和內心的凄涼。
生4:“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夕陽斜掛在山頭,眼前是凄涼的景色:藤是枯萎的藤,樹是千年的老樹,道是荒涼的古道,馬是瘦馬,斷腸人飄零在天涯海角。
王國維《人間詞話》云:“一切景語皆情語也。”馬致遠這首小令,前四句寫景,景中蘊含著無限凄涼、悲苦的情調。學生運用想象與聯想,在情景的交融中,感受到文字背后的感情。
三、在質疑探究中,提高思辨力
明代理學家陳獻章曾說:“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為了進一步引導學生對“斷腸人在天涯”的理解,深入文本探究,我用問題激發學生的思維,設置了以下質疑環節:作者為什么稱自己是“斷腸人”?此刻漂泊在天涯的“游子”,究竟是離家繼續前行,還是返家尋找歸宿?這其中究竟還有多少難言的復雜情感?
學生展開小組談論,各抒己見,有的說是離家,有的說是歸家。一切都緊扣文中內容來合理分析:
如果是決定繼續前行,應該是充滿希望,義無反顧,可“天涯”的盡頭又在哪兒?我們分明能感受到作者的迷茫和悵惘。
如果是返家尋找歸宿,步伐應該輕快、充滿渴望,可“家”又在何方呢?
為了使學生進一步感悟作者的心境,我向學生介紹了作者的人生經歷和寫作的時代背景:馬致遠少時懷抱遠大的政治抱負,卻仕途坎坷。在經過了20年漂泊生涯之后,他看透了朝廷的腐敗和政治的黑暗,理想和現實的巨大落差、懷才不遇的怨憤,使他產生了歸隱的念頭。他希望過一種超然世外的閑適生活。
由此,學生領悟到這首小令中包含著作者離鄉背井的酸楚、旅途奔波的凄苦,對身世艱辛的嘆息,對前途無望的感傷,以及人生苦短的悲涼。
學貴有疑,學生通過整體感知、賞析品悟,對文章的內容、情感、寫法等進行思考,并提出疑問。探究性、研究性的學習環節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
四、在拓展延伸中,促進文化傳承
教學時,為了讓學生多維度感知作品濃郁的詩意和深遠的意蘊,我讓學生欣賞由這首小令譜成的樂曲,并欣賞與其意境相似的秋思圖,如《桐蔭秋思圖》《椽屋秋思圖》《邊關秋思圖》等。這些作品無論是主題立意、畫面構思,還是整個格調,都充滿了寂寥悲涼之情。
無論是枯藤、老樹、昏鴉,還是小橋、流水、人家,抑或是古道、西風、瘦馬、夕陽,幾乎成了中國傳統文人墨客最常用來表達“悲秋”感情的文化符號。
《天凈沙·秋思》這首小令所運用的意象并不新鮮,但因為它采用精致的藝術表現方式,表達了中國文人的傳統情感體驗,因此獲得了不朽的生命力。教師需要把詩詞曲教學放在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層面上,不僅注重培養他們語言的運用力,而且要重視培養他們的審美感受力、鑒賞思維力和文化的傳承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第二中學教育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