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昊
摘要:隨著教育的不斷改革和發展,教育部門對初中教學提出了更嚴格的要求,更加重視學生的素質教育。隨著信息技術與時俱進的進步,信息技術被教育部門廣泛應用到課堂中,并且為教學帶來了很大的便利。在初中歷史課堂中,信息化課堂還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教師要不斷創新教學方式,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給教學帶來的優勢,提高教學質量。本文主要闡述初中歷史教學中信息技術對課堂教學的重要性,并探究信息技術和初中歷史教學的整合策略,希望能夠推動歷史教學的發展,提高學生歷史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歷史成績。
關鍵詞:信息技術; 初中歷史 ;教學; 融合策略
一、信息技術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重要性
歷史學科涉及到的內容是很廣泛的,系統性很強,教師教學的任務不單單再是給學生傳授課本中的歷史知識,更是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還有能夠運用歷史的思維看待歷史事件,并且對其進行詳細的分析,能夠自己總結學習經驗。 教師在初中歷史課堂中靈活并且合理使用信息技術,能夠將課本中復雜的知識變得更加簡單,容易理解,通過圖文結合或者視頻配上音樂的形式,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歷史知識。學生在視頻和圖文結合的方式下進行學習, 這種新穎的教學方式,能夠開拓學生的眼界,提高學生的歷史綜合能力。
二、信息技術與歷史課堂融合遇到的主要問題
(一)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力不強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信息技術已經成為各學科教師常用的教學方法。然而在現實的情況下,大部分教師的教學手段依舊停留在陳舊的教學方式上,并沒有做到信息技術與課堂設置的創新, 因此,提高教師信息素養和應用能力,是當前學校急需解決的問題。
(二)課堂內容過分地依賴信息化,弱化教師的引導作用
不可否認,信息技術的使用可以節約時間,但是弱化了師生之間的互動,在大多數的課堂中,PPT 是我們常用的軟件,學生整節課面對的都是演示文稿,而不是授課老師,而歷史是一門工具性和文學性兼顧的學科,師生之間的互動和交流是學生產生記憶的基礎,但是隨著演示文稿過分的使用,課堂的信息量確實變得更大,但是學生的最多動作就是抱著手機拍演示文稿的內容,學生的學習壓力很大,如果課后做不到按時整理和分析演示文稿的內容,可以說這樣的歷史課是無效的。
(三)歷史課堂溝通交流過分地依賴信息技術
在教學的大背景下,我們過分地追求標準的答案,所以,各位專家和學者的觀點被大量的整理和總結,初中歷史的課堂甚至出現固定的話語,這將會大量的縮減學生的思考空間,而且在短短的45分中之內,多頻角色的視角轉換,使得學生沒有足夠狗的時間去進行思考。這樣的課堂模式將會影響學生和老師課堂氛圍,學生的思維和感情難以被激發。
三、信息技術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有機融合策略
(一)優化課前設計
當前新課改背景下,歷史教師應創新教學方式,采用多元教學方法,注重課堂教與學的互動,把握課堂的主體是學生,課堂讓給學生,有效地整合歷史教材,優化課堂教學的手段。
(二)注重教師信息素養,確保信息技術靈活運用
隨著教育的不斷改革和創新,教育部門為教師提出了更 嚴格的要求,教師必須能夠熟練運用信息技術,并將其技術落實到課堂教學中,全面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教師要加強視頻的引入和圖文信息的應用,信息技術能夠幫助教師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因此初中歷史教師要如期參加信息技術培訓活動,在參加培訓時要不斷的學習,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同時利用課余時間多鉆研多實踐,在實際的歷史課堂中,才能夠很熟練的應用信息技術,從而提高課堂效率和質量。
(三)構建平臺化微課,豐富學生的歷史認知
利用信息技術在初中歷史課堂中構建平臺化微課,教師要根據課本教學知識通過信息技術將教學內容制作成微課, 將零散的教學內容和歷史知識點制作成視頻或者動畫,引導學生利用課下的時間或閑暇時間進行學習, 只要有網絡,學生就能隨時隨地進行觀看微課,并且不受空間的限制。 微課具有時間短,內容豐富的特征,一般 5-8 分鐘就能夠講完一個歷史內容,讓學生能更加清晰的對歷史事件有深入的理解,能夠豐富學生的認知,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構建平臺化微課,激發學生興趣,通過觀看微課讓學生掌握教學重難點,還能夠讓學生更好的預習和復習,極大程度的推進了歷史教學的發展。
比如在學習七年級部編版歷史課本《百家爭鳴》這一課時,主要是讓學生知道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理解和認知各派學說的主要觀點,通過比較分析,掌握各派觀點的差異及其階級立場, 讓學生能夠用正確歷史唯物主義看待歷史問題,用科學的眼光分析歷史事件,教師可提前分析課本內容, 將重點和難點內容制作成微視頻,分享給學生,學生利用課余時間也能夠進行觀看, 從而提高學生的對歷史的認知,更好的理解歷史知識。
(四)積極創建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歷史興趣
現代化的教學課堂離不開信息技術的輔助,在初中歷史課堂中也是一樣, 合理的應用信息技術能夠提高課堂效率。在課堂開始前,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信息技術為學生創建有趣的情境,也可以創建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能夠讓學生對歷史課本上的知識有充分的認識,了解歷史背景,對歷史知識進行深入的探究,學生通過問題情景和有趣的教學情境能夠激發自身的興趣,從而變得更喜歡歷史學科。 另外,新課改更加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現代化的學生,他們的思想比較成熟,容易接受新鮮事物,歷史教師在教 學時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將其落實到課堂中,促使學生能夠進行自主探究,為學生提供更加豐富的歷史知識。
比如在學習七年級部編版歷史課本《青銅器與甲骨文》這一課時,教師可讓學生在課前提前搜集關于夏、商、周青銅文明的輝煌,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篩選資料的能力, 通過學習本節課知識,提高學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增強學生對考古發現的認識,教師在授課時要為學生創建有趣的情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綜上所述,在核心素養的教育要求之下,歷史教師要創新自身教學手段,改變傳統教學觀念,通過多種教學模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其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林宇龍.網絡環境下信息技術與初中歷史課堂創新教學的整合研究[J].考試周刊,2021(12):151-152.
[2]周曉瓊.論初中歷史教學與信息技術的相互融合策略[J].文理導航(上旬),2021(02):40+42.
[3]陳美文.運用信息技術整合優化初中歷史教學的策略研究[J].當代家庭教育,2021(02):115-116.
[4]劉紅.新課程背景下初中歷史教學與信息技術整合的探索[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2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