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慧
摘要:在我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國傳統工筆繪畫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以中國古代文人畫的傳承為基礎的。經過數千年的繼承和磨煉,它已發展成為當今獨特的藝術內涵和魅力之一。本文將從傳統工筆畫寫意性的表現和傳統工筆畫風格的新探索兩方面進行闡述。
關鍵詞:傳統工筆畫;寫意性;發展;
一、傳統工筆畫寫意性的表現
(一)傳統畫的寫意性
中國傳統繪畫的“寫意”是指繪畫反映了水墨、自然靈性和人格的融合,藝術表現是繪畫的主要方式。注重內在精神氣質的交流和藝術家對作品和表現物象的傾注和感受。作為中國古代著名畫家,顧愷之的“形神兼備”和“傳神寫照”等理論,影響了中國畫的“寫意性”特征的發展。顧愷之繼承了《淮南子》的“君形論”,提出了“形神兼備”和“傳神寫照”等觀點。在兼顧了追求“神似”的基礎上,顧愷之進一步提出了“遷想妙得”的美學觀念,“遷想”則意味著作者將情感和思想置于客觀對象之中。經過深入細致的觀察,主體與客體深入溝通,實現統一。這個法則要求畫家突破對象的局限,充分發揮藝術創造力。
(二)傳統工筆畫的寫意性
從傳統美學的角度看,工筆畫的“寫意性”還體現在畫家創作作品過程中所體現出的情景交融、“天人合一”的藝術境界,這種境界的表達不僅體現在畫家作畫時的感受和神情,還體現在畫家所營造出的意境作品。在古典美學中,一個重要的美學概念即指意境,意境是指情與景的融合、有形與無形的統一、直覺與感受的變換,意境重表達和抒情,追求“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創造一種內蘊雋永、余味無窮的藝術境界。
唐代畫家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論畫六法》中描述的“以氣韻求其畫,則形似在其間矣”建議繪畫要注重形式和精神,同時要注意氣韻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張彥遠將“氣韻”歸于繪畫中的“意”,并要求畫家在繪畫之前必須“得意”,才能“立意”最終達到“全神氣”。基于意象思維的特點,張彥遠生動地表達了以“傳情達意”為目的的中國畫“寫意性”概念。它在這一時期精細繪畫的“寫意性”發展中起了重要作用。
工筆畫同樣追求“寫意性”的表達,但是表現方式與寫意畫大徑不同,在意境的表現形態上也稍有不同,寫意畫重表現,寥寥幾筆就將駿馬的奔騰、牡丹的嬌羞、美人兒的溫婉、老頭兒的落寞表現的淋漓盡致。寫意畫是將畫家對客觀事物的頓悟用藝術的方式訴說似與不似之間的神韻,強調“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用瀟灑肆意的筆墨來表達畫家的主觀感受。工筆畫重抒情,重視主觀移情,畫家常將“情景”轉化為“畫境”,通過畫家對客觀事物的細細觀察,從而達到在畫面上借物抒情的“寫心”目的,工筆畫強調“實處愈實、虛處愈虛”,虛實結合從而達到“傳情達意”的目的。
二、傳統工筆畫風格的新探索
(一)寫實性風格的新發展
在創作工筆人物的過程中,淺空間寫實成為當代一種最常見的繪畫風格之一。當代工筆人物畫相對于傳統工筆人物畫相比,當代的工筆人物畫更注重于描繪空間,因為這些空間可以解釋作品的環境,烘托作品的主題。通過作品當中環境的深度空間表現促使了作品當中的空間造型意識得以加強,同時還表現出了造型的空間美感,這是當代人物具有現實審美觀念經驗的創作依據。
桑建國的作品《郊游》,刻畫的是兩個年輕漂亮的女孩子的人物形象。在畫面中表現的是兩個女孩子來到郊外攝影采風,從衣著上看兩人都比較時尚與前衛,左面的女孩正在調整自己的帽子,姿態挺立,右面的女孩子正調整自己的背包位置。桑建國對人物穿著的衣紋以及背包等細節的處理都非常到位,為了突出人物形象活潑、開朗的特點,對人物發絲顏色也進行細致研究。桑建國將都市女孩的人物形象刻畫的逼真而精彩,用筆嚴謹、潤澤,表現出樂觀、積極向上的個人性格特點。
工筆畫家何家英將傳統工筆畫當中的精髓與西方造型能力的扎實基礎完美的結合在一起,同時加上了現代人的審美感,創作出了一大批具有現實意義的工筆畫作品。在代表作品《秋冥》當中,將骨法用筆強有力的體現在畫面當中,運用傳統線描的技法勾勒出人物形象,并且與西方透視、人體結構相結合,具有非常強烈的空間體積感。畫面中是一個梳著短發、身著素衣的少女,在白樺林當中席地而坐,神態幽深,看似在憧憬著美好的事物,何家英用精準的人物造型與單純的色彩,詮釋了一個文靜的少女形象,讓人看起來有詩一般的境界。作品當中的構圖比較新穎,被認為是時代當中的藝術精品。
(二)表現性語言的嘗試與應用
現代綜合性材料技法的應用及其對寫意性、表現性內涵的拓展。傳統巖彩對技法的復興與色彩表現性的新挖掘隨著時代的發展,巖彩畫在不斷地崛起,當代一些工筆畫家在注重工筆畫語言的突破和視覺效果的創新上,發現了所謂的日本巖繪,將其引入到中國并且加以變化,隨后就出現了“巖彩畫”。蔣采萍先生花了近三十年對重彩繪畫及重彩顏料進行研究,使現代巖彩在色相、明度和純度方面都得到了更好的施展與運用,并擴展色域,在色彩方面豐富了重彩的樣式和表現力,使畫家們有更多的機會去選擇。巖彩的材料性比較強,而且巖彩顏料的顆粒粗細不均,使畫面出現新的肌理效果和造型要素,這是古代繪畫中沒有出現過的。
三、綜述
總的來說,傳統工筆畫從再現的寫實到表現的寫意,它的創作手法和內容的表達都表現出了一定程度的變化,但是在全球化的語境下,怎樣繼承我國優秀的文化遺產,如何將中國文化遺產長久地屹立在藝術長林之中是我們每個中國人應該思索的問題。對于工筆畫來說,最近20年是工筆畫獲得較大程度發展的時段,從理念到造型方式、從材料工具到展現手法,這些都取得了全所未有的增長和進步,并在很大程度上完成了由傳統到現代的改變。藝術的拓展要求普遍吸取,在把控國畫藝術精神這一方面,唯有縱覽我國固有的色彩,橫覽目前全球繪畫的色彩,在對比過程內創建自我健全的色彩觀,方可確保國畫的色彩能夠維持厚重的民族藝術精神,確保意境與神韻豐滿,內外極為豐饒,極具現代特征。筆者堅信,如果現代人的審美情感得到滿足,那么傳統工筆繪畫模式的細致工作必然會從新的熠熠生輝。
參考文獻
[1]張偉民.關于工筆畫寫意精神的硯邊拾得[J].美術,2008(2):97.
[2]陳傳席.中國繪畫美學史[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