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猛
摘要:對于高層建筑來說,電氣系統的可靠性關系到設備的安全運行,也關系到人身安全,因為接地系統經常出現設備損壞、人身傷亡等事故。因此,如何保證防雷接地系統的安全穩定是建筑電氣系統的關鍵問題。本文著重介紹了防雷接地施工技術在建筑電氣施工中的應用。
關鍵詞:建筑電氣施工;防雷接地;施工技術
建筑電氣施工安全防護工作是建筑電氣施工安全防護工作的一個重要方面,在建筑電氣接地工作中認真做好是其基礎施工的核心部分,應圍繞施工操作要點和主要過程嚴格控制,以保證其能體現出強大的規范性和準確性效果。
1.建筑電氣施工中防雷接地概述
在后續的長期運行的建筑電氣工程項目中,它受雷電和侵蝕的影響較為明顯,特別是在雨季,雷電天氣頻繁發生,很可能導致建筑電氣工程受到嚴重的損壞,有較強的電流損壞問題,也可能帶來較為嚴重的人員傷亡威脅。在此基礎上,電氣工程施工中處理工程的具體安裝,防雷接地施工也顯得十分必要,它可以更好地實現雷電的回避,雷電可以通過地下帶來強大的電流,它也可以反映強大的電氣設備和使用人員的防護效果,應結合具體建筑電氣工程項目的實際情況進行合理的安裝工藝。針對建筑物防雷接地技術在電氣建設中的有效應用,其復雜性在當前顯得越來越明顯,特別是隨著建筑物電氣工程規模的增加,相應的接地處理難度也在上升,需要圍繞具體的安裝和施工要求來處理主要重點,避雷可能帶來的各種威脅。
2.建筑電氣施工中防雷接地施工技術要點
對于具體建筑電氣施工中防雷接地施工技術的有效運用,為了更好提升其最終作用價值,必然需要確保相應施工操作較為規范可靠,降低任何環節可能出現的缺陷和偏差隱患,其中需要重點把關的核心要點內容如下:
2.1接地體安裝處理。建筑電氣施工中防雷接地工作的實施,接地體的有效安裝和處理是一個比較重要的基本內容,直接關系到防雷接地的順利進行,因此有必要保證接地體能夠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和價值。結合接地體的有效安裝和應用,應首先抓好對埋深的嚴格控制,確保其能夠滿足相關國家標準的要求,并且能夠充分焊接,做好接地體整體結構的防腐控制,確保其能夠發揮強大的雷擊入地作用。
2.2支架安裝處理。對于建筑電氣施工中防雷接地施工涉及到的各??支架安裝工作,同樣也需要進行嚴格把關,確保其能夠體現出較強的穩定性和可靠性,避免出現較為明顯的松動威脅。在該環節的操作落實中,其需要確保支架的連接技術選擇合理,并且得到較好控制和規范運用,比如對于焊接施工技術的有效運用,需要確保其能夠焊接較為充分可靠,避免出現焊接裂紋或者是夾渣、咬肉問題,對于焊接位置的藥皮也需要進行徹底清除,并且同樣做好防腐蝕工作,避免其出現較大銹蝕威脅。
2.3敷設避雷網。對于建筑電氣施工中防雷接地工作的落實,合理敷設避雷網也是比較核心的一個方面,其能夠有助于實現整體建筑電氣安全防護,需要切實做好質量控制管理。在避雷網敷設處理中,需要首先明確具體避雷網敷設范圍,確定避雷網敷設的基本作用,避免在任何電氣設備方面存在遺漏威脅。此外,在具體避雷網的敷設處理中,則需要做好相關質量缺陷規避工作,比如對于避雷線的應用,其需要確保較為平直規范,避免出現較為明顯的偏差隱患,整個避雷網也需要做好防銹蝕處理,在焊接面操作中也需要進行清除控制。
2.4安裝避雷帶和均壓環。在建筑電氣工程項目中充分發揮防雷接地作用價值往往還需要重點圍繞著避雷帶以及均壓環的應用進行詳細把關,確保其能夠體現出較強的可靠應用效能,對于可能存在的各類安裝缺陷和質量隱患也需要予以重點把關控制。比如對于避雷帶和均壓環的合理選擇和安裝位置明確就需要引起高度重視,應該確保其能夠體現出較強的適用性效果,并且能夠在安裝牢固性方面進行控制,對于焊接操作更是需要嚴格詳細把控。
2.5制作安裝避雷針。在建筑電氣工程防雷接地系統的安裝處理中,避雷針的應用同樣也是比較核心的一個重要構件,其需要選擇導電性能良好的材質進行有序制作,確保其能夠形成較為理想的雷電引導效果。在避雷針的具體安裝過程中,則需要確保其能夠在垂直度方面較為精確,避免形成較為明顯的偏斜問題,安裝固定也需要較為可靠,避免出現松動威脅,確保其能夠在后續長期應用中表現較強穩定避雷效果。
2.6安裝接地干線。接地干線的安裝需要選擇較為合理的干線材料進行準確連接控制,確保其能夠和接地端連接較為可靠牢固。
3.結束語
綜上所述,對于建筑電氣施工中防雷接地工作的有效落實,其直接關系到建筑電氣工程項目的安全性效果,需要重點把握好防雷接地施工技術的各個基本流程,綜合提升其操作規范性和標準化水平。
參考文獻
[1].付生卉.建筑電氣施工中防雷接地施工技術的應用[J].山西建筑,2017,43(34):113-114.
[2].周德勇.建筑電氣施工中防雷接地施工技術的應用與質量管理[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32(02):163-164.
[3].朱春健.關于建筑電氣施工中防雷接地施工技術與注意事項的探討[J].城市建筑,2013(24):246+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