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青
皮影戲,是中國民間古老的傳統藝術,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后面,一邊操縱影人,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講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其流行范圍極為廣泛,并因各地所演的聲腔不同而形成多種多樣的皮影戲。2011年,中國皮影戲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一、現存于山亭的皮影戲
山亭東臨沂蒙山脈,西擁微山湖畔,北依孔孟之鄉鄒城和曲阜,南靠徐州交通要地,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古為“小邾國”國都。皮影戲在山亭區經歷了四、五百年的發展歷史,根據老藝人的師承關系推算,大約起源于清初時期(1600—1805)。當時演唱的傳統劇目有《楊家將》《水滸傳》《西游記》《東游記》等。
山亭現存的皮影戲有陳氏皮影、邢氏皮影、韓氏皮影。陳氏皮影,現傳承人是陳守科。陳家班譜系祖師爺王進權(約生于乾隆年間)、師爺劉景云,師傅陳德義,均是山東山亭人。自祖師王進權至現任班主陳守科及其子陳廣帥、其孫陳宇含,已是六代相傳。陳氏皮影屬于西南道教派,風格獨特,形成了“九腔十八調”的聲韻特點,以唱腔豐富、道具別致聞名鄉里。現有皮影人物八百八十余個,皮影風景、座椅、法器等道具160余套。2008年,成立了山花皮影藝術研究所,它的成立促進了山亭皮影戲的保護、發掘和傳承。
邢氏皮影,現傳承人是邢如雨。根據師承關系推算,大約源于清初。老師祖張士田,生于清代,以演出皮影戲為生,流傳下來的皮影戲都是口傳的。當時演唱的皮影劇目大都是《西游記》《東游記》《封神演義》等傳統劇。師祖韓傳德、韓傳玉,師從張士田,繼承了皮影戲的傳統,又有所突破。老師李慶全,他演唱的皮影戲聲音宏亮柔美,腔調變幻多種多樣,既能顯現出男子漢的威武,又有女人嫵媚柔美的一面,被稱作是“假女人”。到傳承人邢如雨這里已是第四代了。
韓氏皮影,現傳承人是韓韓邦傳。師承關系,趙玉蘭師從樸師傅(名字不詳),韓榮清師從趙玉蘭。當時韓榮清(渾名“韓石頭”)在當地很有名氣,一提起“韓石頭”,去看皮影戲的人絡繹不絕。現在的傳承人韓邦傳,掌握了一整套演出皮影戲的技藝,包括皮人的制作、唱詞、曲調、打擊樂的配合演奏。他制作的皮影,人物造型與戲劇人物一樣,生、旦、凈、末、丑角色齊全。皮影最高的30厘米,矮的20厘米,有黑白,也有彩色。皮影人的四肢和頭部是分別雕刻的,用線連綴而成,以便表演時活動自如。
二、皮影的制作
皮影戲雖然種類繁多,但在皮人制作上則大同小異。山亭皮影制作材料主要是小牛皮、小驢皮和大公羊皮、竹竿、竹條等,后期也選用一些硬紙板,現為了演出效果也使用透明的塑料薄板、熒光板、夜光板等。皮影的制作工藝較為復雜,從選皮到成形,要經過選皮、制皮、畫稿、過稿、鏤刻、敷彩、發汗熨平、綴結合成八個基本步驟。雕刻制作皮人,工具主要有針線、割角刀、剪子、錐子、大一點刨刀,尺子、釘子,多條細繩等。一個完整的人物,至少有5部分組成,分別是頭、上身、下身、腿、胳膊,整個皮影做出來可用9塊皮子。后來,為了讓皮人更鮮活,將胳膊從關節分兩塊,腿腳分兩塊,目的各個關節部位都可以獨立行動。并根據人物的性別、服裝、身份等劇情,刻制不同的花紋、色彩。女的要多可刻一些花朵,突出女性柔美的一面,男的盡量少用花朵。渲染色彩時,富家皇貴、妖魔鬼怪就色彩鮮明,貧賤小生、正義之身就適用雅色為主。初期皮影的尺寸大小不一,最高15至20厘米,最矮的只有十幾厘米。后為提升演出質量,逐漸增加了尺寸,一般人物高度為30厘米左右,像妖魔鬼怪的身軀高大的達到35至40厘米,大羅神仙一般都在33厘米左右;小妖女怪、凡人百姓一般都在30厘米以下。制作好皮人基礎后就要裝上操縱桿,就是小竹簽或小木棒,三根竹簽足以讓皮人活起來。
三、皮影的演出方式
山亭皮影戲的伴奏簡單,鼓、鈸、梆子是皮影戲演出中必須有的伴奏樂器,三者缺一不可。這些器具以前多是老藝人自制的,鈸是用銅臉盆改制的,高音梆子是用棗木或香椿木挖制的。表演也較簡單,沒有固定曲牌,演唱曲調多為地方戲曲的簡單變種,演唱較為隨意。唱腔板式也隨著劇情的發展有不同的種類,有慢板、中板、緊板等幾種。在演出過程中,伴奏根據劇情需要,奏出各種不同的鼓點,當演唱到場面舒緩時,鼓點簡潔明快聲音如行云流水;情緒激昂或戰爭場面時,鼓、梆、鈸齊奏,鼓聲震耳,鈸聲沖天。經過長期的演奏實踐,山亭皮影戲的伴奏逐漸形成了節奏明快、氣氛熱烈、音響伴奏強烈的特點,因而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
四、皮影戲的唱詞
山亭皮影戲在唱詞中大量使用了地方方言和土語,一些唱詞極富地域特色。如《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中“八戒的唱段:豬八戒用目瞅,打量一罐子好糊涂:大小米、豇綠豆、花生米、大青豆,棒子面放里頭,外面又加白面饃,燒地糊涂小碰頭。掀開竹籃細細看,四個菜盤在里頭,第一盤,花生米、大青豆;第二盤,姜絲兒調的白蓮藕;第三盤,鮮豬肉燉的美豆;第四盤,辣蘿卜烀的小草魚”。“糊涂”一詞,是指“稀飯”;還有“美豆”,就是豆角;現是山亭乃至棗莊地區普遍使用的,這些鮮活的方言土語,真實地反映了皮影戲流傳地區的風土人情、民俗文化,通俗易通,帶有明顯的地域特征。
同時還吸取了魯南地方民間小調、地方戲等藝術特點。如《東游記》中《龍女逼婚》一則,龍女追天仙狀元韓湘子被迫其迎她過門,唱到:白三姐站在海崖上,看見了湘子狀元紅。只見他長得天格飽滿多主貴,地格方圓不受貧,真好像是他爹姓金來娘姓銀姥姥住在銀山根,下山來金銀盆里洗個澡,渾身上下俊死個人,我要是能得此人配,不吃不喝飽三春,嗯哎咦呀唉哎……這最后的拖腔就是地方小調棗莊柳琴戲(也叫“拉魂腔”)的精妙之處。
山亭皮影戲現為山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有省級代表性傳承人1人,市級代表性傳承人2人,區級代表性傳承人1人。為更好地弘揚傳統民族文化,山亭皮影經常參加各種交流活動并成立了演繹室和工作室,每年演出場次達3000余場次,曾被中央多家媒體采訪、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