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音腔這一名詞在沈洽先生的專著《音腔論》中被論述,所謂音腔,就是“帶腔的音”、“縫隙里的音”,它不僅是對一種特殊的音響效果的呈現,同時也是中國音樂作品的韻味所在,是中國音樂獨特風格的根源。不僅如此,在中國的聲樂作品中,音腔是不可或缺的關鍵。本文將以沈洽先生的《音腔論》作主要參考文獻,以中國聲樂作品中的音腔為出發點,來探討音腔的主要特點,它與唱腔之間的關系,并探析音腔在中國聲樂作品中是如何呈現的,其效果如何。
關鍵詞:音腔、音腔與唱腔的關系、中國聲樂作品中的音腔
一、音腔
1.什么是音腔
音腔這一概念,早在1980年,在沈洽先生《音腔論》的初稿中就被提出。什么是音腔呢?在沈洽先生的《音腔論》中,音腔是“帶腔的音”,音腔不是不同的音組合拼湊而成,而是音本身的變化,它是一種客觀存在的音響實體,是連接音與音之間的縫隙的音過程,因而它又被稱作為“縫隙中的音”。 在樂曲音過程中,音腔是有明顯音高變化的,但你在鋼琴上是找不到這個音的,它仿佛是從音本身上衍生出來的,它使得旋律更有整體感。音意為音本身,腔意為“音過程”中音成分的某種變化,故名為音腔。也就是說,音腔是包含有某種音高、力度、音色變化成分的音過程的特定形式。不僅如此,音腔也是中國漢民族聲樂演唱中的特有現象,對中國的音樂作品風格起著決定性作用。
要說歐洲音樂與中國音樂最明顯的區別,就在于歐洲音樂的邏輯感強,音樂形態呈立體音響效果,給人宏大的空間感,而中國音樂卻相反是內斂、單線條的,這也與中西方歷史背景有關。于是就有音樂家把歐洲音樂說成是一座生動的立體雕塑,把中國的音樂說成是五彩斑斕的線。中國的音樂走的是線性思維,注重韻律美和意境美,從古至今,中國音樂作品也是一直是線性旋律風格,保持中國音樂特有的“音腔”特色。音腔的存在讓中國音樂呈波浪狀,展現出中國音樂的獨特韻味,同時,中國音樂作品的發展,也豐富了音腔內在的不同組合形式,兩者之間可謂是相輔相成。
2.音腔與唱腔的辨析
中國的聲樂演唱最講究“有腔調”,所以中國的聲樂作品總帶著一股子“腔韻”,這其中就有我們本文所說的音腔,而腔與腔之間也是有細分的,在聲樂演唱中,人們總容易將音腔與唱腔搞混,其原因是因為它們之間是有內在聯系的。唱腔所包含的范圍極廣,它是特屬于我國戲曲演唱方面的術語,它所表示的是中國戲曲中,除了念白之外的唱段部分。唱腔是戲曲演唱中唱段整體呈現效果的總稱,同時唱腔也是西洋歌劇和中國戲劇差異的集中體現,這當中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唱腔當中所包含的與西方音樂不同的音響效果。在唱腔的唱段中,是包含有音腔的,音腔是唱腔的特點和韻味所在,音腔之于唱腔是必然存在的,而音腔卻不等同于唱腔,音腔是可以被獨立出來的客觀存在的音響實體,它不僅可以存在于戲曲唱腔當中,還存在于中國各類音樂作品中,在箏、古琴等彈弦樂器的作品中最為明顯。在民族聲樂作品中,音腔可以說是展現民族聲樂之美的關鍵,也是我們曲調風格的特點所在。所以說,唱腔中有音腔,但音腔卻不獨屬于唱腔。
二、中國古典聲樂作品中的音腔
1.中國聲樂作品中對音腔的呈現
音腔不僅僅是一種音響效果的呈現,更是一種獨屬于中國的文化呈現。在中國的聲樂作品中,音腔占有著重要的地位的,這在我們的一些戲曲、民歌、古典聲樂作品當中都可以見得。音樂是中國的文人雅士抒發情感的手段之一,因此,中國的古典聲樂作品處處體現著文人氣息和韻味,并且十分的講究“韻律美”、“意境美”。這兩點都屬于中國傳統美學范疇,而中國的聲樂作品中想要展現這兩點,就要有音腔的加持,這些縫隙中的音的存在,讓曲調更加的委婉悠長,韻味十足。這就面臨一個問題:中國聲樂作品中對音腔如何記譜?
目前常用的記譜方式只有數字簡譜和五線譜兩種,所以對于音腔的記譜,就僅僅局限于西洋音樂中的滑音等一些裝飾音,然而,中國的音腔與西方的裝飾音之間的區別,在沈洽先生的著論《音腔論》當中早有區分。它們的相同點就是都包含著一定幅度的音高變化,都是“帶腔的音”,而它們的不同,同時也是中西音樂思想的差異。在沈洽先生的書中說到“歐洲傳統音樂體系強調的乃是音成分的穩定進行,是有意識地要把帶腔這種特點控制在最小限度之內,就總體而言,它們并不是構成歐洲傳統民族音樂的主導性的典型特征”[音腔論]這與西方音樂注重立體效果相符合,而中國音樂與之相反,線性思維下的音樂是極度重視對于音腔的運用的。而西方記譜方式來記錄音腔時,往往不能將其完整的表達。
2.聲樂作品作品中音腔的處理
由于數字簡譜和五線譜在記錄音腔時,不能完整的表達曲調中的音腔,反而會縮減其曲線性和傾向性,只能模糊記錄下音樂的走向。所以在歌者演唱中國古典聲樂作品時,往往沒有完全按照譜面上來,因為單純按照譜面來演唱缺少了韻味,十分的死板。所以在對于一些中國古典聲樂作品中音腔部分的處理上,不同的歌者所演繹出的都是不同的。音腔的存在,填補了曲調中微分音的空缺,使旋律更加的纏綿柔美,并非一個個單獨的音,就像是一幅完整展開的畫卷。音腔作為中國古典聲樂藝術的核心,是不能被弱化的,更不能順現在西方記譜法的普遍,圖便利就將其轉化,那樣的音腔便不再是音腔,中國的音腔這一獨特文化將遺失,中國的音樂將缺少其本身的韻味。所以,在學習中國音樂作品時,一定要重視對作品中音腔部分的處理,才能演繹出中國音樂獨特的韻味。
參考文獻
[1]《音腔論》沈洽[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82(12)
[2]《中國民族聲樂藝術“音腔美”探究》林楠.[J]藝術平臺2016.
[3]《民族聲樂演唱的“腔韻”解析及技巧探究》陳媛[J]???????? 聲樂藝術解析2019.
[4]《用二維譜研究中國音腔特點》孫洋、石卉、羅兆麟、張輝[J]知網2018.
作者簡介:周鱗(1999年7月30) ,性別:女,籍貫:甘肅隴南,學歷:四川大學2018級本科生,方向:音樂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