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鎮瑜
摘要:藝術源于生活,民族生活習俗禮儀源于歷史文化地域環境,這都是孕育民族特色音樂藝術的沃土。藏族是中華民族56個民族之一,藏民族歷史悠久蘊藏著極其豐富的民間音樂和優美動人的民間舞蹈,“歌必舞”、“舞必歌”是藏族人民自娛的一種獨特的民間歌舞藝術形式,更是中華民族璀璨的音樂藝術瑰寶重要組成部分。
關鍵詞:音樂;文化;藝術;民間;民族;藏族;歌舞;習俗
藏族是中華民族56個民族之一,中國境內主要分布西藏自治區、青海省和四川省西部,云南迪慶、甘肅甘南等地區,藏族歷史是中國歷史不可分割的部分,藏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藏族人民創造了燦爛的民族文化在各方面都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本文將對藏族豐富文化遺產中的民間歌舞進行淺談溯源。
一、藏族歌舞主要類別
藏族民間歌舞為民歌、歌舞音樂、說唱音樂、戲曲音樂等。衛藏、康、安多方言區民間音樂風格迥異,民間音樂在傳統音樂中居主要地位。藏族民間歌舞形式多樣,歌舞曲的唱詞內容廣泛,如歌頌天空、山河大地、贊美容貌服飾、思念親人、祝福相會、祝頌吉祥如意、宗教信仰等內容。從50年代起,群眾又編唱了許多反映新生活的歌詞。12世紀,即有論述藏族民族音樂的專著《論西藏音樂》等,至今藏族的古老圖形樂譜“央移譜”還有所保存。藏族傳統音樂特色鮮明,包括民間音樂、宗教音樂、宮廷音樂。宗教音樂包括誦經音樂、宗教儀式樂舞羌姆、寺院器樂等;
二、民族文化起源歷史:
藏族起源于雅魯藏布江流域中部地區的一個農業部落。4000年前,藏族的祖先就在雅魯藏布江流域生息。藏族屬于兩漢時西羌人的一支。雅魯藏布江南岸雅隆地區的藏族先民后來又分成六部,即六牦牛部諸部落。公元6世紀雅隆部落首領做了部落聯盟的領袖,稱王(藏語“贊普”)。此時進入奴隸制社會? 。吐蕃王室的始祖為“六牦?!辈康氖最I,在松贊干布以前已傳20余世。公元6世紀,山南號稱“悉補野”部的首領與鄰部結成聯盟并尊為盟主。當時,西藏還有“蘇毗”、“工布”、“羊同”、“澎波”等10族部,均已進入奴隸制社會。雅隆部落首領成為部落聯盟領袖,稱“贊普”(王),建成自稱“博”的奴隸制王朝。7世紀初期吐蕃建政,吐蕃與唐朝的接觸頻繁。10世紀到16世紀,古代藏族文化興盛。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藏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藏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藏語支,分衛藏、康、安多三種方言。藏族普遍信仰藏傳佛教。公元七世紀佛教從天竺傳入吐蕃,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
三、文成公主入藏:
公元7世紀初,中國歷史進入新階段。唐朝建立起強大的統一政權,結束中原地區300多年分裂。同時期藏王松贊干布兼并10余個部落和部族,統一青藏高原建立吐蕃王朝,定都邏娑(今拉薩)。松贊干布在位期間,吸取唐朝的先進生產技術和政治文化成果。于公元641年迎娶唐文成公主。松贊干布從唐引入造酒、碾磨、紙墨等生產技術,遣貴族子弟到長安(今西安)學習詩書、聘漢族文人入藏,與唐朝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保持良好關系。松贊干布奠定了吐蕃與唐朝200余年頻繁往來的“甥舅親誼 ”。
四、民族文化交流與拉薩歌舞
公元710年,唐金城公主攜繡花錦緞,工技書籍、使用器物入藏,嫁吐蕃王赤德祖贊。公元821年,吐蕃王赤熱巴巾三次派員到長安請求會盟。唐穆宗與吐蕃會盟在長安會盟。次年唐朝遣使于吐蕃尋盟,與吐蕃僧相缽闡布和大相尚綺心兒等人結盟于拉薩東郊。記載這次會盟內容的石刻“唐蕃會盟碑”共有三塊(又名“長慶會盟碑”、“甥舅會盟碑”)其中一塊立于拉薩大昭寺前。
堆諧:西藏西部歌舞。堆意為高地,指后藏地區。堆諧在拉薩非常盛行。
囊瑪:由中速音樂“引子”、慢板音樂“歌曲”、快板音樂“舞曲”組成。流行于拉薩地區。慢板歌曲端莊優美,載歌載舞;快板舞曲熱情洋溢,歌者不舞、舞者不唱?!耙印鼻{固定不變;“舞蹈”曲目多用商調式,有些樂曲羽、宮調式結束;“歌曲”曲調各有不同,有些有近關系轉調;“伴奏”與西藏西部“堆諧”歌舞相同。
五、藏族習俗與民間歌舞;
1)鞠躬習俗:見長者或尊敬的人,脫帽、彎腰、帽拿手、接近地面。見平輩,頭稍低、帽拿胸前。獻哈達是藏族待客規格最高的一種禮儀,表示對客人熱烈的歡迎和誠摯的敬意。哈達是藏語。即紗巾或綢巾以白色為主,藍、黃、白、綠、紅五彩哈達,用于最高最隆重的儀式如佛事等 。藏族人朝覲佛像、佛塔、活佛及拜謁長者都需磕頭??拈L頭多在宗教活動寺廟中。兩手合掌過頭,自頂、自額、至胸拱揖三次、后匍伏于地、伸直雙手劃地為號、反復進行。磕短頭,也在寺廟中。合掌連拱三次,后拱腰佛像腳下、用頭輕頂,寓意誠心懺悔。拜謁長者,要磕短頭,寓意尊敬祝福 。
康諧:意思為弦子,藏又稱“伊”、“頁”,康區、衛藏地區流行。歌舞時男子用牛角胡、二胡在隊前領舞伴奏,故稱弦子。發源于川西巴塘。
2)節日習俗:藏族節日繁多每月都有。藏歷元月,節日最多最隆重的月份。藏族節日是藏族文化最主要的表現。藏傳佛教在中國西藏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成為藏族人民生活的一部分,西藏人民的節日也受其深刻影響,如:雪頓節,祈禱節。
諧欽:隆重節日、儀式時演唱的古老儀式歌舞。主要流傳西藏拉薩、后藏地區。由多首有標題的歌舞曲目組成,首尾樂曲稱為“引子”、“吉祥”,每首歌舞曲組成方式由慢板及快板、慢板、中板、快板 曲風古樸熱情。歌詞內容有人類起源、歷史傳說、贊頌祝福等。
3)飲酒習俗:西藏的青稞酒由青稞釀成的,度數較低藏族群眾男女老少都好喝,喜慶過節所必備。每釀新酒,必先以“酒新”敬神,然后依循“長幼有序”的古訓首向長輩敬酒,其后家人暢飲。節日婚慶或眾多人聚會場合,飲酒先向德高望重的長者敬獻,后按順時針依次敬酒,敬酒者用雙手捧酒杯過頭頂。而受酒者雙手接酒杯,后左手托住,右手無名指輕輕蘸杯中酒,向空中彈反復三次,寓意對天、地、神的敬奉,對佛法僧三寶的祈祝。有時
口中還要輕聲念出吉祥的祝詞再飲酒? 。飲酒時歌舞必不可少。藏族酒歌曲調悠揚,優美動聽,內容多為祝福、贊美之辭。酒宴上男女主人多唱酒歌敬酒,盛大宴會上有衣著華麗、唱酒歌、輪番勸酒,直到客人喝醉的專職敬酒女。
果諧(俗稱鍋莊):意思為圓圈歌舞,藏族人多在屋墻內一圈設座椅,屋中設火爐做飯,飯后圍著火爐歌舞。薩迦地區稱“索”、工布稱“波強”,藏北、康區、安多稱“果卓”。
熱巴諧:街頭藝人表演的民族歌舞,有歌舞劇、弦子、鼓鈴、木棒、鹿、刀舞等多種表演形式。
藝術源于生活,民族生活習俗禮儀基于歷史文化地域環境,都是孕育民族特色音樂藝術的沃土。藏族歌舞音調悠長,音域寬廣,節奏自由。 藏族民歌可謂是浩如煙海,豐富多彩,東西南北獨具特色,風格各異。藏民族歷史悠久,在他們中間蘊藏著極其豐富的民間音樂和優美動人的民間舞蹈,“歌必舞”、“舞必歌”是藏族人民自娛的一種獨特的民間歌舞藝術形式,更是中華民族璀璨的音樂藝術瑰寶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