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應萊 楊芮 於守鵬
摘要:歷史交通運輸地理的發展,是歷史地理學發展的一大脈絡。交通運輸事業的發展是國家經濟、文化、政治事業的強大推動力。交通線上流動的“人”和“物”,則是交通運輸靈活性與協調性的主要體現。云南是我國西南邊省,連接中外,交通運輸事業的發展對整個中央王朝都具有一定影響力。交通運輸的研究不僅局限于對交通線路的考證,那些在交通線上流動的人口與流轉的貨物,也都是重要的研究對象。文章將對清代云南交通線上的“人”和“物”的類型進行劃分和研究,旨在更深入的探討交通運輸事業的內涵。
關鍵詞:交通運輸 驛站體系 大宗商品
云南古代交通發展,自戰國楚將莊蹻入滇便有跡可考,元明清時期是其主要的發展時期。“直至元初,云南始建行省,征滇征緬諸役,開驛道,立站赤,設衛送軍,軍事上之交通以立。明承元,后持設驛站,一切制度具詳《會典》。清代因之,興革損益,驛制益以明備。歷代因革大事記,《地理考》蓋已詳言之①。”可見,在元明清三代的經營下,輻射區域涵蓋整個云南省的交通網絡已經形成。這些交通網絡是連接云南與其他省份,云南與中央,乃至中央與其他國家的重要保障。
一、清代云南主要交通線路概況
驛站體系是元明清三朝的主要交通體系,這一體系在清時發展得更加完備。“據《大清會典事例》,云南省置驛八十五處,內計驛站十九、堡十二、軍站五十四②”。此外,清代云南各府州以更小的距離為站點,設置超過四百六十個鋪,以利遞傳。這些鋪與鋪之間的距離,或十里、十五里、四五十里不等,星羅棋布,使得鋪與鋪之間、縣與縣之間的聯系更加密切。由這些驛、堡、站、鋪連接起來的交通線路,四通八達,不斷向外延伸,形成了一條條不斷進行著運輸事業的交通線路。
清代云南主要有以下八條主要交通干線:一是滇黔線:自昆明向東北出發,途經楊林、馬龍、平彝等地到達貴州普安,至安順,到貴陽;自沾益向東北出發途經宣威、菁頭鋪到達貴州威寧。二是滇川線:自昆明出發,途經曲靖、宣威、經貴州畢節,入四川敘永,到達瀘縣;自昆明出發,途經會澤、昭通,進入四川宜賓;自昆明出發,途經武定、元謀,入西康會理,到達西昌。三是滇桂線:自昆明出發,途經玉溪、通海、建水至百色,或自昆明出發,進入蒙自,途經文山、廣南,進入百色。四是滇藏線:麗江出發至中甸、德榮至巴安,再由巴安西北行,經昌都,經太昭,到達西藏。五是昆明至八莫間驛路:自昆明出發,途經祿豐、下關、出騰沖,進入八莫。六是昆明-越南-老撾-東京的線路。七是滇緬鐵路。這些交通干線相互連通,在“人”和“物”的流通下,不斷進行著政治,經濟,文化的交流。
二、清代云南交通線上的“人”
人口流動的機動性是十分強大的。人口的流動,無疑是政治,經濟,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他們攜帶的人力、貨物、知識、信息、甚至是宗教信仰都會影響著于涉及地區的人口結構和文化結構。不同的人口類型沿著交通線路不斷地向云南深入或者搬離,都是塑造社會的主要力量。
(一)交通線上的政府人員及其家屬
軍事人口的流動是清代云南主要的人口流動之一。清初,吳三桂帶軍入緬,經由云南帶來不少軍隊。康熙十二年十二月,吳三桂反,中央王朝為鎮壓吳三桂,源源不斷的從中央和地方調撥軍隊與之相抗,涉及到的軍事人員更是不計其數。三藩之亂平定之后,入滇的軍隊有很大一部分留在了滇省。朝廷派遣到云南的文官的流動,也占很大的比例,受到官員回避制度的影響,文官都由外省入滇擔任。文官的流動,在改土歸流之后更是頻繁。驛站制度是當時的主要交通體制,驛站、鋪、堡、汛塘哨卡都是形式上的交通聯絡點,在這些交通站點工作的驛丞、堡夫、鋪夫、馬夫、堡兵等人員都拿著政府的銀糧,奔走服務于各交通站點,他們也屬于政府人員類型的人口流動。
(二)交通線上的商賈及其家屬
清時,云南百姓依舊以農為重,民風淳樸,不喜經商。交通不斷發展起來后,赴滇經商的商民紛紛進入云南,其中以江西商人最多“滇黔各處,無論通衢僻村,必有江西人從中開張店鋪,或往來貿販③。”小商販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康熙二十一年朝廷提出“聽民開采”的方案,官府允許民間開礦,只需繳納相應稅收即可。這一方案的實施,大量的富商巨賈來到云南投資礦產事業,不但解決了云南的財政困難,還為當地或是外省移民提供了很多做工機會。此外,商幫也大量來到云南,江西幫、湖南幫、四川幫、兩廣幫、北京幫等。這些商幫以馬和驢為主要的交通工具,沿著歷代所開辟的交通路線走南闖北,把貨物帶到云南,又將云南的特產帶到他處去。到了清代晚期,洋商也開始入滇。他們在官府的支持下成立洋行、開辦公司,占據了很大一部分經濟市場。
(二)交通線上的工人及其家屬
云南礦業的發展,使得礦業工人成為交通線上的主要移動人口,他們或來自本地,或由外地招募至此進行礦產挖掘、冶煉和運輸。礦業移民起初規模較小,分布較為散亂,隨著礦業發展,礦業移民逐漸聚集,形成礦業移民聚集點,他們大多數聚集在各大礦廠,此后也有很多礦業移民落戶在礦區,扎根下來。“云南銅礦年產量最低時約需坑夫5051人,產量最高時約需坑夫87783人,每年平均需采礦人工47783人④。”
(三)其他類型流動人口
流犯。《欽定大清會典》中涉及很多對罪犯實施流放的刑罰,如“如誣告罪應擬流者,發極邊足四千里充軍;應擬附近、近邊、邊遠、極邊充軍者,實發云、貴、兩廣極邊煙瘴地方充軍;應擬極邊煙瘴充軍者,改發新疆充當苦差⑤。”此外朝廷規定流犯家眷也可跟隨其進入流地,這無形當中也產生了更多的人口移動。
馬幫。馬幫是云南最為重要的交通運輸組織。他們的出現是云南交通地理環境所決定的。馬幫是幫中成員按照一定的方式組織起來,由趕馬人以及他們所管理的騾馬進行運輸的民間隊伍。由于騾馬適應在崎嶇的山間小路行走,靈活機動,因此馬幫在云南存在了近2000多年,現在依然有跡可循。馬幫所運輸的貨物不僅數量大,而且種類日益豐富,與日常生活相關的必需品應有盡有⑥。
學員,即學生群體的流動。交通發展、經濟繁榮必定促進當地經濟文化的發展,學員的數量不斷增長。學員參與科考需從各鄉鎮到縣衙門參與縣考,杰出者方可前往省貢院參與鄉試,成功考取舉人之后方才能正式的進京趕考。學員們層層流動,每年都會形成一定數量的人口流動,成為交通干線上的人口類型之一
入滇游歷者。吳大勛在《滇南聞見錄》自序中寫道:“余以乾隆三十七年四月抵滇,至今四十七,四月去滇,適周十稔。其間審案、辦差、邊防軍務,往來奔走,各郡縣游歷過半。 于其風俗、好尚、物產、土宜,足之所至則見之,足之所未至則聞之⑦。”和吳大勛一樣遍覽云南風光的人還有許多。清代的云南已經被內地所接受,也不少人為領略云南風光前往滇省游覽。他們的到來也成為交通線上的人口類型之一。
三、清代云南交通線上的“物”
清代云南得到中央王朝的直接管轄,政治經濟都在迅猛發展。因而在各交通線上流動著的商品種類多而繁雜,文章將主要將歸納出清代云南交通線上的主要流通商品類型,以作研究。
(一)滇銅
清代,云南是整個國家的主要銅產地,不僅供應著國家的鑄幣、武器生產,也是山西、江蘇、江西、福建、浙江、湖北、湖南、陜西、四川、廣東、廣西、云南、 貴州等地用銅的主要采買地。乾隆年間,滇銅京運每年正耗余銅共計6331440斤⑧。各地采買數量也十分龐大。同時,滇銅還供應著省內有云南省局、東川新局、廣西局、順寧局、永昌局、曲靖局、臨安局、大理局、 沾益局、楚雄局、廣南局等鼓鑄局正常運轉。可以說,滇銅是云南交通線上運輸最遠、流通最廣、占比最重的商品之一。
(二)滇茶
滇茶當中最為出名的就是普洱茶。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釅,京師尤重之⑨。好的普洱茶向來都是運往京城,供達官貴人所用,如毛尖茶、女兒茶和芽茶。滇茶除了制成貢茶流入京城,在全國其他省份也十分流行,四川、貴州和西藏都是滇茶的主要銷售之地。特別是西藏,成為了滇茶西銷的重要渠道。檀萃在《滇海虞衡志》說:“入山作茶者數十萬人,茶客收買,運于各處,每盈路,可謂大錢糧矣⑩。”
(三)滇土
滇土,即云南鴉片。云南省因為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和靠近南亞、東南亞國家的地理位置而成為中國最早種植罌粟的地區之一。滇省百姓認為,鴉片可以緩解瘴氣對人體的侵害,可以治痢疾、治傷痛,是不可多得的藥物,因此對鴉片的危害并沒有形成正確的意識。到了清朝末年,鴉片在云南已經成為商品的大宗北運輸到全國各地。1893年,蒙自海關曾經統計云南煙土運出數量為:每歲約賣五萬擔:迤南約賣三萬一千余擔,迤東約賣八千余擔,迤西藥賣一萬一千擔?。到了光緒末年,滇土的銷售量僅次于四川,成為全國煙土出售第二大的省份。可見滇土在清代云南交通線上的比重。
(四)藥材
云南被稱為“植物王國”和“動物王國”,其中許多產出都可以用作藥材,并銷往省外。根據道光《云南通志》記載,云南省《藥屬》的品種達到了140余種。許多藥材產出大,且質量上乘,如姚州的麝香、祿勸的茯苓等,三迤的藥材更是數量多,種類全。清時,昆明、大理、麗江和騰越都是昆明的主要藥材集散地,這些藥材北源源不斷的銷往其他省份,也成為云南交通線上的主要商品。
(五)其他貨物
除了上述大宗商品之外,糧食、布匹、牲畜和其他雜貨也都廣泛流通于云南市場和交通線上。滇民除了使用本省的土布之外,還常購買川布和黔布。史料記載,滇民前往貴州興義買布的情形“以道通滇省,由羅平達蒙自僅七八站,路既通商,滇民之以花易布者源源而來?。”糧食的運輸主要表現為省內各府州縣之間的運輸。滇省產量僅供本省使用,所以售至外省的情形很少。甚至到了災荒之年,省內糧食不足以賑濟時,還得向鄰省尋求幫助。因而交通線上的糧食運輸集中在省內交通運輸線上。牲畜的貿易自古以來就是有的,牛、羊、馬匹是最常見的。清時,由于貿易興盛,甚至出現了以牛、馬、羊而命名的街巷,如昆明城外的羊市街。牲畜的運輸也是以省內運輸為主,很少涉及省外。
四、總結
清代云南交通線上“人”“物”流通的發展,對于交通本生來說是巨大的挑戰和發展。交通的發展為人口流動提供必要條件,人口流動促進商品經濟的發展,經濟的發展又會帶動整個社會的發展,隨后交通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制度又會不斷完善。這一系列的循環促進,推動了整個歷史的發展,缺少其中的哪一環都是不完整的。因而研究歷史交通地理不但要考證歷史交通站點,還要將交通站點形成的交通網,以及交通網上所流動著的“人”“物”進行研究。
參考文獻
①②(民國)龍云、盧漢修,周鐘岳纂:《新纂云南通志》[M],成都:巴蜀書社,2006年,第532、535頁。
③⑤古永繼:《滇黔志略點校》[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69、346頁。
④馬曉粉:《清代云南礦業中的礦業移民及其作用》[J],曲靖師范學院學報,2019年3月第2期:57-58頁。
⑥廖樂煥:《論云南馬幫運輸貨物的歷史變遷》[J],《黑龍江民族叢刊》,2010年第5期,第87頁。
⑦⑨方國瑜主編,徐文德、木芹、鄭志惠纂:《云南史料叢刊 第十二卷》[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1 年,第 2 頁、529頁。
⑧乾隆《欽定大清會典事例》[M],《戶部·錢法》辦銅。
⑩(清)檀萃著,宋文熙、李東平校注:《滇海虞衡志校注》[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 年,第 269 頁。
○11萬湘澄:《云南對外貿易概觀 上》[M],昆明:新云南叢書社,1946年,第177頁。
○12(清)羅繞典著,杜文鐸等點校:《黔南識略·黔南職方紀略》[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90頁。
項目來源:云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基金項目
項目名稱:《清代云南交通線上的“人”“物”流通研究》
項目編號:(2020Y0348)
作者簡介:侯應萊,女,1994年生,云南民族大學研究生在讀,歷史地理學專業,研究方向為西南歷史人文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