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的引領下,以廣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開展龍獅文化傳承基地建設為例,系統性地進行粵港澳大灣區民俗體育文化創新性發展的有益嘗試,提出了堅持龍獅文化弘揚傳承課堂主渠道不動搖、開展龍獅文化社團建設、開展龍獅文化工作坊建設、提升龍獅文化傳承基地的輻射帶動能力、強化龍獅文化傳承基地的展示交流能力等創新性發展舉措,旨在為粵港澳大灣區民俗體育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提供更多的經驗借鑒。
關鍵詞:粵港澳大灣區;民俗體育;文化傳承;創新性發展;龍獅基地
一、引言
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文件指出: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是實現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大戰略任務。文件明確提出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藝術體育教育和職業教育中,在高校課程中增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推進職業院校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示范專業點建設,豐富和拓展傳統體育進校園。2019年2月18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共建人文灣區,共同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支持發展和傳承龍舟、武術、醒獅等為代表的嶺南文化,彰顯獨特的文化魅力,增強大灣區文化軟實力,提升居民文化素養與社會文明程度,共同塑造和豐富灣區人文精神內涵。2020年12月31日,文化和旅游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廣東省人民政府聯合印發《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規劃》強調,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廣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是國家“雙高計劃”高水平專業群建設單位、國家示范性骨干高職院校、國家優質專科高等職業院校、全國高職院校創新創業示范校、廣東省一流高職院校建設單位、廣東省“互聯網+”創新創業示范校、《人民德育》“三全育人”課程思政教育資源建設示范校,先后獲評全國高等職業院校社會服務貢獻50強、教學資源50強、育人成效50強等榮譽稱號。“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獅”是勇猛的代表、吉祥的象征。廣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在開展“大美廣科”建設,全力沖擊“雙高B類校”的征程中,以全面加強黨的領導為引領,以弘揚傳承具有嶺南特色“龍獅文化”為紐帶,團結、帶領全體師生員工為創建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中國特色高水平職業院校而砥礪前行。2020年10月,廣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龍獅文化傳承基地被確定為“廣東省高校第三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建設項目。這一項目的落地,將掀開廣東科學技術學院弘揚傳承“龍獅文化”新篇章。
二、廣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龍獅項目發展現狀述評
1.根植本土,營造濃厚龍獅項目氛圍
學校地處南海之濱-珠海,是沿海開放前沿陣地,粵港澳大灣區重大合作平臺之一,在“一帶一路”建設中擔當重要的角色,是“兩岸三地”文化交流的橋梁和紐帶,是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窗口。珠海龍獅運動始于明朝中葉,起源于蓮溪的紅星、中心、東安等鄉村,清末民初達到興盛,已傳承400余年,如今珠海斗門龍獅運動開展最為活躍,港澳龍獅文化交流頻繁,基于珠海這一得天得厚的地域文化優勢,為學校在粵港澳大灣區傳承和發展龍獅運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學校龍獅氛圍濃厚[1]。
2.傳承有序,完善龍獅運動體系
建校30年來,始終注重特色文化建設,跟隨教育部龍獅運動進高校的步伐,積極開展龍獅運動,經過多年的實踐,已經形成“教-演-賽”層層遞進的發展體系。教:通過教學和社團活動擴大龍獅運動的習練群體,以課程為主要渠道傳承龍獅運動,形成了良好的校園龍獅文化氛圍;“演”:龍獅展演,通過展演的形式宣傳龍獅運動,提高龍獅運動的參與度,形成龍獅運動的生活習慣,擴大龍獅傳承半徑;“賽”,參加政府、協會組織的各項龍獅賽事,提高龍獅運動技術水平,培養優秀的龍獅運動繼承人和職業人,龍獅運動體系較為完善。
3.堅持不懈,積淀龍獅項目傳承經驗
學校是中國大學生體育協會舞龍舞獅分會會員單位,廣東省教育廳“體育場館對外開放”示范單位,有“廣科東方”大學生省級校外教學基地的建設經驗。總結提煉“點-面-體”經驗積淀,為龍獅基地建設提供借鑒。“點”以龍獅項目為教學和訓練切入點,深根細作形成精品;“面”:展演的形式走出校門,以金灣、斗門區域面積,朔源龍獅根本,整理挖掘龍獅文化資源,活態創新龍獅運動的發展;“體”:通過龍獅賽事提高學校龍獅運動影響力,開展大灣區龍獅交流活動構建大灣區龍獅運動共同體,推進龍獅運動的傳承與發展。
4.專兼結合,培植優質師資力量
學校龍獅運動通過多年的發展,現已形成了校內專家與校外名師相結合的教學團隊,體育健康學院院長侯德紅教授是教育部“全國高等學校體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大學生體育協會副秘書長,長期從事嶺南特色體育文化研究,王春光副教授、邢強副教授、張華副教授、張杰老師等在龍獅運動領域專心研習,在龍獅運動教學、科研、競賽等方面碩果累累。校外聘請廣東龍獅運動代表人物陳耀佳、郭榮謙等不定期為學校開展龍獅文化講座,斗門醒獅傳承人陳百堅聘為學校龍獅總教練。由此,師資隊伍已經成為了全國為數不多的優質團隊。
三、開展龍獅文化傳承基地建設的資源保障
1.政府支持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綱要》明確提出發展嶺南文化,大力發展武術、南獅等優秀傳統體育項目,文化體育旅游產業是珠海市重點扶持發展產業,學校辦學所在地珠海市金灣區更是在推進文體產業的同時極力落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保護,促使斗門醒獅、蓮洲舞龍等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金灣區文化體育旅游局已與學校共建“金灣廣科文化體育服務中心”,在文化傳承與體育服務領域開展廣泛合作,這為龍獅傳承基地的建設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政府支持資源。
2.行業協會指導
學校是中國大學生體育協會舞龍舞獅分會的會員單位,積極落實龍獅項目的校園推廣工作,積累了寶貴的實踐經驗。同時,來自行業協會的專業指導更是為基地建設提供了重要的技術保障和資源支持。
3.企業參與度高
學校牽頭組建的珠海市職教集團擁有數百家企業資源,其中不乏國內領軍的體育、文化企業,上述企業在推動中華優秀文化傳承領域有極高的興趣度,愿意參與到龍獅傳承基地的建設中來。
4.合作學校眾多
學校周邊聚集了珠海城市職業技術學院、珠海藝術職業學院、惠州體育運動學校、珠海體育運動學校、珠海市實驗中學、金灣一中、紅旗中學、金海岸中學、金灣一小、航空新城小學、三板小學等一批大、中、小學校,多年來學校均與其建立有廣泛的教育、體育、文化合作,為該傳承基地輻射帶動作用的發揮提供了廣闊的學校資源。
5.社區推廣可行
學校位于珠海西部城市核心,隨著珠海雙城核心戰略的逐步展開,學校周邊建成了眾多的現代城市社區,近年來,伴隨學校社會服務能力的逐步增強,相繼在周邊社區開展了文化大講堂、科技體驗行、龍獅、高爾夫、網球、游泳、鑼鼓等多種形式的文化、體育社區推廣與科普活動,深受社區居民的喜愛,建立了融洽的校群關系,為龍獅傳承基地建設提供了豐富的社區與群眾資源,便于龍獅項目在社會受眾中的普及與推廣[2]。
四、開展龍獅文化傳承基地建設的創新性舉措
1.堅持龍獅文化弘揚傳承課堂主渠道不動搖
在公共體育課中開設龍獅項目的選項課,建設龍獅文化、龍獅工藝制作、舞龍舞獅技術、龍獅傳承推廣、龍獅表演等模塊的相應課程,每門課程學時數為36學時,構建龍獅課程體系,充分滿足全校學生選課需求,確保獅舞特色課程進課堂,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將課堂教學延伸到課外活動。
按模塊編寫地域特色的龍獅校本教材和數字一體化教材,解決龍獅教材重競技輕地域特色的狀況。制定切實可行的課程標準,編制龍獅教學讀物,大膽嘗試理論課程教學嵌入實踐教學過程,內生教學效果,明確教學任務,創新教學理念。
2.開展龍獅文化社團建設
以學校各個二級學院為平臺,以班組為單位,培植龍獅表演、道具設計、文化宣傳、擊鼓配樂等15-20個龍獅興趣小組;依托興趣小組,組建8-10個院級龍獅類俱樂部,積極開展龍獅運動實踐活動,吸引更多學生參與龍獅運動,體驗龍獅文化,擴大龍獅運動受眾面,普及推廣龍獅運動項目。
3.開展龍獅文化工作坊建設
工作坊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宗旨,堅持協作聯動、開放共享,建設以龍獅為主打項目的優秀傳統文化實踐平臺。以傳承不屈不撓、勇于拼搏、奮發努力、知難而上的精神;引領學生接受優秀傳統文化熏陶,凝聚合力,弘揚中國精神;并開展一系列活動進行、服務社會、促進優秀傳統文化的普及和推廣。在此過程中,要注重與部分厚植龍獅文化傳統村落開展合作。在某些歷史底蘊深厚,文化表征鮮明的村落,傳統基因保存完好,同時仍存有一定數量的古民居,比較適合用來打造出個性化的鄉土文化民俗模式[3]。通過龍獅文化工作坊的建設,開展更加深入的龍獅文化保護、挖掘與整理工作,為進一步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傳承打好基礎[4]。
4.提升龍獅文化傳承基地的輻射帶動能力
開展龍獅歷史溯源、龍獅習俗的資料收集與整理,制作龍獅套路等相關內容的優質課程資源,以龍獅藝人和傳承人為主體授課和授藝;形成良好的龍獅氛圍和龍獅環境,龍獅進校園、進社區,現代適用性推介和帶動龍獅運動[5]。
5.強化龍獅文化傳承基地的展示交流能力
結合每年傳統節日,以體育藝術展示和交流活動為平臺,挖掘大灣區龍獅活動的優秀案例和傳統習俗,充分展示各種活動項目成果;加強大灣區校際間的交流,高校與高校、高校與中小學、高校與社會之間互通有無,相互分享龍獅運動經驗和標志性成果,加強交流合作,擴大成果示范輻射面。
參考文獻
[1]姜鳳云,李卓嘉,董曉琪,李世宏.新時代中國龍獅運動價值體系構建 [J]. 體育與科學,2020(4):7-12.
[2]胡昌領,王崗. 龍獅文化沿“一帶一路”傳播研究[J]. 體育文化導刊,2020(2):11-15轉30.
[3]謝愛良,劉忠秀.新舊動能轉換背景下山東省旅游經濟增長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9.
[4]李睿.龍獅文化發展三途:競技運動、舞臺展演與國族象征[J].體育與科學 ,2016(2):43-49.
[5].姚瓊,張懿,馬曉偉. 民俗民間體育文化在中小學傳承的價值和策略——以雷州為例[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 ,2020(2):97-102.
作者簡介:馬玉波(1979-),男,黑龍江哈爾濱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體育經濟學/旅游經濟學.
項目簡介: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三五”規劃2017年度學科共建項目——嶺南民俗體育企業發展與文化傳承創新研究(GD17XTY08);廣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校級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粵港澳大灣區旅游培訓基地規劃背景下廣科長隆特色產業學院建設研究(編號:JG201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