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老齡化趨勢的加快,我國面臨巨大的養老壓力。此外,由于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人口流動的日益頻繁,大量農村青年剩余勞動力開始流向城鎮。在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產生了一個新的龐大群體農村空巢老人。近年來,隨著新農村保障體系、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不斷完善,農村空巢老人的物質生活得到了基本保障,相比之下,精神需求的滿足對他們來說成為了一種奢求。因此,本研究通過聚焦農村空巢老人精神慰藉,從社會支持理論視角切入,為應對農村空巢老人精神慰藉問題提供更多的社會支持。
關鍵詞:社會支持;農村空巢老人;精神慰藉
一、農村空巢老人精神慰藉的概念界定與理論依據
(一)概念界定
農村空巢老人
根據學術界的普遍看法,人們認為空巢老人家庭指的是身邊沒有子女陪伴,老人自己獨自居住或夫妻二人共同居住的家庭。本次研究將農村空巢老人界定為:在農村以務農為生且無子女或子女外出務工的 60 周歲及以上老人。
精神慰藉
精神慰藉較為抽象且難以量化,簡單來說是一種精神上的贍養和情感上的支持,指通過調節人的思維意識、心理狀態,給予情感支持和心理安慰1(閆曉東,2014)。
理論依據
社會支持理論的概念
在研究老年人問題的工作當中,社會支持理論是重要的工具之一。Lin Na(1986)綜合眾多學者的見解給出了一個定義:社會支持是由社區、社會網絡和親密伙伴所提供的感知的和實際的工具性或表達性支持2。
二、農村空巢老人精神慰藉問題與原因分析
(一)精神慰藉重視程度較低
首先,“空巢”老人自身對精神慰藉缺乏足夠的認識。老年人自身對心理、精神健康缺乏科學的認知,自我精神慰藉能力比較低。其次,子女對老年人的精神慰藉重視度不高。子女的時間、精力主要花在了工作與親子教育方面,從而造成對老年人的精神關懷不足。此外,整個社會對老年人群體的精神文化需求不太關注。
(二)精神慰藉需求出現階段化差異
在農村地區,針對低齡、中齡、高齡類不同“空巢”老人群體,他們對精神慰藉需求的強烈程度存在階段化差異。如中、低齡“空巢”老人他們認為,自己的身體健康狀況良好,可以通過從事勞動和其他社會參與,在一定程度上減輕精神上的孤寂感。針對高齡“空巢”老人而言,他們對自己的身體狀況感到擔憂,對“疾病”和“死亡”的恐懼相對而言要比中低齡老人大。因此,他們更加希望子女能在身邊提供直接的情感支持和精神慰藉,對精神慰藉的需求也是最強烈。
(三)精神文化生活枯燥單一
首先,農村社區基礎設施建設不足,導致精神文化活動無法開展。其次,農村大部分老年人的精神娛樂活動為“打牌”、“喝茶”。這些并不能真正的解決農村老年人精神生活的空虛、孤獨。精神文化生活的單調使得許多“空巢”老人出現“空巢綜合征”的表征,如情感冷漠、悲觀絕望、失眠、心悸等心理病癥。這使得農村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問題愈發成為社會養老的主要關注點。(四)精神慰藉政策制度方面的不足
根據最新修訂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第十四條之規定“贍養人應當履行對老年人經濟上供養、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義務,照顧老年人的特殊需要3”。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大多數空巢老人根本不知道《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就更不用提最基本的法律維權意識了,村委會缺乏對老年人法律和精神養老的普法教育,相關司法機關執法管轄范圍模糊不清,這與政府的政策導向偏頗和宣傳缺失有很大關系。
三、社會支持理論下農村空巢老人精神慰藉對策
(一)注重自我慰藉,滿足成就需要
首先,“空巢”老人要改變傳統的依賴意識,重塑自己的生活能力。增強自我慰藉的能力,減輕對子女的依賴。其次,增強自我心理調節能力。比如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老年人有種植的喜好,可以培養和發展種植花卉的能力,增加生活意趣。最后,提高“空巢”老人的社會參與,滿足“空巢”老人成就的需要。農村空巢老人可以通過參與志愿活動、興趣活動充實自己晚年的生活經歷,滿足自身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
(二)提升精神慰藉重視度,強化情感支持
子女是滿足農村“空巢”老人精神慰藉需求的核心力量。因此,子女要提高對老年人精神慰藉的重視程度。外出務工的子女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多陪伴家里的老人,多問候和關心老人的生活、健康,增強對空巢老人的情感支持。對那些距離遠、不能經常回家看望老人的子女而言,可以通過電話經常問候老人的基本情況,以此表達子女對父母的精神關懷,使“空巢”老人擺脫子女不在身邊的孤寂之感。
(三)借助地緣資源,開展社區助老
借助地緣間的聯系,如社區資源、鄰里關系來開展社區助老活動,增加社會支持效力。例如在農村社區形成鄰里養老互助體系。老人之間時常聚一起聊聊家常,一定程度上緩解老人的抑郁、孤獨等情緒。另外,可以嘗試成立社區照顧志愿者組織。各村以村委會的名義成立一支“空巢”老人關愛志愿服務隊4,定期“巡訪”或者“一對一”的方式對村內“空巢”老人進行探望,也可集中開展相應的老年人趣味活動。
(四)完善法制教育,倡導尊老文化
要滿足農村“空巢”老人精神慰藉,首先相關立法、執法部門要完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制體系和制度建設。其次,社會工作者可以發揮倡導者的角色作用,將老人的訴求及時反饋給相關部門。社區內針對老年人定期開展有關老年健康知識講座,在線解答老年人的疑問,為農村空巢老人提供情緒疏導、心理支持。政府文化教育部門要加強傳統孝道文化的弘揚與傳播,營造全社會的“尊老”文化氛圍,呼吁全社會關注空巢老人的精神慰藉需求。
四、研究結論
在老齡化日趨明顯的當今社會,農村空巢老人越來越成為社會大眾關注的特殊群體。目前,我國經濟的發展、社會保障制度的不斷完善使得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的提升,醫療衛生條件的不斷進步也使得老年人的平均壽命得以延長,對于不斷增多的老年人來說,最為迫切的需求不是生活上的照顧和物質層面上的供給,相比之下他們更需要來自子女、朋輩群體、社區和政府對其的精神慰藉。
參考文獻
[1]閆曉東. 農村空巢老人精神慰藉的社會工作介入[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14.
[2]Lin Nan.Social Support,Life Events and Depression[M].FL:Academic
Press,1986:28.
[3]張連杰. 農村空巢老人的社會支持狀況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1.
[4]邵南. 淺談當代老年人的精神需求與精神贍養[J]. 南平師專學報,2006(01
作者簡介:王婷(1998年),女,漢,籍貫:山東煙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會工作,單位:青島大學.